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1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非诊无以知其疾,非诊无以知其治”。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极其重要的课程之一,属于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中医诊断学主要有四诊和辨证两大部分。四诊部分主要讲述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诊法,通过四种诊法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也就是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可以用“症”概括;辨证部分则主要讲述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是对四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用“证”概括。 因此,中医诊断学是教会医学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思维方式,运用中医基本方式如何认识疾病的一门课程。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走进中医诊断学
万生芳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万生芳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李荣科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及其意义(集体)。
万生芳
望诊
望神
望诊概述
万生芳
神的含义及望神的方法
万生芳
望神的重点
万生芳
对神气判断结果——得神少神失神
万生芳
对神气判断结果——假神神乱
万生芳
望色
色诊概述
贾育新
常色与病色
贾育新
五色主病(上)
贾育新
五色主病(下)
贾育新
望色十法
贾育新
望形体与姿态
望形体——形体的强弱
万生芳
望形体——形体的胖瘦
万生芳
望形体——形体的体质
万生芳
望姿态
万生芳
局部望诊
头面五官常见异常
万生芳
颈项躯体皮肤常见异常
万生芳
舌诊
舌诊的概述
万生芳
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形成
万生芳
舌诊的原理与方法
万生芳
察舌质——舌神、舌色
万生芳
舌色——绛舌、紫舌、青舌
万生芳
舌形(上)
万生芳
舌形(下)
万生芳
舌态
万生芳
舌下络脉
万生芳
望舌苔
贾育新
望苔质
贾育新
望苔色(上)
贾育新
望苔色(下)
贾育新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贾育新
望小儿食指络脉
万生芳
望排出物
万生芳
闻诊
闻诊概述
张磊
听声音(上)
张磊
听声音(下)
张磊
嗅气味
张磊
问诊
问诊概述
问诊的概述
李荣科
问诊的基本内容
李荣科
问寒热
问寒热(上)
李荣科
问寒热(中)
李荣科
问寒热(下)
李荣科
问汗
问汗(上)
王小荣
问汗(下)
王小荣
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
王小荣
问疼痛的部位
王小荣
问头身胸腹不适
王小荣
问睡眠
王小荣
问饮食
问口渴与饮水
王小荣
问食欲与食量
王小荣
问二便
问二便
李荣科
问大便
李荣科
便质便感
李荣科
问小便
李荣科
脉诊
脉诊概述
脉诊的概述及原理
梁建庆
脉诊部位
万生芳
脉诊方法和注意事项(上)
万生芳
脉诊方法和注意事项(中)
万生芳
脉诊方法和注意事项(下)
万生芳
脉象要素
万生芳
正常脉象
万生芳
病脉
浮脉类
梁建庆
沉脉类
梁建庆
迟脉类
梁建庆
数脉类
梁建庆
虚脉类
梁建庆
实脉类
梁建庆
脉证从舍与真脏脉
梁建庆
按诊
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张磊
按诊的内容(上)
张磊
按诊的内容(下)
张磊
  • 第一章绪论

    绪论部分为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总纲。该部分从诊断概念入手,主要讲述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四大原则和四条原理,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以及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从整体观入手,强调四诊合参及病证结合,动静统一,具体执行过程中则需要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和因发知受,绪论部分高度概括了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内容。

  • 1.1走进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课程之一,本部分主要讲述中医诊病过程中诊断的重要性,同时着重从诊断的含义出发,讲述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与课程实质。

  • 1.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的过程属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重要一环,操作性极强。只要是中医医生看病,就必须在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即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广泛收集病情资料,统一综合辨证。

  • 1.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广泛收集病情资料,并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四诊资料之所以能够为辨证提供依据,是因为人体内外上下五脏六腑之间密切联系,脏腑形体官窍疾病必有相应表现于外的症状。因此,中医诊断原理讲述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常见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 1.4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及其意义(集体)。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课后参与临床实践则为展示中医诊断基本功和素质拓展的最好方式。此谓“既要熟读王叔和,更要临证多”。

  • 第二章望诊

    望诊即通过视觉观察来诊病。望诊分全身望诊,局部望诊,舌诊,望分泌物排出物,望小儿食指络脉等内容。全身望诊即通过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来判断疾病。局部望诊则通过观察头、面、五官、颈项、咽喉、躯体、四肢、皮肤、二阴等局部表现来诊察疾病。舌诊即通过查舌诊病,有舌的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舌分望舌质、望舌苔。望舌质则要望舌质之神、色、形、态;望舌苔则要望舌苔之苔质和苔色。望分泌物排出物主要通过观察其形、色、质、量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望小儿食指络脉则指的是三岁以内小儿诊病时,通过观察其食指络脉颜色深浅,显现部位等判断疾病的方法。

