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现代金融学课程以货币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存款货币银行的派生机制。它主要通过对利率理论、金融市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阐述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等问题,从而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充分反映国内外成熟的金融学教学及科研的新成果。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专业实务知识,构建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本课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更新,既照顾金融学理论的脉络,又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从而建立起既有明确研究对象,又有内在联系的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工作所必须的金融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现代银行制度下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信用活动和金融市场的内在联系,中央银行宏观调节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经济中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活动的新发展;具有初步运用所学原理对金融领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结合课后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正确解读金融政策和把握政策方向,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模块设置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十四章四个模块(每周一章),模块1的主题为信用货币(第1-3章);模块2的主题为金融体系(第4-7章),模块3的主题为货币理论与政策(第8-11章),模块4的主题为货币与金融经济(第12-14章)。各模块的具体章节安排请详见下面课程大纲。
四、授课方式介绍
为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由通至精,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本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层层递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采用视频观摩、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动手实践、研究论文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采用宏观金融理论分析各种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能力,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金融问题能力。
课程教学方法重点体现在: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内容,将增设一定经典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小组讨论分析,并撰写学术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应用性的课程内容,将开设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设计问题为同学搭起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分析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学习小组由5名左右学生组成,选定某一题目组织讨论——包括小组交流、质疑和点评;要求每组制作PPT,内容包括选定主题的文献综述以及参考文献,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