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原始戏剧到秦汉百戏
本章主要讲授并使学生掌握的是,中国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历史地位,现实状况,艺术特征;讲授作为早期形态的戏剧与初民歌舞活动的关系,中国早期戏剧的宗教性质即巫的表演与世俗戏剧优的表演;先秦时期中国戏剧如《优孟衣冠》和秦汉时期以弄臣身份劝谏秦始皇的优旃的表演,汉代宫廷乐舞《大武》的宏伟表演,以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钵头》《兰陵王》《大面》等戏剧表演,体现了中国戏剧艺术在早期演出的面貌。
-
●1.1概述
讲述中国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讲述了现时期中国戏剧的剧种、剧目等状况,以及中国戏曲空的舞台,以音乐为本位的歌化舞化音乐化的比哦啊云特征。
-
●1.2中国早期戏剧
讲述了中国早期戏剧与上古歌舞艺术的关系,中国早期戏剧存在的状况。其中如上古的歌舞活动,商周时期的宫廷乐舞等作为早期中国戏剧的面容。
-
●1.3 秦汉时期的戏剧
讲述了 中国戏剧的最早表演者巫和优的出现,担当中国的宗教剧和世俗戏剧的演出情况。介绍了表演的剧目《东海黄公》《兰陵王》《钵头》等剧目。
-
第二章唐代及宋代戏剧
本章主要讲授的内容和实现的目标是中国戏剧在唐代发生的戏剧现象,尤其到了宋代,出现了杂剧形式,并有了供戏剧进行演出的专门场所,即勾栏瓦舍,戏剧的活动得以扩大,演出的剧目有《目连救母》《二圣环》等剧目;金代的戏剧作为院本样式,是宋杂剧的继承。院本在金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金代的内地时期和进入黄河流域在平阳、真定等地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戏剧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自己歌舞化的鲜明特点,南宋时期的永嘉杂剧的出现。
-
●2.1唐代戏剧
介绍了唐代参军戏,最早的行当参军和苍鹘;以及唐代的《踏摇娘》表演与南北朝时期的《踏摇娘》的变化,描述了中国戏剧的发展进程。
-
●2.2宋杂剧的演出形式、剧目和剧本
讲述在宋代因商品经济的发生而发生杂剧艺术形式;宋杂剧的演出特点,宋杂剧的演出的剧目。
-
●2.3宋杂剧的演出场所和角色体制
介绍宋杂剧在勾栏瓦舍进行演出的演出场所和角色行当。
-
●2.4 永嘉杂剧
北宋南迁后,在温州地区出现了永嘉杂剧。永嘉杂剧。
-
第三章金元戏剧
本章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应掌握的要点是元杂剧的发生和发生的历史背景,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制,指出四折一楔子是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的,同时也讲授了元杂剧的作家和作品,列举了“关马郑白”四大家,介绍了《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代表作品,重点讲述了关汉卿的身世和他的创作成就;讲述了元杂剧的角色行当,以及进行元杂剧创作的剧作家的身份,元杂剧的衰落,元杂剧衰落的原因在于剧作家群体的消解,中心的转移等因素。
-
●3.1序说
讲述 元杂剧和金院本的发生,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创造的一个历史时期。
-
●3.2金院本
金院本在金都上京会宁府的发生,金院本是女真人的创造。
-
●3.3 元杂剧的作家作品
元杂剧的四大剧作家和代表性剧作。
-
●3.4元杂剧的形成
元杂剧因为知识分子失去了科考之路而投身到戏剧创作队伍之中,于是致使元杂剧成为一代伟大的艺术。
-
第四章元杂剧《西厢记》分析
本章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应掌握的要点是关于《西厢记》的历史地位,剧中塑造的张生、崔莺莺和红娘三个人物的形象以及对其进行的艺术分析。该剧是中国戏剧中最早的一部真正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剧作。张生是一个穷困的赶考书生,但在爱情的态度上纯真至诚,勇敢而又坚定,尽管在崔母毁约的时候,对崔莺莺的爱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剧中的崔莺莺,虽然对张生一见钟情,但是耐于自己的处境而对张生进行考验,最后终于冲破阻力,接受了张生的真情。红娘是推动并促成张崔之恋的人物,她虽身为婢女,但是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反对崔母的功利态度,助成了崔张之恋,使崔夫人不得不接受了张崔之恋的现实。全剧赞美了在男女婚姻态度上自由选择、为自己的幸福积极争取,绝不任由他人安排的自主精神。完成了全剧的主题思想“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富有近代人文精神的理想和愿望。
-
●4.1《西厢记》的历史地位、评价及主题思想
王实甫《西厢记》的历史地位、价值和意义讲述,它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表现爱情题材的剧作。
-
●4.2《西厢记》人物分析
分析了张生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不移,表现了为获得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精神,特别是在孙飞虎领兵围困寺院,企图掠夺崔莺莺的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解救了危急。在遭受老妇人悔婚后,绝不气馁,对莺莺的爱情不动摇,表现了“情种”张生的至情。
