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问题是教育上的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课程理论》是师范大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在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涉及的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门课程从历史、现实与理论三个维度,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元视角,分析了课程历史、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问题,探索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了我国课程论学科的发展趋势,构建了课程论学科的理论框架。这门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立足21世纪课程论学科研究的学术前沿,聚焦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开发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建构课程理论的崭新形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更新课程理念,提升课程开发的理论自觉,养成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从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的技能,切实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第一章 课程内涵
1.4课程理论的学科定位
1.2课程的典型定义
1.31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上)
1.1课程的词源分析
1.32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下)
讨论
第一章测验
第二章课程历史
2.3.1泰勒的课程原理
2.3.3实践性课程理论
2.3.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2.1前学科化研究时期
讨论
2.2学科化研究时期
2.3.2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课程设计
3.2课程系统的要素分析
3.1课程设计概述
3.4.2课程文件的编制(二)
3.4.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4.1课程文件的编制(一)
3.3课程设计的模式
讨论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课程内容
讨论
4.2课程内容的组织
4.3.1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上)
4.1课程内容的选择
4.3.2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下)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课程目标
5.3课程目标的陈述
5.4.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历史演变(一)
5.2课程目标的确定
5.1课程目标的含义
5.4.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历史演变(二)
讨论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课程实施
6.28联系生活
6.24主动参与(四)
6.11课程实施的内涵
6.32尊重差异
6.31合作学习(三)
6.25鼓励创新(一)
6.27鼓励创新(三)
6.12课程实施的取向
6.29合作学习(一)
6.30合作学习(二)
6.21主动参与(一)
6.26鼓励创新(二)
6.33体验成功
6.23主动参与(三)
6.22主动参与(二)
讨论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课程评价
7.22课程评价的模式(二)
7.1课程评价的概述
讨论
7.21课程评价的模式(一)
第七章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