创新思维及方法
创新思维及方法
10万+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4/04/20
开课平台 智慧树
开课高校 天津工业大学
开课教师 王浩程赵地涂丽平李春婵刘健贾敏瑞
学科专业 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开课时间 2024/01/21 - 2024/07/20
课程周期 26 周
开课状态 开课中
每周学时 -
课程简介
从古至今,伴随着社会的文明和技术的进步,历史积淀下了无数工程技术的产物,也是创新活动的成果。我们的课程,做为创新的推介,依循着历史年轮的脉络,致力于创新思想的传播,去展开思维的翅膀,去追逐方法的奥妙。在这里,扎根于求真务实、求新求变的沃土,让我们放飞心胸,徜徉在无穷无尽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理想中的一个梦......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从“新“开始
什么是“新”
王浩程
有哪些“新”
王浩程
“新“从何来
王浩程
“新”“旧”辨析
王浩程
何谓创新
王浩程
创新内涵
王浩程
认识创新思维
从思到思维再到创新思维
行始于思,行成于思
王浩程
慎思明辨,笃行致远
王浩程
将“思”上升到理性——思维
学会思考
王浩程
思维是什么
王浩程
改变思维,改变人生
王浩程
围绕产生“新”进行认识活动——创新思维
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王浩程
从多维度思考问题
王浩程
用系统观思考问题
王浩程
“集成”的含义
王浩程
进入创新思维
王浩程
把握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特征
涂丽平
创新思维的形式
形象思维
涂丽平
求异思维
涂丽平
侧向思维
涂丽平
逆向思维
涂丽平
联想思维
涂丽平
灵感思维
涂丽平
思维定势——思维惯性
创新思维存在阻力
涂丽平
思维定势的利与弊
涂丽平
思维定势的来源与克服
涂丽平
惯性思维
涂丽平
如何创新——方法探析
方法离不开思维
方法来自思考
刘健
方法来自经验
刘健
方法来自知识
刘健
创造技法
头脑风暴
刘健
组合创新
刘健
列举
刘健
设问
刘健
类比法
刘健
技术创新概述
科学、技术、工程
刘健
何谓技术创新
刘健
什么是TRIZ
技术创新需要理论指导
王浩程
何谓发明问题
王浩程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的含义及来源
王浩程
TRIZ的用途
王浩程
TRIZ有哪些内容
王浩程
沿理想化方向思考
理想化——思维的本能
什么是理想化
王浩程
理想化能揭示什么
王浩程
TRIZ中的理想化
王浩程
理想化水平——理想度
王浩程
最终理想解
王浩程
对产品功能的理解
什么是功能
产品和技术系统
赵地
功能的定义和意义
赵地
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
什么是功能分析
赵地
技术系统
赵地
功能分析的过程
赵地
相互作用
赵地
创建功能模型
功能模型
赵地
功能模型的创建与应用
赵地
可以利用的资源
对资源的理解
什么是资源
赵地
有哪些资源
赵地
互联网时代
赵地
如何利用资源
赵地
产品进化有什么规律
演变和进化
王浩程
产品进化的S曲线
产品技术的发展规律
王浩程
产品发展的四个阶段
王浩程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王浩程
认识技术系统中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
涂丽平
技术系统中存在的矛盾
技术矛盾
涂丽平
物理矛盾
涂丽平
解决技术系统中矛盾的方法
发明原理
涂丽平
分离原理
涂丽平
系统结构的优化:物场分析
对物场的认识
什么是物
王浩程
什么是场
王浩程
什么是物场
王浩程
物场模型
物场模型的概念
王浩程
物场模型的表达
王浩程
物场分析方法
物场分析的概念和分类
王浩程
标准解
王浩程
课程总结
王浩程
  • 第一章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本章从对“新”一词的认识开始导入课程,以认识了解新事物为前提,依次介绍了“什么是‘新’”、“有哪些‘新’”、“‘新’从何来”、“新旧辨析”。从大自然、人类社会、技术文明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新”,理解“新”,分析“新”。在对“新”一词有一个全面深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出创新的概念,首先特别强调“创”的含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去探求,去成事,是为创。在此基础是强调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寻求“新”,实现“新”,应用“新”,谓之创新。创新就是主动地去寻求新的东西。引出的创新定义是: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进一步地,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形势着眼,将创新的主题引向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创新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即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技术创新为着眼点,总结了创新三方面的特征。对于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要紧密结合国家改革发展战略和形势,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其中包含了很强的创新意境。

