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生态文明
人类与生态文明
2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4/11/21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云南大学
开课教师苏文华
学科专业理学生物科学类
开课时间2024/07/21 - 2025/01/20
课程周期2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人类起源、进化和发展为轴心,以人类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为切入点,以生态文明为核心;通过介绍生物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形成,以及人类的起源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人的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两个层面,全面论述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绪论
人是什么?
苏文华
生态是什么?
苏文华
社会发展与人的需求有何关系?
苏文华
如何认识与理解“人类与生态文明”?
苏文华
地球、环境与人
独特的星球
地球存在的时间
苏文华
地球的圈层结构
苏文华
地球大气层演变与生命
苏文华
地球、生命与人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苏文华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苏文华
环境及资源效应
环境及其资源效应
苏文华
人类的环境
苏文华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苏文华
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
人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人的生物学特征
苏文华
人类进化的两种观点和露西
苏文华
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的意义
苏文华
直立行走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苏文华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
苏文华
人类的起源、进化与环境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苏文华
直立行走的生态生物学适应意义
苏文华
早期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苏文华
人种与环境
人种与环境
苏文华
人的体质行为与环境
人体身高、体重与环境
苏文华
高山与人体
苏文华
人体的消化与环境
苏文华
人体功能的节律变化
苏文华
社会发展与人的体质变化
苏文华
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
生物、人类种群扩展的适应对策: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生物分布区扩大与生态分化
苏文华
早期人类分布区扩大与生态分化
苏文华
生活方式变化在现代人的快速扩展中的作用
苏文华
现代人类与虎的竞争
苏文华
现代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苏文华
文化的生态学内涵
文化的定义和文化的生态学内涵
苏文华
奥杜维文化生态意义
苏文华
文化如何提升人在环境中的适应和竞争能力
苏文华
人类的文化属性
苏文华
文化属性对人类、生物和地球的影响
苏文华
文化改变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有文化的现代人类与环境的新型生态关系
苏文华
文化与人类的进化
文化对自然选择的影响
苏文华
文化选择
苏文华
科学的“亚当”和“夏娃”
苏文华
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文化风格与环境
建筑文化与环境
苏文华
饮食文化与环境
苏文华
婚姻与环境
苏文华
原始崇拜与环境
苏文华
酒文化与环境
苏文华
服饰与环境
苏文华
环境与性格
苏文华
古文明的起源、发展与环境
两河文明的衰亡
苏文华
复活节岛文明的兴衰
苏文华
玛雅文明的兴衰
苏文华
撒哈拉文明的兴衰
苏文华
中华文明延续与变迁
苏文华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传统的社会经济系统观与生态经济系统观
苏文华
人均消费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苏文华
社会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苏文华
中国的发展与环境容量:中国威胁论是真的吗?
苏文华
文化进化
文化的变化与演进
苏文华
文化演进的规律
苏文华
环境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苏文华
文化、文明对地球的影响
人类及文化对环境影响的基本模式
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苏文华
文化对环境影响的基本模式
苏文华
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狩猎与采集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苏文华
农业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苏文华
工业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苏文华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苏文华
信息社会及全球一体化对环境的影响
苏文华
人类世
苏文华
持续文明的生态学机制
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基本法则
生命系统的特性(一)
苏文华
生命系统的特性(二)
苏文华
生命系统的特性(三)
苏文华
人类文明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
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苏文华
水体污染
苏文华
森林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苏文华
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与污染影响
苏文华
农田退化与粮食危机
苏文华
生物入侵
苏文华
人类文明可持续的生态条件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人类文明
苏文华
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生态服务功能
苏文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苏文华
盖雅( Gaia)假说
苏文华
现代人类的发展——文明化
苏文华
自然环境的产品服务已难于支撑现代人类社会
苏文华
人类发展必定会改变自然环境
苏文华
现代人类具有对环境的强大改造和建设能力
苏文华
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内涵
生态文明的定义
苏文华
生态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区别
苏文华
生态文明观念
苏文华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苏文华
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苏文华
生态红线
苏文华
生态文明物质建设
苏文华
生态文明精神建设
生态文明精神建设
苏文华
生态文明物质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苏文华
生态工业园建设
苏文华
节约型社会建设
苏文华
自然保护区建设
苏文华
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态足迹和碳足迹
苏文华
低碳生活
苏文华
生态友好型经济
清洁生产
苏文华
循环经济
苏文华
低碳经济
苏文华
结语
苏文华
  • 第一章绪论

