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学: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数学教育学: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5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4/11/11
开课平台学银在线
开课高校四川师范大学
开课教师张红邵利周思波李昌勇赵文君王彦朝
学科专业理学数学类
开课时间2024/07/01 - 2024/12/31
课程周期2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一般的数学教育学课程内容涵盖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和数学教学论三大部分。本课程根据如下两个理念: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对数学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形式,以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为目的,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和自然顺序为主线,梳理了如下内容:了解理论,认识课标,了解学生,理解教学,了解教学模式,知道如何制订教学方案,熟悉如何实施教学,了解改进教学的技术。对应地,按照如下八个方面展开课程:基本理论、课程标准、学习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堂观察。

线上课程受教学时数限制,有些问题没有展开。为此,除了建有线上基本资源外,还建有线上和线下的拓展资源。具体如下:

第一,  围绕线上课程内容,精选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和数学教学论的著作进行拓展。

第二,  为了提高数学教育的素养,选择数学教育名著,进行介绍。

第三,  教学的基础是数学功底,为此,选择经典数学科普(《数学小丛书》)和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走向数学》),进行导读。

第四,  教学研究是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为此,从理论上进行了导读,并以团队论著为主,给出了数学教育研究示例。

第五,  介绍了数学教育研究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刊物,便于日常跟踪最新研究。

第六,  介绍了部分著名数学家的传记,从中领略数学家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第七,  介绍了有特点的数学与教育的公众号,及时了解研究动态。

具体包括以下部分:

(一)线上课程内容拓展

(二)数学教育经典名著导读

(三)数学经典科普

(四)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五)数学教育研究理论

(六)数学教育研究示例

(七)数学教育刊物

(八)数学家传记

(九)数学与教育公众号

本课程注重教学方式,采用低门槛,后提升的方法,实现数学由生活化到数学化的抽象。教学方法突出了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展示了丰富的案例,重点做了案例分析,设计有问题讨论,在线测验,为师生互动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素材。

本课程从微课的特点出发,精炼主题,设计和制作了30个视频资源和其他资源,资源系统完整,相对独立,便于学习。适合两种学分类型:2学分32学时,3学分48学时。

本课程主要参考教材为:

[1]数学教育学教程.主编:翁凯庆 副主编:袁南桥 张红 陈琼.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 数学教育概论. 主编:翁凯庆副主编:袁南桥 张红 陈琼.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3]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实训教程. 邵利 罗世敏 科学出版社.2011.

 

本课程是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四川省精品课程。团队授课教师,均从事数学教育学课程的一线教学,其中,有一名四川省教学名师,两名学校教学名师,一名海归博士,一名中学数学竞赛培训的高级教练。

 



课程大纲

绪论

  • 1.1 数学教学素养概论
  • 1.2 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弗赖登塔尔、波利亚)
  • 1.3 数学教育基本理论续(建构主义、“双基”教学)

认识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实施

  • 2.1 课程标准的发展: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 2.2 课程标准的解读:目标与内容
  • 2.3 课程标准的实施:以综合与实践内容为例

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机制和原理

  • 3.1 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
  • 3.2 数学概念的学习
  • 3.3 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

理解教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 4.1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 4.2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 4.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4.4 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模式: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

  • 5.1 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 5.2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 5.3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 5.4 活动—参与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如何制定教学方案

  • 6.1 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
  • 6.2 如何分析课程与学情
  • 6.3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6.4 如何设计导入环节
  • 6.5 如何设计展开环节
  • 6.6 如何设计结束环节

教学技能:如何实施教学

  • 7.1 语言技能
  • 7.2 讲解技能
  • 7.3 提问技能
  • 7.4 板书技能

课堂观察:改进教学的技术

  • 8.1 什么是数学课堂观察
  • 8.2 课堂观察的基础技术
  • 8.3 课堂观察的进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