  • 1.1从“新“开始

    1.1 从“新”开始 引入课程。以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新”字(也是一形容词)入门,逐步深入,介绍了“什么是‘新’”、“有哪些‘新’”、“‘新’从何来”、“新旧辨析”。从大自然、人类社会、技术文明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新”,理解“新”,分析“新”。 先熟悉汉语中的形容词“新”是指初始的,刚刚经历的东西。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某种“新”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进而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技术进步、文化发展等方面对“新”做了全方位的解读。

  • 1.2何谓创新

    1.2 何谓创新 在多角度了解“新”一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出创新的概念。提出社会中存在的“新”,技术进步中产生的“新”,往往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的。在自然和社会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寻求“新”,实现“新”,应用“新”,谓之创新。“新”为人之向往,创新为塑人之利器。古往今来,无数创新之举、创新之物、创新之为聚成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创新一词外延很广,包括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各种行为。给出“创新”一词的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并以国家改革发展战略为例,进一步说明创新的含义。

  • 1.3创新内涵

    1.3 创新内涵 首先说明什么是内涵,认识到创新内涵包含了人和社会促进事物发展的许多要素。除了技术经济领域,包括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在倡导创新。做为引导,课程将创新集中在技术经济领域,突出产品价值的实现。这里我们先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它对于发明创造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技术创新是指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以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技术创新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创造性的特征。在企业中,技术创新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即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管理创新。

  • 第二章认识创新思维

    本章衔接前面介绍的创新概念,采用相同的论述方式,从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思”开始,说明“思”是人大脑主观的意识活动,是人的大脑面对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现象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和能力。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特别是自觉的“思”、主动的“思”。“思”是人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最初阶段和最基本条件。人的所有行为都源于“思”。进一步地,引古据今,阐明行始于思,行成于思。强调“善思”对于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善思”不仅是锻炼大脑智商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行成于思,意指成功之道在于深思熟虑。除了“善思”外,还要把握学思关系。理解慎思明辨,笃行致远的道理。接着讲了意识的问题,从潜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超意识是形成人正常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意识层次的几个阶段。学习创新,首先要锻炼自身对事物的意识能力。在理解“思”的基础上,引出“思维”的概念。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思维是人类生存发展、每一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的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本章最后一部分,是递进,也是汇合,进入到“创新思维”的介绍。在概念介绍的基础上,了解了多维度思维、系统观思维、集成思维等思维方式的深刻含义。

  • 2.1从思到思维再到创新思维

    本节以递进的方式展开了解人的大脑认识活动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强调从思到思维再到创新思维是人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大脑思考问题经历的三个阶段。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思”, 讲述了“行始于思,行成于思”和“慎思明辨,笃行致远”和深刻含义。“思”是人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最初阶段和最基本条件。人的所有行为都源于“思”。进一步地,引古据今,阐明行始于思,行成于思。强调“善思”对于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善思”不仅是锻炼大脑智商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行成于思,意指成功之道在于深思熟虑。本节重点使学生了解“善思”和“学问思辩”对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

  • 2.2将“思”上升到理性——思维

    本节从学会思考开始,论述了怎样思考,思考的习惯养成。以身边的实例启发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向。同时应该注意知识是思考的基础,知识的广博会极大地促进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对知识的汲取不能只依靠课堂。人一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方式。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逻辑层面的思维的概念。当人的大脑思考问题深入到逻辑层面或拓展到多维时空时,人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这时的思考就是思维。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事物及其客观规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来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进一步指出,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改变人生。拥有正确的思维,运用正确的思维,灵活改变自己的思维,才能使路越走越宽,才能成就自我,才能演绎精彩人生。

  • 2.3围绕产生“新”进行认识活动——创新思维

    本节将课程内容汇聚到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从思维方式的转换着眼,介绍了传统思维的概念和分类,指出传统思维常常使我们的思维变缓,甚至思维凝固,阻碍创新思维。进而阐述了多维度思维、系统观思维、集成思维等辩证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思维的概念,指出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创新思维是不受常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答或获得方法的思维过程。强调只有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才可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旧的观念,在进退两难的纠结中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了解创新思维,应该注意创新思维具有的特性和基本类型。创新思维具有能动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的特性。

  • 第三章把握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的思维,具有求异的特征,思维表现得与众不同,并追求事务的求新求变和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形式包括很多种,有形象思维、求异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和灵感思维。阻碍创新思维的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思维定势,也经常叫作惯性思维,它是由我们日常周而复始的工作和生活形成的,打破惯性思维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尝试新的事物。

  • 3.1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的思维,具有求异的特征,思维表现得与众不同,并追求事务的求新求变和具有前瞻性的发展。