    本课程以人类起源、进化和发展为轴心,以人类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为切入点,以生态文明为核心;通过介绍生物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形成,以及人类的起源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人的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两个层面,全面论述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

  • 1.1绪论

    本课强调人类活动和发展必定会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必定会影响人类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的,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在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贡献。一切物种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权力,人类的发展只有在其他生物也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持续。

  • 第二章地球、环境与人

    人类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外界条件。
    人类作为有理性的动物,不仅生活在自然界,具有生物属性,而且也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总和的复杂的社会中,又具有社会属性。

  • 2.1独特的星球

    人类最早对地球起始时间的看法,是来自对宗教教义的解读。

    根据《圣经》里的记载加上亚当后代的年龄,认为地球始于公元前4004年,上帝之6天内创造了地球, 距今6000多年。

    然而,人们发现这一观点与地球上的一些现象和时间所有矛盾,这么短的时间难于完成一些地貌的形成。

  • 2.2地球、生命与人

    根据所发现的古老岩石中的细菌化石,原始生命出现时间在35一38亿年以前。早期生命不需氧气,可能是化能生物。前面曾经讲到,化能生物的分布受限制。由于化合物的数量是有限的,化能生物的能源供应的持续时间有限。化能生物不能实现可持续。

  • 2.3环境及资源效应

    环境是指人或人类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人体或人类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或者说是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外界条件总和。其中,构成环境的某一事物成为环境因子或环境要素。也就是说,环境是由无数个环境要素组成的。如:空间、温度、湿度、食物、森林、湖泊,等等。
    人类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环境中可满足人类对食物、水、居所、商品、交通、通讯和娱乐需求的自然物质或自然条件称为资源。

  • 2.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总体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或限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改造。

  • 第三章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

    为什么根据这是两足直立行走的脚印,我们就判断他们是人类留下的呢?
    目前,在已发现的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是完全两足直立行走的。可能有的同学就会说哎,鸟类也是两足行走啊?是的,鸟类是两足行走,但不是完全直立行走,它们的脊柱是在头的后方,并不是垂直与地面。人类脊柱是在头的正下方,脊柱垂直与地面。四足类的动物,他们的脊柱是与地面平行的。

  • 3.1人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在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也就是说关于人类是如何进化途径或模式,有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或假说:四足先化和大脑先进化。
    按大脑先进化假说,人类应该有大脑袋、爬行的“祖先”。按四足先进化假说,人类应该有小脑袋的两足直立行走“祖先”。
    按大脑先进化假说,人类应该有大脑袋、爬行的“祖先”。但这种生物只能是头大、小脑。

  • 3.2人类的起源、进化与环境

    地球上新生物种的出现只有一条途径——生物进化。绝大多数的进化都与环境变化有关。尽管人类的生物学性状有些特别,但人类的出现并不特别。人类也是环境变化生物进化的产物。

  • 3.3人种与环境

    非洲起源论认为,目前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现代人是5万年前约200人的一个群体走出非洲后,分散的世界各地,分化形成不同的人种。世界各地的人们有共同的祖先,有人比喻为人类的科学的“亚当”和“夏娃”。

  • 3.4 人的体质行为与环境

    地球表面环境条件是不均匀的,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不同的生理功能或能力,不同体质。
    第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性,不论其种族和民族的属性如何,都会在同样的方面里表现出来;
    第二,人体可遗传的生态适应的表现程度 即人体特征的变化特征,是以种族为单位(同一基因库范围内)体现的,或说人体对地理环境出现可遗传的生态适应反应的基本单位是种族。
    第三,人类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具有补偿性的特征)当极端环境条件导致某些体质或机能方面下降时,人体会提高或增强其它机能提高了人体对极端环境生态适应的能力。