分析了崔莺莺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上的矛盾和犹豫,也表现了她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的获得是谨慎、认真不草率的态度。当她通过考验并认定了张生之后,一往直前,大胆果决的精神,并为守护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绝不退让的坚定意志。
评述了红娘在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中,支持崔张的爱情,虽然一度受到莺莺的误解和不信任,但是仍然不改自己的正确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对老妇人的悔婚表现了她的义愤,她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战胜了老妇人,并在崔张的恋情中为促其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第五章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的剧作
介绍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这三位元杂剧重要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分析其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立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
●5.1马致远
马致远的散曲和杂剧都能指抒胸臆,别具一格,他的神仙道化剧体现出苦闷和对现实的失望;《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在悲剧意境的创造和语言运用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5.2白朴
《梧桐雨》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宫廷生活,表现物极必反,乐极哀来的历史反思。对该剧第四折中的艺术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墙头马上》的首要特点是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奔放,较少含蓄。其在激化矛盾,造成戏剧情势方面也很有特色。
-
●5.3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郑光祖的杂剧风格既受到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的影响,又受到后期文学风气的浸染,属于转变风气的人物。他的《倩女离魂》在题材和艺术构思上相当新颖,在同一剧中兼写倩女的肉体和灵魂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反映人物形神分裂的人格状态,极有特色。
-
第六章分析《赵氏孤儿》和《李逵负荆》宋代和元代的剧场和演出
《赵氏孤儿》和《李逵负荆》是元杂剧著名的作品,本章细致地分析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宋元时期的剧场特色鲜明,本章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介绍,以帮助同学了解这一时期的戏剧状况。
-
●6.1《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戏曲史重要的悲剧作品,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本节介绍该剧的故事、流变,分析其人物刻画、情节安排以及后世改编者的新诠释。
-
●6.2《李逵负荆》
本节对《李逵负荆》这一元杂剧中的著名喜剧进行分析,着重阐述其喜剧手法的运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
●6.3宋元时期的剧场艺术
宋元时期的剧场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本节介绍了瓦舍勾栏的形制、演出经营、服装化妆、声音效果、表演形式、演员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
第七章荆刘拜杀和明代的前期戏文
通过对“荆刘拜杀”四大南戏的学习,能掌握宋元南戏的作者身份,面对的观众群,因而南戏的艺术特色与北方杂剧有着不同之处的原因。同时深入了解《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这四个南戏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
●7.1《荆钗记》与《白兔记》
四大南戏的作者都是社会底层文人——书会才人。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曾被人改写而出现不同版本,这是元杂剧少有的。简单了解《荆钗记》和《白兔记》的故事梗概。着重介绍《荆钗记》和《白兔记》的主题思想以及各自的艺术特色。
-
●7.2《杀狗记》与《拜月亭》
《杀狗记》故事梗概。《杀狗记》主题思想分析。理解该剧在艺术上的特点与欠缺。重点讲述《拜月亭》在艺术上的成就:(1)寓庄于谐,寓悲于喜。(2)关目奇巧,巧而不谬。(3)文词本色,天然成趣。最后,从西方悲剧理论的角度分析四大南戏中的悲剧成因。
-
第八章《琵琶记》和嘉靖时期的戏曲