  • 3.2创新思维的形式

    创新思维的形式包括很多种,有揭示表象的形象思维、追求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求异思维、从旁路迂回解决问题的侧向思维、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逆向思维、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和灵机一动的灵感思维。

  • 3.3思维定势——思维惯性

    阻碍创新思维的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思维定势,也经常叫作惯性思维,它是由我们日常周而复始的工作和生活形成的,打破惯性思维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尝试新的事物。

  • 第四章如何创新——方法探析

    创新的实现,即方法的产生,离不开思考、经验和知识。同时,有可以遵循的探求创新的思路,也就是创造技法。包含头脑风暴法、组合法、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

  • 4.1方法离不开思维

    “创新”即为创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方法 就是“如何做”的问题。方法是在理性思考中形成的,因而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离不开思维。而思维是一个比较宽泛而有深度的概念,它的形成起源于思考,它的厚积而薄发 源自于经验与知识。因此,我们说,方法的产生离不开思考、经验和知识。

  • 4.2创造技法

    我们开设这门“创新方法”课,就是想提高大家对于创新的兴趣,提高大家的创新能力,那么要搞创新,是不是有一些技巧可以遵循,我相信这也是大家所关心的。这部分讲解的就是一些基于大脑思维的创新方法,也就是创造技法,它们是在创新思维指引下进行发明创造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创造技法有很多种,包含头脑风暴法、组合法、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

  • 第五章技术创新概述

    科学是研究世界所取得的成果、技术是创造事物所取得成果、工程是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成果,在这三个领域有成就的人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而“技术”是将“科学”(“自然规律”)与“工程”(“社会活动”)联系起来的重要环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新的发明,离不开技术创新。

  • 5.1科学、技术、工程

    “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而将科学转化为有用的事物的方法就是“技术”。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在改造、控制、协调多种要素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称。技术的直接目标就是要获得发明创造,从而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的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工程是要有所创造,从而为人类生存发展条件建造所需要的人工自然与物品。

  • 5.2何谓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改进现有的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的技术活动。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

  • 第六章什么是TRIZ

    本章在“思维”内容介绍的基础上,以创造技法和技术创新为过渡,进入到TRIZ方法的内容。一般来讲,做为发明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工具,TRIZ理论和方法被广泛接受。本章是TRIZ方法的基础入门部分,介绍了TRIZ的含义及来源、TRIZ的用途、TRIZ的主要内容等。学习本章内容,首先要明确指导技术创新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发明创造往往是在感觉和经验的左右下进行的。试错法就是经验创新方法之一。然后要理解什么是发明问题,发明问题就是人们在寻求发明创造时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说,从无到有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发明问题。 进而认识到TRIZ是俄文单词的缩写,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阿奇舒勒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大量专利和创新案例,从中总结发明创造的规律,提取出普遍适用的原理。再进一步地明确利用TRIZ提供的工具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发明问题。

  • 6.1技术创新需要理论指导

    本节阐明指导技术创新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总结归纳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实验数据、论文、专著、会议等。这些技术成果表现形式最多最直观,对于创造性活动的成果具有保护价值的表现形式的是专利。专利是人类浩瀚知识海洋的一部分,是体现人类发明创造智慧的结晶。世界专利资源浩如烟海,在技术创新中有效利用谈何容易。于是有研究者通过对专利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形成了一套技术创新行之有效的理论,其中包含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就是TRIZ理论。

  • 6.2何谓发明问题

    本节的中心知识点是清楚什么是发明问题。发明创造的过程实际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明问题就是人们在寻求发明创造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遇到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查阅资料或使用现成的工具能够解决的问题,称为有解的问题;另一类是现有条件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重新开辟途径,创造方法去解决。这类问题在现阶段为无解的问题,就是发明问题。简单说,从无到有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发明问题。

  • 6.3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本节具体介绍TRIZ,包括TRIZ的含义及来源,TRIZ的用途,TRIZ的主要内容。其中重点是了解TRIZ的主要内容。把握一种思想,一组原则,四个工具。围绕目标、矛盾、资源等概念,了解包括最终理想解、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技术冲突与发明原理、物理冲突与分离方法、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等TRIZ的主要内容。

  • 第七章沿理想化方向思考

    本章主要了解TRIZ理想化和最终理想解的概念及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明确理想化是科技探索中思维发展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是在大脑之中设立理想模型,通过思想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理想化的操作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要对存在的现象进行抽象,形成一个理想客体,然后通过想象,在观念中模拟其实验过程,把事物发展过程简化和升华为一种接近理想指标的状态。进一步了解TRIZ的理想系统、理想过程、理想资源、理想方法、理想机器、理想物质等。这些都可以称做TRIZ的理想化模型。理想化是系统的进化方向,不管是有意改变还是系统本身进化发展,系统都在向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系统的理想程度用理想化水平来进行衡量。

