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绪论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石油,有人统计,人的一生穿衣平均会消耗290千克的石油”、“吃掉551千克的石油”、“一生居住环境平均消耗3790千克石油”、“出行要消耗3838千克的石油”。我们到哪儿去找油?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找油?找到了又如何能提高采收率?
本章主要学习了解油气的神奇妙用、油气的分布特征、油气勘探和开发的过程,理解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意义和作用。 -
●0.1油气:延伸人类梦想
1.1 油气:延伸人类梦想
-
●0.2大油气田的分布特点
油气的分布特征、油气勘探和开发的过程
-
●0.3开发地质学的含义及课程体系
理解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意义和作用
-
第一章多彩的石油与油气的生成
原油的家族非常庞大,兄弟姐妹各有特“色” ,黑色、墨绿、褐色、黄色、红色,甚至无色,一应俱全。为什么会呈现多彩的特征?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组成、物理性质?产出类型有哪些?另外,油气成因作为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已争论上百年,争论的核心是生成油气的母质和形成过程。
本章首先介绍油气水的组成、物理性质、产出状态、主要类型等;然后穿越时空,学习探讨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油气生成的地质及理化条件、油气生成的过程,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的岩石)的特征与如何评价。 -
●1.1油气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原油的家族非常庞大,兄弟姐妹各有特“ 色” , 黑色、墨绿、褐 色、黄色、红色,甚至无色,一应俱全。 本节包括石油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天然气的组成、物理性质和类型,油田水的特征和类型。
-
●1.2油气的生成
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学习探讨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油气生成的地质及理化条件、油气生成的过程,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的岩石)的特征与如何评价。
-
第二章油气的储集层与盖层
生成的油气到哪儿去?什么样的岩石能够储集油气?具有连通孔隙,能使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储集层,储集层上覆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岩层叫盖层,二则都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
本章学习掌握储集层的特征、类型,碎屑岩、碳酸盐岩等不同类型储集层的特征,以及评价方法;掌握油气盖层的特征、类型、封盖机制。 -
●2.1储集层的特征与类型—什么样的石头可以产油?
储集层为什么能够储集油气? 具有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也称储集岩,它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具备孔隙性和渗透性两个基本特征。如何评价储层的基本特征?储层有哪些类型?
-
●2.2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层有哪些特征?评价方法?碎屑岩储层的影响因素?如何预测好的碎屑岩储层?
-
●2.3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差异大,有的可以高达日产3.7万吨,为什么?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类型和影响因素?
-
●2.4其它岩类储集层
除了碎屑岩、碳酸盐岩储层,火成岩、变质岩、泥页岩能不能作为储层呢?
-
●2.5油气盖层的特征及类型—什么样的石头可以封盖油气?
盖层为什么能够封堵油气?有哪些类型?
-
第三章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在生油层中生成时,呈分散状态分布,通过初次运移从烃源岩运移到储集层,再经过二次运移后在储集层中聚集形成油气藏,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在其中聚集的场所(地下储油的容器)是圈闭。油气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时间、通道等问题对找油有重要意义。
本章学习掌握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时间、通道等问题;学会识别和分析圈闭、油气藏的类型,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方法,理解形成大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
本章重点难点:油气运移的动力、通道与距离,圈闭与油气藏度量,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
●3.1油气运移
油、气在生油层中生成时,呈分散状态分布,需要先从生油层通过初次运移到储集层,再经二次运移后聚集形成油气 藏或溢散。如何实现油气的初次和二次运移?油气初次和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通道和时期等问题对找油很有意义。
-
●3.2圈闭与油气藏
圈闭是一种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在其中聚集的场所。圈闭是具备捕获分散烃类形成油气聚集的有效空间,具备储藏油气的能力,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充满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便可形成油气藏。我们如何识别、评价圈闭和油气藏?
-
●3.3形成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形成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指导我们找寻大油气田的理论依据,包括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
-
第四章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的分布
近年来,人们趋向于以圈闭成因作为依据划分油气藏类型,不同成因的圈闭、油气藏有各自的特性和分布规律。在自然界中,油气藏不是孤立存在的,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组成油气田,一系列油气田组成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的发育与分布受控于含油气盆地,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盆地形成了不同级次的油气聚集单元。
本章学习掌握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水动力及复合型等不同成因类型的油气藏分类及其特征;学会利用地质图描述和表征不同类型的圈闭和油气藏,理解含油气盆地不同类型油气藏、油气聚集单元的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的分布控制因素。 -
●4.1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
不同类型的圈闭和油气藏,能充分反映各类圈闭和油气藏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和分布规律。依据圈闭的成因,将圈闭和油气藏划分为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圈闭油气藏等类型,他们的形成机制、类型、特征、如何识别?
-
●4.2油气聚集单元
油气藏不是孤立存在的,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盆地形成了不同级次的油气聚集单元。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类型、特殊的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特定的规律性。
-
●4.3油气勘探的理论及思路
油气勘探投资大、风险大,勘探理论的指导、勘探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降低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针对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我国的石油地质家又有哪些创新?总结了哪些理论?