  • 第四章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今天的人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人与其他生物相比在生物学属性方面并没有显著的优势。
    为什么现代人取得”成功”?分布范围、个体数量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人类的生物进化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或变化。

  • 4.1生物、人类种群扩展的适应对策: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面对不同环境,熊的祖先发生了适应性分化。而且,空间距离增加,没有基因交流各自独立进化,不仅身体形态态结构不同,还出现了生殖隔离。也就是说,熊的祖先为了扩大分布区,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物种。生物遵循的法则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通过分化出多样的种类实现更大的分布。

  • 4.2文化的生态学内涵

    早期人类无法通过自己捕食动物获得充足的蛋白脂肪。奥杜维的石器也不可能提高直接捕猎能力。非洲草原有多种食肉的捕食动物,它们会遗去大量动物尸骨,人类靠自身是无法利用这些骨头。使用砍砸石器,人们可砸开骨骼食用其中的骨髓。骨髓中富含的蛋白,为脑容量增加、大脑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 4.3文化改变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人类文化属性和生物学属性与环境关系差异和矛盾,是人类发展产生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发展危机的根源所在。

  • 4.4 文化与人类的进化

    可以说,如果没有文化属性,人类的大脑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的。前面我们谈到过,现在全球各地的人们都是来自于50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人类群体。换句话说,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具有同一母亲或父亲,就是我们说的科学的“亚当”和“夏娃”。

  • 第五章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现代人类的特征是文化属性,文化帮助人类适应环境,或者说文化调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5.1文化风格与环境

    人类发明文化来帮助适应环境,随着人类生存区域的扩大,不同人类群体面临不同的环境,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所以,环境与文化关系的表现是——不同环境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

  • 5.2古文明的起源、发展与环境

    文明社会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撑,文明出现后,一方面人类文明会影响改变环境,环境与文明出现冲突,如果文明成功地应付来自于环境的挑战,那么它就可能走向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衰落和灭亡。

  • 5.3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即使是今天的世界各国社会形态和政治体制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民主制社会和集权制社会。
    在自然界的动物中也有2种基本的群体形式:个体平等的群体和个体存在社会等级的群体。
    不同群体形式,不存在哪种好,哪种不好。群体的形态是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对不同环境资源适应的对策,可以说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它们在自然界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可以持续生存下去。每种物种只有一种群体形态才是适合的,其它物种的群体形式不一定适合它。由于地球环境的差异性,必定是多样群体形式共存。

  • 5.4文化进化

    发明文化不是随意的,原有的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他们更容易关注和接受一些新文化,而排斥另一些文化。如果新文化与原来文化差异越大,被接受的难度也就越大,甚至会被排斥。如地心说和日心说
    引进和借鉴过程中文化的形态、功能和内涵等会为了适应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而发生变化。例如:烟草在美洲本土文化中是被用在宗教仪式,其它许多地区把烟草的种植和加工制作工艺直接引进,但现在它们是被用作消遣品而不是作为原来的宗教目的。

  • 第六章文化、文明对地球的影响

    在现代人类发展的同时势必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环境,人类文化出现以后,逐步不断演进。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也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不同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

  • 6.1人类及文化对环境影响的基本模式

    文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途径,影响也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同时,文化必须与人类结合才会影响环境。下面谈到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也就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增加过快、总量过大,使用了不可持续资源以及没有对环境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

  • 6.2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农业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最大。在全球陆地面积中,农业用地占11.2%,已达到15亿公顷,它们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这些土地开垦之前都是生长有着自然植被的,这些区域和地段往往具有优越的水热条件,所以它们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 6.3人类世