《琵琶记》是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影响深远。本章对其主旨立意及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代嘉靖时期的戏曲佳作迭出,本章对其中的《鸣凤记》、《宝剑记》、《浣纱记》、《玉簪记》等进行介绍,帮助同学们了解这一时期戏曲的重要作品。
-
●8.1高明和《琵琶记》
介绍高明的生平、《琵琶记》的创作过程、故事流变及其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
●8.2《琵琶记》的思想内涵和结构特色
《琵琶记》深刻地切入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内核,通过蔡伯喈、赵五娘等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在伦理道德制约下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的命运。
-
●8.3《琵琶记》的语言成就
《琵琶记》采用双线结构的方式来编织剧情,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这种对照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历来为人称道。
-
●8.4明代嘉靖时期传奇
《琵琶记》的语言贴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文才与本色兼备,人物的对话、唱词,从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出发,具有极强的个性特色和艺术感染力。
-
第九章明代传奇的体制声腔和舞台艺术
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流变,剧本体制上出现什么变化。明代诸强杂陈,各种声腔是如何形成的。随着传奇这种戏剧形式的发展,表演作为戏曲的重要手段,其在舞台上出现了怎样的演变进化。舞台美术又有着什么发展轨迹。
-
●9.1传奇的体制声腔
经过明代文人参与创作后,明传奇与南戏相比,前者在哪些方面出现了变化。比如,剧本体制的变化;音乐格律的严谨和规范。明传奇与前代的戏剧类型相比,在艺术上有哪些发展和进步。
-
●9.2传奇的舞台演出和角色行当
在明传奇创作繁荣的背景下,传奇的舞台演出在发生流变。如,戏班与演剧形式的多样化。江湖戏班、家班、串客对传奇舞台艺术发展的贡献以及原因。什么是“江湖十二脚色”。角色行当的增加意味着传奇艺术表演的精细化。
-
●9.3传奇的舞台美术
传奇演出的繁荣推动了舞台艺术的大发展。人物造型愈加丰富,服饰、冠帽、髯口、脸谱种类越来越多。这与表演艺术的演进关系是什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写实性的舞美布景。为什么这种布景没有成为中国戏曲舞美的主流?
-
第十章汤显祖和“临川四梦”
本章讲授的主要内容和学生应掌握的要点是“四梦”的主题意蕴,思想追求。把握的重点剧作是《牡丹亭》和《南柯记》。《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因情生梦,因梦而亡的情节构成,表现了她至诚的真情,塑造了为情而生、为情可死的杜丽娘形象。剧中表现了杜丽娘为情而生一个充满感性的形象。在《南柯记》中塑造的淳于棼,对尘世功名利禄的追求,通过一梦而予以否定并获得精神的超越,从而对世俗表现了厌弃之情。汤显祖塑造的入世和超世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明代启蒙思潮背景下中国社会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个体人自我命运的存在状态的深刻审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提供了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精神状况。
-
●10.1汤显祖
评述了“临川四梦”的思想性和各剧艺术特征。介绍了汤显祖其人和四部剧作创作的时间。
-
●10.2“临川四梦”
分析了《紫钗记》的创作,故事情节和艺术特征,通过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歌颂了爱情的真挚与执著,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评述了《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情节,表现的
是杜丽娘至诚的真情,即因至情而死,又因至情而生的生与死的情节,表达剧作的主题意蕴。
评析了《邯郸记》中卢生一梦而觉,《南柯记》中淳于棼一梦而悟的情节构成,表达了人物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故事情节富有哲理寓意。
-
第十一章明代杂剧和明末清初戏剧
了解明代初期与中期杂剧的重要剧作家和代表剧目。分析明杂剧与元杂剧的异同以及成因。明末清初“苏州派”作家群介绍。李玉的传奇作品创作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李渔的戏剧理论阐述以及其代表作的分析。
-
●11.1明初杂剧艺术的衰弱
明杂剧在剧本体制和音乐上与元杂剧的不同。明初杂剧作家作品简介。重点掌握明初杂剧为何没有继承元杂剧刚健的精神风格。从明代意识形态、杂剧作家身份的变化入手,寻找该问题的答案。
-
●11.2明代中期的杂剧艺术
明代中期杂剧代表作家作品分析。了解康海的《中山狼》杂剧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重点分析徐渭的《四声猿》与《歌代啸》。帮助学生理解徐渭作品中深层的悲剧意蕴。由《歌代啸》入手,探讨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讽刺型喜剧。
-
●11.3明末清初的戏剧