-
第五章钻井地质设计与地质录井
要找到和开采油气必须依靠钻井,获取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资料数据也需要钻井,但地下存在高温高压等复杂多变的地质情况!如何能够在钻前做到心中有数,钻进过程中,做到安全、高效,取全取准地质资料?
本章学习掌握钻井的类型(井别)和编号(井号),了解钻井地质设计的内容、思路、方法,理解定向井的应用、定向井地质设计的重点;重点掌握常见地质录井的方法、流程、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
●5.1钻井地质设计
学习掌握钻井的类型(井别)和编号(井号)方法,了解钻前的钻井地质设计的内容、思路,理解定向井的应用、地质设计的重点。
-
●5.2地质录井方法
掌握常见地质录井的方法、流程、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
第六章地下油气层的划分、对比与沉积微相
确定和比较井间油层间的相互关系、划分和对比油层单元,是研究油气层分布的前提和方法。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分布和内部结构,不同成因的储集体储层性质不同,流体在其中的运动规律不同,开发特征也不同。
本章主要学习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和方法,掌握油田范围内油层对比的方法、思路、成果及应用。在此基础上,了解岩心沉积微相的分析方法,掌握利用测井资料开展沉积微相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学会利用沉积微相指导开发、提高采收率。 -
●6.1油气层的划分与对比
油层划分与对比主要学习了解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和方法,掌握油田范围内油层对比的单元划分、油层对比的依据、对比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油层对比的成果及应用,理解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油层对比的差异性。
-
●6.2沉积微相
沉积微相主要介绍沉积微相的分析程序、研究的方法及其意义。了解岩心沉积微相的分析方法,重点掌握利用测井资料开展沉积微相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理解沉积微相及油气田储层的非均质性分布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
-
第七章油气田地下构造特征
油气田地下构造的研究成果是勘探部署、储量计算、开发设计及动态分析的重要依据。相对于油气田勘探,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构造研究,内容更细,主要是对构造进行精细描述,准确地掌握地下构造的性质、形态特征及分布范围等。断层常把油气田地下构造切割成若干断块,不同程度地控制和影响油气的富集和分布,甚至影响着油气田开发中地下油水运动规律。我们通常利用油气田地质剖面图和油气田构造图(平面图)来表征油气田的地下构造特征。
本章学习了解地下构造研究的思路、方法,掌握利用倾角测井资料分析构造的方法,重点掌握井下断层的研究内容,包括井下断层的识别标志、井下断点的确定、断点的组合、断层封闭性研究等;理解并掌握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油气田构造图的编制。 -
●7.1地下构造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了解地下构造研究的思路、方法,掌握利用倾角测井资料分析构造的方法
-
●7.2井下断层的研究
断层常把油气田地下构造切割成若干断块,不同程度地控制和影响油气的富集和分布,甚至影响着油气田开发中地下油水运动规律。本节主要介绍井下断层的识别标志、井下断点的确定、断层封闭性研究等。
-
●7.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沿构造某一方向切开的一个断面图。它反映构造在某一方向的形态、地层产状及厚度变化、地层接触关系、断层位置及性质等,是研究地下构造的基本图件之一。通常可分为纵剖面图和横剖面图。
-
●7.4油气田构造图的编制
油气田构造图是表示地下油气层顶、底面或标准层构造形态的等高线图。它是油气田地质研究的成果图,也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新井设计、储量计算、拟定开发方案及动态分析等的重要底图。
-
第八章油气田温压特征与储量计算
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是开发油气田的能量,也是油气田开发中重要的参数。地层压力和温度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油气等流体的性质,还决定着油气田开发的方式及油气开采的技术特点与经济成本,以及油气的最终采收率。
油、气田储量的计算是编制油、气田开发设计,确定油、气田建设规模和投资的依据。落实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预算储量大小是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章第一节主要学习掌握异常地层压力成因及预测、油层压力及其分布特征。
第二节主要学习掌握油气储量相关术语和定义、油气储量分类与分级,油气储量计算的容积法及其相关参数确定方法等。 -
●8.1异常地层压力
国内外的油气田中异常地层压力是普遍存在的,研究和预测压力异常有助于认识油层能量特征、评价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指导安全生产、保护油气层等。本节主要介绍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及其预测方法。
-
●8.2油层压力
本节主要研究油气层的原始油层压力及其分布,投入开发以后不同开发阶段的目前油层压力以及对其消除构造因素以后的折算压力。
-
●8.3油气储量的概念
本节主要介绍储量规范(GB/T 19492—2004)相关术语和定义、储量分类与分级等内容。
-
●8.4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
容积法是计算油气田(藏)地质储量的主要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它利用油气田(藏)的静态资料和参数来计算油气储量,故又称为计算油气储量的静态法。容积法适用于不同圈闭类型、储集类型和驱动类型的油气藏。本节主要介绍容积法计算储量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参数的求取方法、储量计算单元及参数平均方法等。
-
第九章剩余油分布
在油气田开发的过程中,做好油气田地质特征分析,才能为实现油气田开发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完成更多油气储层的开发。
-
●9.1剩余油的概述
剩余油的概念
-
●9.2剩余油的微观形成机理
剩余油的微观形成机理
-
●9.3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
●9.4剩余油饱和度
剩余油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