    人类对地球环境已产生了巨大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以及一些地质过程,还有一些生物进化演替的过程都明显地脱离了地球自然的过程,而越来越受到人类活动主导。人类活动已引起地球资源-环境的巨大变化,地球已不是原来自然的地球。人类引发地球环境的变化对人类可能更多的是负面影响,甚至是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 第七章持续文明的生态学机制

    地球上的生命自形成后持续存在了35亿多年,其间地球还经历了多次宇宙灾难事件,但地球自然生命系统一直在可持续的不断发展。地球生命系统之所以保持与环境和谐,可持续。

  • 7.1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基本法则

    生态系统以能量为中心,以食物关系为纽带,把生物和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大功能类群,使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序进行。使物质在生态系统内一次又一次循环(即营养循环),它推动生态系统持续地正常运转。

  • 7.2人类文明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

    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降低自然生态系统应对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气候的快速变化的能力,减少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可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崩塌。
    ……

  • 7.3人类文明可持续的生态条件

    早期人类文明是把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减少受自然的影响。“文明”的最初含义有脱离蛮荒,脱去野蛮,从原野走向城市。
    然而在人类文明化的过程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自然。前面我们讲到,人类最早的古文明起源与发展都有环境基础,一些古文明的衰败也有环境的因素。人类文明发展,一直是在以地球生命系统40亿年发展的成果为基础的。

  • 第八章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或理论。目前,生态文明尚未有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政治家、经济学者和生态学家各自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各有侧重。

  • 8.1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的服务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条件,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此外,生态系统还为维持地球适宜的气候等条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圈II”的失败证明人类目前还不能为自己制造出一个完全独立的环境系统。

  • 8.2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原则可以指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 第九章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能支撑、保障、维护、促进、提高人类文明的生态环境状态,即生态环境要能完成正常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

  • 9.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文明为条件和目标,生态文明又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条件。
    没有人类文明,谈不上生态文明。这也就是“生态文明”与过去的“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在理念和观念上的不同,这是也就是国家为什么放弃生态保护、自然保护等提法,采用“生态文明”的原因之一。

  • 9.2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生态文明尽管是中国提出、倡导的,文明有国界,当生态无国界。环境是有国界,但生物无国界。
    而且,人类活动已具有全球性规模。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生态问题必须也是全球性的反应,需要有全球性的环境政策和方针,制定出全球性的行动纲领和公约。

  • 9.3生态文明精神建设

    生态文明的生态意识:人类活动和发展必定会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必定会影响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

  • 9.4生态文明物质建设

    生态文明的物质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环境友好的人类文明社会建设,二是能可持续的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高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的生态环境建设。

  • 9.5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 9.6生态友好型经济

    如果从工厂使用的原料开始,系统全面地对工厂的运作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做到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将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维持在最小的水平,甚至根本杜绝对环境的破坏。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这样的生产就成为清洁生产。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使用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 9.7结语

    没有社会文明,有优良生态,不是生态文明;没有优良生态,不会有可持续的文明,也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建不成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人类生存的生物学目标一致,是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绪论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地球、环境与人

    2.1 独特的星球

    2.2 地球、生命与人

    2.3 环境及资源效应

    2.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视频数8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

    3.1 人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3.2 人类的起源、进化与环境

    3.3 人种与环境

    3.4 人的体质行为与环境

    视频数1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

    4.1 生物、人类种群扩展的适应对策: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4.2 文化的生态学内涵

    4.3 文化改变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4.4 文化与人类的进化

    视频数14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5.1 文化风格与环境

    5.2 古文明的起源、发展与环境

    5.3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5.4 文化进化

    视频数19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文化、文明对地球的影响

    6.1 人类及文化对环境影响的基本模式

    6.2 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6.3 人类世

    视频数8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持续文明的生态学机制

    7.1 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基本法则

    7.2 人类文明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

    7.3 人类文明可持续的生态条件

    视频数11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生态文明

    8.1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8.2 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内涵

    视频数9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生态文明建设

    9.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9.2 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9.3 生态文明精神建设

    9.4 生态文明物质建设

    9.5 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9.6 生态友好型经济

    9.7 结语

    视频数15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