江南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催生出了为市民观众而创作的戏剧作品。“苏州派”作家群简介。李玉的戏剧作品与一般文人创作的传奇的区别。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关戏剧理论的摘要介绍。
-
第十二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了解传奇最后两部巅峰之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寻找这两部作品隐藏在爱情故事之下的深层思想内核。《长生殿》主题的理解。《桃花扇》悲剧意蕴的挖掘。理解这两部都有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但是各自侧重不同。
-
●12.1《长生殿》
洪升生平简介。《长生殿》三易其稿的创作经过是否对理解该作品思想内涵有帮助。《长生殿》主题思想的争议,究竟洪升是在写爱情还是写历史。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剧中提出的“情悔”观念与《牡丹亭》的渊源和发展。
-
●12.2《桃花扇》
孔尚任生平简介。《桃花扇》创作前孔尚任大量收集史料,因此作为历史剧,《桃花扇》更为严谨。《桃花扇》中对南明历史做了怎样的总结,对人性做了怎样的批判。《桃花扇》艺术特色的分析。重点理解该剧的悲剧结尾。
-
第十三章清代中期戏剧
本章对清代中期的戏曲作品《吟风阁杂剧》和《雷峰塔》进行了分析,帮助同学了解这一阶段戏曲创作的情况。梳理了清代宫廷演剧的沿革、剧目、演出形式,对这一时期重要的戏剧现象——“花雅之争”的背景、过程加以介绍,揭示其中的艺术发展规律。
-
●13.1杨潮观和《吟风阁杂剧》
介绍《吟风阁杂剧》的剧本形式、主要内容。分析其中代表剧目的艺术特色。
-
●13.2清代宫廷演剧
清代宫廷演剧的机构设置、演出剧目、演出场所都与民间演出有显著的区别,通过介绍其繁盛演出情况,分析其独特性质,以及与民间演出的交流融合。
-
●13.3《雷峰塔》
《雷峰塔》是清代中期传奇创作的一部代表性作品。本节介绍这一剧目的流变过程,分析其主旨内涵,并通过经典折子戏的观摩解析其艺术特色。
-
●13.4花部的兴起
介绍清代中期戏曲声腔的整体状况,尤其是花部与雅部在艺术气质、观众接受等方面的差异。
-
●13.5“花雅之争”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重要的戏剧现象,对后世戏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节以魏长生的经历为线索,介绍这一历史阶段的戏曲演进过程,揭示其中蕴含的艺术发展规律。
-
第十四章京剧的形成和成熟
本章对清代中期以后,京剧形成以至成熟的历史背景、原因及过程进行了介绍。从代表人物、舞台形态、内部制度等方面,对京剧这一艺术样式作了界定。
-
●14.1京剧的形成
京剧形成前的北京舞台,昆剧、秦腔、京腔相继成为霸主,但或为政府所所禁止,或与一般观众距离日益遥远。徽班经历了多次与其它声腔和艺术样式融合,于1790年初次进入北京,在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以后,形成了京剧。
-
●14.2京剧的界定与早期代表人物
本节从声腔系统、舞台语言、声腔规范技表演模式和文化背景上对京剧这一戏曲剧种作了界定。并对京剧形成期的代表人物“前三鼎甲”和王九龄等人的艺术特点和贡献作了介绍。
-
●14.3京剧在清末的成熟与发展
本节介绍了京剧形成以后逐渐成熟的过程及其文化、艺术原因。还介绍了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后三鼎甲”——主要是谭鑫培的艺术活动和对京剧的贡献。
-
第十五章梅兰芳与二十世纪的戏曲
本章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入手,介绍了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剧种在现代环境下的进一步发展和遭遇的尴尬,以及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戏曲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努力。最后还介绍了1949年以后,戏曲进入新时代发生的一些变化。
-
●15.1五四前后戏剧文化的多样冲突
五四前后,在新旧文化冲突中,戏曲面临巨大挑战。其中尤以五四前《新青年》杂志上进行的论战最为突出。
-
●15.2梅兰芳与四大名旦
梅兰芳及四大名旦是京剧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开创了京剧的第二传统,整体上开始京剧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过程。本届介绍了四大名旦群体的由来和艺术贡献。
-
●15.3京剧的兴衰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发展
京剧在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进入一个衰弱期。1949年以后,因社会环境的巨大变革,也导致了京剧本身的变化。通过“戏改”、“三并举”等政策,戏曲开始转变成国家文化事业,形成新的格局。
-
第十六章昆曲教唱《牡丹亭》《皂罗袍》
介绍昆曲音乐的基本常识。教唱昆曲《牡丹亭·游园》【皂罗袍】一曲。在拍曲时,让学生对昆曲演唱的咬字、归韵和行腔等问题有所了解,增进他们对中国戏曲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戏曲音乐的兴趣。
-
●16.1昆曲演唱的基本要素
介绍南北曲、五音、咬字、行腔等基本常识
-
●16.2 昆曲教唱
学唱《牡丹亭·游园》【皂罗袍】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