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学科性质
1.2.基本理论观点与特征
1.3.与其他邻近学科的区分
1.4.研究内容
1.5.学科的历史发展
1.6.理论特色
1.7.新时代意义
1.8.教学目标
第2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1 自然观概述
2.2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5 系统自然观
2.6 人工自然观
2.7 生态自然观
2.8两山理念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3.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观
3.2科学的本质
3.3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科学观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4.1逻辑思维方法
4.2 非逻辑思维方法
4.3科学事实
4.4科学实践
4.5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5.1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思想
5.2 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5.3 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5.4 技术的体系结构
5.5 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5.6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发展动力观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
6.1 技术研究过程与技术方法
6.2 技术预测方法
6.3 技术评估方法
6.4 技术构思与发明方法
6.5 技术设计方法
6.6 技术试验方法
第7章 马克思主义工程观
7.1.工程的概念与定义
7.2.工程的基本结构和本质
7.3.工程的特征
7.4.工程与科学的关系
7.5.工程与技术的关系
7.6.工程与产业的关系
7.7.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7.8.中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
第8章 马克思主义工程方法论
8.1.工程方法论
8.2.工程系统
8.3.系统工程方法论
8.4.硬系统方法论
8.5.软系统方法论
8.6.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8.7.钱学森综合集成方法论
第9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上)
9.1 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9.2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9.3 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
9.4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9.5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9.6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撑
第10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下)
10.1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10.2 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10.3 发展民生的科学技术
10.4 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
10.5 建构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
10.6 科学技术的风险评价与决策
第11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1.1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1.2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11.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1.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创新观
1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人オ观
1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发展观
11.8竺可桢的科学观
11.9守正创新
11.10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
11.11赤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