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程属性
本门课程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李刚教授主讲。
授课对象适用于财经类专业本科生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也可供对行为金融学有兴趣的人士作为科普讲座。
本门课程于2017年获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立项,2018年底结项,评价为优;2023年获上海市教委本科一流课程立项。对应教材《行为金融学》于2017年10月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再版三次,最新版本为2023年8月第三版。
二 课程内容
(一)传统金融经济学框架与理论的问题和不足;
(二)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偏差;
(三)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四)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学各领域的发展和扩展;
(五)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和现实的最新发展前沿。
三 课程目标
(一)学生能够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二)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论、分析方法和工具来解释金融市场现象、分析金融问题;以及加深金融政策的理解力。
(三)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投资学原理的兴趣与阅读能力,使他们在完成本课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学投资学的后续课程,如投资组合原理、企业资本运营等。
(四)通过学习和团队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展现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本课程特色
我们结合17年讲授“行为金融学”课程的实践与经验,在爱课程网站上开设本门课程,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1)吸取经典精华。本课程各章均参考数篇金融学经典文献。经典是永不过时的,甚至会历久弥新。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业,很大程度上和很多方面正是沿着发达国家过去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道路前行,并且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这些经典文献在当前中国的适用性会更强。基于上述原因,在介绍各项行为金融学理论时,我们尽可能地保持了相关文献框架的完整性。我们也强烈推荐读者深入研读这些文献,因为它们真的会让大家终身受益无穷。
(2)立足中国现实。在多年的授课和讲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中外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文献中的一些实验在中国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另外发达国家民众习以为常的一些事例,中国读者却会不知所云。因此,在保证正确性的同时,我们会尽可能地采用中国事例或者是中国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描述相关理论。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这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了天然而又理想的实验室。本课程在第3篇的每一章,都单列一节,将该章中各项理论用于分析中国当下金融市场相关问题。
(3)叙述通俗易懂。我们希望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就能够基本看懂本课程,并能够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精妙和乐趣。在每一章开始,我们都分别用一个成语典故或现实事例作为引例,使读者了解本章的主旨。在讲述各项理论时,避免高深晦涩,基本上只涉及数学和经济学入门级的知识。本课程在讲授过程当中,将尽量配以现实尤其是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鲜活案例,其中的不少案例也恰是历届学生所提供的。
(4)设置开放议题。在科学研究中,利用不同视角、方法和数据,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涉及价值判断,甚至立场本身就决定了结论。因此,我们会客观地列出有差异的观点,由读者独立评判。同时,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金融市场堪称是日新月异,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会出现新的事物和发生新的问题,在本课程中尽可能地纳入其中有意义的内容,并利用相关理论来探讨它们未来的可能走势。
(5)体现工匠精神。对于如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经济学》等历经数十年完善的旷世巨著,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但也不想本课程仅是学生被动选择的,而是希望它是一门优秀的行为金融学课程。我们采取了各种手段,认真核对了每一个数据,精心制作了百余张图表,列出每一个事例的原始出处,还摒弃了不少伪常识。同时我们建立了数据库,以使相关数据能够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及时更新。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绝对是一项具有“超额回报”的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