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3
开课时间2025/03/18 - 2025/07/19
课程周期18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的优势和特点,在元素周期律、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和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种类、变化规律及物质含量测定方法及结果评价,为学生后续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定量化学分析的方法,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了解仪器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并且能熟练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在的继续发展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为化学原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重要元素化合物性质、滴定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等,这些知识点为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等,掌握这些知识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难点是物质结构基础如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这些知识点理论性较强,较抽象,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较吃力。针对本课程的重难点,采取的解决办法:1. 难点部分尽量放慢速度,多举例子讲解,让学生有个适应过程。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用色彩、图片、动画等多种生动的形式表现抽象的、难懂的内容,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3. 对教学实例进行剖析和练习,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难点的解惑和重点的掌握4. 进行习题课专题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辨析中理解和掌握方法原理和基本应用5. 加强实践和习题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章节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运用。6. 通过各种渠道如QQ、微信或面对面解答等方式,对难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个别解决。7. 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和检测,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课程大纲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 1.1 气体
  • 1.2 溶液
  • 1.3 胶体溶液
  • 1.4 思考题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 2.1 热力学的一些常用术语
  • 2.2 热力学的第一定律
  • 2.3 热化学
  • 2.4 热力学第二定律
  • 2.5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 2.6 单元测验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 3.1 化学平衡
  • 3.2 化学平衡的移动
  • 3.3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 3.4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5 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 3.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7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 3.8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9 单元测验

解离平衡

  • 4.1 酸碱理论
  • 4.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 4.3 强电解质溶液
  • 4.4 缓冲溶液
  • 4.5 沉淀溶解平衡
  • 4.6 单元测验

氧化还原反应

  •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 5.2 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 5.3 电极电势
  • 5.4 电极电势的应用
  • 5.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 5.6 单元测验

原子结构

  • 6.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6.2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 6.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 6.4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6.5 单元测验

分子结构

  • 7.1 离子键
  • 7.2 共价键
  • 7.3 杂化轨道理论
  • 7.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7.5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 7.6 金属键
  • 7.7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 7.8 离子极化
  • 7.9 氢键
  • 7.10 晶体的内部结构
  • 7.11 单元测验

配位化合物

  • 8.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 8.2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 8.3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 8.4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
  • 8.5 配位解离平衡
  • 8.6 螯合物的稳定性
  • 8.7 单元测验

s区元素

  • 9.1 s区元素概述
  • 9.2 s区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 9.3 s区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 9.4 s区元素的盐类
  • 9.5 锂、铍的特殊性和对角线规则
  • 9.6 思考题

p区元素

  • 10.1 卤素
  • 10.2 氧族
  • 10.3 氮族
  • 10.4 碳族
  • 10.5 硼族
  • 10.6 单元测验

ds区元素

  • 11.1 ds区元素概述
  • 11.2 ds区元素单质的重要性质
  • 11.3 ds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 11.4 单元测验

d区元素和f区元素

  • 12.1 d区元素概述
  • 12.2 钛
  • 12.3 钒
  • 12.4 铬、钼、钨
  • 12.5 锰
  • 12.6 铁系元素
  • 12.7 f区元素
  • 12.8 推断题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 13.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 13.2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 13.3 定量分析的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 14.1 有效数字
  • 14.2 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方法
  • 14.3 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14.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14.5 单元测验

重量分析法

  • 15.1 重量分析法概论
  • 15.2 沉淀的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 15.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 15.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 15.5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和分析结果的计算
  • 15.6 单元测验

滴定分析法

  • 16.1 滴定分析法概论
  • 16.2 酸碱滴定法
  • 16.3 配位滴定法
  • 16.4 氧化还原滴定法
  • 16.5 沉淀滴定法
  • 16.6 单元测验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 17.1 概述
  • 17.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 17.3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 17.4 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 17.5 分光光度法仪器测量误差及其消除
  • 17.6 分光光度法的某些应用
  • 17.7 单元测验

期末考试

  • 18.1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