  • 2.1望神

    望神,又称为望神气,主要通过望神的重点内容即目光、色泽、神情、体态以及舌象等,判断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从而判断精气的充盛、虚损、极度亏耗或者邪盛神乱等,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

  • 2.2望色

    望色,又称为色诊,主要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特别是面部的皮肤颜色与光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可以诊察脏腑的病变,判断气血的盛衰,识别病邪的性质,确定疾病的部位。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大类,病态面色又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清代汪宏将色诊的要领归纳为望色十法,是观察面色动态变化的法则。在望色时要重视病色与常色的比较、注意色泽的动态变化和非病理因素对望色的影响。

  • 2.3望形体与姿态

    望形体是指通过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人体的形体与内脏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均密切相关,形体动态也是反映神之盛衰的主要标志之一。形体的强弱胖瘦、动态的自如与否,均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审察形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望形诊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望体态,又称望姿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以判断邪正关系、疾病的寒热虚实等,协助疾病诊断的方法。清代汪宏将望姿态的要领归纳为“望诊八法”,是望姿态的要点。将望形体与望体态紧密结合,有助于我们获得更为全面的望诊资料,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 2.4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又称为分部望诊。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患者的某些局部进行重点、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测知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全身机体通过经络与局部器官在生理上有着密切联系,在病理变化时全身的病变可反应于相应的局部,局部的病变也可影响于全身,故观察局部的异常变化,既可诊断局部相应具体疾病,也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局部望诊内容包括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及皮肤等。

  • 2.5舌诊

    舌诊即通过查舌诊病,舌诊实际包括舌的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舌分望舌质、望舌苔。望舌质则要望舌质之有神无神、舌色之淡白、红、青紫等,舌形之老嫩、胖瘦、肿胀、裂纹、齿痕、光滑等,舌态之萎软、僵硬、歪斜、颤动、吐弄等;望舌苔则要望苔质之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等,苔色之白、黄、灰、黑等。此外,望舌还要望舌下络脉之颜色及是否有迂曲之象。舌诊之闻诊在于听患者说话声音判断舌头运动是否灵活,舌诊之问诊在于问其舌头之味觉,感觉,运动等是否正常,舌诊之切诊在于必要情况下需要扪舌、刮舌、揩舌等诊法。因此,舌诊也是要注重舌象的综合观察及应用。

  • 2.6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小儿指纹,又称望小儿食指脉络,是观察3岁以内小儿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形色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依据此方法,可将其分为小儿正常指纹与病理指纹。因食指掌侧前缘络脉为寸口脉的分支,与寸口脉同属手太阴肺经,故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可用于诊察体内的病变。但由于3岁内小儿寸口脉位短小、脉象易失真等特点影响了脉诊的准确性,故望小儿指纹相较于诊脉更为方便易行,常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对诊断儿科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2.7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是观察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涎、呕吐物、二便、涕唾、汗、泪、带下等,审察其色、质、形、量等变化,以了解有关脏腑的病变及邪气性质的诊断方法。一般排出物色淡或白、质稀者,多为寒证、虚证;颜色深或黄、质稠者,形态秽浊不洁,多属热证、实证。

  • 第三章闻诊

    闻诊,医生通过患者病变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声音、气味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在中医诊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地位。

  • 3.1闻诊概述

    通过声音与气味诊察病情,是中医独特理论思维指导和长期实践的结果。

  • 3.2听声音(上)

    五声和五音内应五脏,脏腑协调,气机顺畅是正常声音的根本。本节主要介绍发声、语言、呼吸异常。

  • 3.3听声音(下)

    中医诊法强调“四诊合参”,病变中的声音结合望、问等其他诊法可以进一步明确病机。本节主要介绍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肠鸣等临床意义。

  • 3.4嗅气味

    浊之气产生是邪气侵扰脏腑、气血的结果,临床中,特殊气味对某些疾病有重要提示意义。

  • 第四章问诊

    “问而知之谓之工”,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询问,了解健康状态及与病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通过了解问诊的意义,明确问诊的注意事项与要求,重点掌握问诊的方法和主要内容。问诊的内容包括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问现在症是问诊的重点,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周身、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经带、问小儿等常见症状的概念、表现、临床意义,以及相关症状之间的鉴别诊断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医问诊的基本技能,培养同学们较为全面、准确收集并归纳分析病情资料的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 4.1问诊概述