  • 7.1理想化——思维的本能

    本节介绍了理想化的概念、理想化能揭示什么、TRIZ中的理想化三部分内容。重点理解理想模型、思想实验的概念,TRIZ的理想系统、理想过程、理想资源、理想方法、理想机器、理想物质等概念的含义及作用。

  • 7.2TRIZ中的理想化

    本节需要重点理解TRIZ中的理想化与人们常规的理想化有什么区别。科学研究中经常做各种假设,是在发挥人的创新思维向解决问题的理想化方向进发。TRIZ希望人们的思维再大胆一些,围绕要解决的发明问题,让思维尽可能发散,可以发挥到极致。TRIZ的理想化模型的概念与人们头脑中常规物质和事物的概念不同,或者说这些概念中的事物在现实中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在TRIZ中定义这些概念,就是为了给解决发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向。

  • 7.3理想化水平——理想度

    本节论述的理想化水平或理想度是一个评价指标。理想化是系统的进化方向,不管是有意改变还是系统本身进化发展,系统都在向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系统的理想程度用理想化水平来进行衡量。应该容易理解,技术系统是为实现一定功能而存在的,同一功能可以有多种技术实现方式,比如运动可以用电驱动,也可以用气体来驱动。任何系统在完成人们所期望的功能中,同时亦会带来不希望的功能。TRIZ中,用有用和有害两方面的功能比较来衡量系统的理想化水平。

  • 7.4最终理想解

    本节需要深入理解最终理想解的概念。产品处于理想状态的解称为最终理想解。产品无时无刻不处于进化之中,进化的过程就是产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TRIZ解决问题之初,首先要确定IFR,以IFR为终极目标而努力,就会将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升。

  • 第八章对产品功能的理解

    功能分析是通过定义并描述系统组件所需达到的功能,以及组件之间或组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整体系统,从而协助设计人员更加合理地进行创新设计。

  • 8.1什么是功能

    功能是产品设计的依据。产品概念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产生满足需求功能的原理解。

  • 8.2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

    本节介绍了系统功能分析的概念,说明了什么是超系统。进一步地,对系统功能分析的具体过程作了阐述,重点说明了组件间的相互作用。

  • 8.3创建功能模型

    本节介绍了系统功能的分类方法和功能模型的概念,阐明了如何创建和表达系统的功能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说明。

  • 第九章可以利用的资源

    本章做为TRIZ资源分析的内容,重点介绍了资源的概念以及存在哪些资源。结合互联网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阐明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

  • 9.1对资源的理解

    本节若基于对资源概念的理解,介绍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资源。特别阐明了互联网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意义。

  • 9.2如何利用资源

    本节介绍了在树立资源意识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资源,善于利用资源,善于整合资源。

  • 第十章产品进化有什么规律

    本章主要了解一下产品的进化过程。纵观历史发展,所有的物品都是向着品质提升、造型美观、小巧方便的方向发展。从身边物品的演变,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对于创新而言,针对物品的演变进行深入思考,物品的功能原理和造型是如何发展的,再往前的趋势是什么。进化的含义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其创新内涵比演变一词更明确和深刻。了解产品的过去、现在,特别是技术系统从组件到相互作用的发展提升历程,对于预测将来,进一步研发和改进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进化,不断提升,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向前发展的基本轨迹。围绕产品功能的发展,本章介绍了产品进化的四个阶段,即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进一步重点论述了产品进化的八大法则。

  • 10.1演变和进化

    本节说明了产品演变和进化的概念。通过了解身边物品的演变,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对于创新而言,我们应该针对物品的演变进行深入思考,物品的功能原理和造型是如何发展的,再往前的趋势是什么。

  • 10.2产品进化的S曲线

    本节说明了产品及其技术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而且同一条规律往往在不同的产品技术领域被反复应用。即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主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可以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 10.3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本节介绍了技术系统进化的八大法则。指明这些法则是为提高系统自身的有用功能,技术系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时,系统内部组件之间、系统组件与外界环境间本质关系的体现。它指出了技术系统发展进化的方向和宏观模式。

  • 第十一章认识技术系统中的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的事物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对于技术系统来说,矛盾更是系统发展的动力,针对系统中的参数引起的问题称之为矛盾,其中又分为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技术矛盾指的是系统中两个参数存在制约,物理矛盾指的是系统中一个参数的矛盾。40个创新原理对于解决矛盾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而针对物理矛盾还可以使用分离原理。