    问诊概说主要介绍问诊的含义、意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问诊的基本内容。是在明确问诊含义的基础上,了解问诊的意义,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与要求,掌握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基本内容(即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问诊的主要内容后世医家将其概括为“十问歌”。

  • 4.2问寒热

    寒热指怕冷或发热的自我感觉,是临床最常见症状,是辨别病性的重要依据。怕冷有恶风、恶寒、畏寒和寒战之分,发热有壮热、潮热、微热等不同。怕冷与发热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或交替发生,临床上常见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四种寒热类型,具体要问清寒热的程度、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表现特点及其兼症等,以辨明病性的寒热虚实。

  • 4.3问汗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本节主要介绍汗的形成,询问有汗无汗、汗多汗少、以及特殊汗出。身体某一部位的汗出,也是体内脏腑病变的反映。本节主要介绍局部汗出,如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

  • 4.4问疼痛

    由于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故疼痛的性质亦异。本节主要介绍不同性质的疼痛及其产生的机理,如胀痛、刺痛、窜痛、固定痛、游走痛、冷痛、灼痛等。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故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本节主要介绍典型部位的疼痛,如头痛、胸部疼痛、胁肋部疼痛、背部疼痛、四肢疼痛、周身疼痛等。

  • 4.5问头身胸腹不适

    问头身胸腹是指询问患者头身、胸腹除疼痛之外的其他不适或者异常。本节主要介绍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等不适症状。

  • 4.6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重要生理活动,睡眠的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节主要介绍失眠和嗜睡两种异常睡眠情况。

  • 4.7问饮食

    口渴是指患者自觉口中干渴不适,饮水是指实际饮水量的多少。本节主要介绍口不渴饮、口渴多饮、口渴不多饮三种口渴饮水相关情况。食欲指进食的要求和进食之欣快感,食量指实际的进食量。本节主要介绍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

  • 4.8问二便

    问二便,主要是询问患者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排便量的多少、排便次数、排便时间、排便感觉及伴随症状等等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二便的颜色、气味等内容参见于望诊和闻诊章节中相关知识,本节重点是在掌握正常二便表现基础上,学习二便的次数、便量、性状、排便时间及排便感异常表现及意义。

  • 第五章脉诊

    脉诊又称切脉、持脉、把脉、候脉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脉诊得到了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也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 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的,因此,除了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要按照切脉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真正掌握切脉基本技能,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使脉诊在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本章,将对脉诊的基本理论与切按方法、正常脉象与病理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特殊脉象等内容进行重点系统的讲解。

  • 5.1脉诊概述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部位的脉搏,感知脉位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 5.2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即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的脉象。正常脉象一般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正常脉象会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情绪、饥饱、体质等有变化,也可因外部环境如季节、气候等出现脉象变异。但是,只要具备有胃、有神、有根三大特点,即为正常脉象。

  • 5.3病脉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理脉象,简称病脉。本节主要介绍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脉象包括浮、沉、迟、数、虚、实六大类脉。

  • 5.4脉证从舍与真脏脉

    本节主要介绍舍脉从症、舍症从脉以及真脏脉的脉象特点、临床意义。

  • 第六章按诊

    按诊是中医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充其他诊法不足,对明确病位和病势具有重要意义。

  • 6.1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医按诊与现代医学检体诊断操作有相似之处。

  • 6.2按诊的内容(上)

    本节主要介绍按胸胁、按脘腹内容。

  • 6.3按诊的内容(下)

    本节主要介绍按肌肤、按尺肤、按腧穴内容。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走进中医诊断学

    1.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4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及其意义(集体)。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望诊

    2.1 望神

    2.2 望色

    2.3 望形体与姿态

    2.4 局部望诊

    2.5 舌诊

    2.6 望小儿食指络脉

    2.7 望排出物

    视频数32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闻诊

    3.1 闻诊概述

    3.2 听声音(上)

    3.3 听声音(下)

    3.4 嗅气味

    视频数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问诊

    4.1 问诊概述

    4.2 问寒热

    4.3 问汗

    4.4 问疼痛

    4.5 问头身胸腹不适

    4.6 问睡眠

    4.7 问饮食

    4.8 问二便

    视频数17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脉诊

    5.1 脉诊概述

    5.2 正常脉象

    5.3 病脉

    5.4 脉证从舍与真脏脉

    视频数14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按诊

    6.1 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2 按诊的内容(上)

    6.3 按诊的内容(下)

    视频数3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