  • 11.1矛盾的普遍性

    从哲学上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是矛盾发展的结果。

  • 11.2技术系统中存在的矛盾

    任何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称之为技术系统,技术系统中由于参数引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矛盾,技术系统中两个参数存在相互制约的矛盾为技术矛盾,一个参数具有相反的要求的矛盾为物理矛盾,其中物理矛盾为技术系统中更为本质的矛盾。

  • 11.3解决技术系统中矛盾的方法

    在TRIZ理论体系中,使用创新原理解决矛盾问题,创新原理来源于专利的分析总结,不同问题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创新原理具有更指导性意义,其中技术矛盾通过查找矛盾矩阵得到创新原理的编号进行解决,物理矛盾通过分离方法或者创新原理进行解决。

  • 第十二章系统结构的优化:物场分析

    本章从什么是“物”、什么是“场”出发,介绍了物场的概念,指明一个技术系统中必须具备的要素有三个:两种物质和一个场。这个最小的具有工作能力的可控技术系统称为物场。在理解物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物场模型含义及建立过程。指出物场模型是结构模型的一种,它是一种用特定符号表达问题的图形,用来揭示技术系统的功能,描述系统中不同组件之间发生的正常、不足、有害、过度的各种相互作用。围绕物场模型讨论了物场分析过程及其四种分类。最后阐述了标准解的概念及分类,指出标准解不能理解为数学物理上严谨的定理定律或公式,而是根据实践创新结果分析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模式。利用好这些模式,可以帮助人们的大脑思维更快地向收敛发展,更高效地找到发明创造的方法。

  • 12.1对物场的认识

    对物场的认识 本节描述了“物”、“场”以及“物场”的概念。特别要理解对比物理中关于场是一种分布的概念,TRIZ中场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表达。TRIZ场包括物理场在内的技术系统中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联系形式。物场的概念说明只有具备了完善的物场,两种物质和一个场,系统才能实现它的功能。

  • 12.2物场模型

    本节介绍了物场模型的概念及建立方法。指明物场模型是结构模型的一种,它是一种用特定符号表达问题的图形,用来揭示技术系统的功能,描述系统中不同组件之间发生的正常、不足、有害、过度的各种相互作用。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模型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12.3物场分析方法

    本节介绍了物场分析方法的概念,指出对那些在技术系统转化过程中产生矛盾的系统组成部分的物场进行结构分析,被称为物场分析。物场分析提供了统一的模型,这一模型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初始条件。技术系统转化过程中,其组成部分会产生各种矛盾,也就是发明问题。通过物场结构分析,对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会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进而阐述了标准解的概念,特别强调标准解不能理解为数学物理上严谨的定理定律或公式,而是根据实践创新结果分析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模式。利用好这些模式,可以帮助人们的大脑思维更快地向收敛发展,更高效地找到发明创造的方法。

  • 12.4课程总结

    重视思维的变化与创新,才能有更好的发明创造。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1.1 从“新“开始

    1.2 何谓创新

    1.3 创新内涵

    视频数6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认识创新思维

    2.1 从思到思维再到创新思维

    2.2 将“思”上升到理性——思维

    2.3 围绕产生“新”进行认识活动——创新思维

    视频数10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把握创新思维

    3.1 创新思维的特征

    3.2 创新思维的形式

    3.3 思维定势——思维惯性

    视频数11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如何创新——方法探析

    4.1 方法离不开思维

    4.2 创造技法

    视频数8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技术创新概述

    5.1 科学、技术、工程

    5.2 何谓技术创新

    视频数2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什么是TRIZ

    6.1 技术创新需要理论指导

    6.2 何谓发明问题

    6.3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视频数5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沿理想化方向思考

    7.1 理想化——思维的本能

    7.2 TRIZ中的理想化

    7.3 理想化水平——理想度

    7.4 最终理想解

    视频数5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对产品功能的理解

    8.1 什么是功能

    8.2 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

    8.3 创建功能模型

    视频数8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可以利用的资源

    9.1 对资源的理解

    9.2 如何利用资源

    视频数4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产品进化有什么规律

    10.1 演变和进化

    10.2 产品进化的S曲线

    10.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视频数4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认识技术系统中的矛盾

    11.1 矛盾的普遍性

    11.2 技术系统中存在的矛盾

    11.3 解决技术系统中矛盾的方法

    视频数5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系统结构的优化:物场分析

    12.1 对物场的认识

    12.2 物场模型

    12.3 物场分析方法

    12.4 课程总结

    视频数8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