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许多代表谈道,总书记的这个概括太好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神圣的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吹响了向新目标奋进的嘹亮号角。本章内容将带你了解新时代与新使命! -
●0.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勤学报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发展大舞台、社会建设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基层实践大熔炉,都是当代大学生贡献聪明才智、书写青春篇章的热土福地。大学生应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肩负继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0.2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展现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
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思考人生,需要对人的本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出理论追问;需要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境界做出正确选择;需要科学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出彩人生!
-
●1.1人性是什么?
“我是谁?”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中国的人性论思想基本上围绕着道德善恶展开,强调道德性的一面,发展出了丰富的人生哲学;西方的人性论思想则试图从人性身上归纳出道德的来源,强调形而上的哲学分析。但他们都没有正确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
●1.2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探讨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概括使人的本质问题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说明。
-
●1.3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既是社会的存在物,对社会有依赖性,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社会,使社会为人服务。这就要求个人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设计、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他的人生道路只会越走越窄,一个人只有融小我于大我之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
●1.4追求服务人民的崇高人生目的
我们思考人生目的,是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就具有目的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人从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人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自我与发展自我,只有在“为别人”中才能创造自我。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出的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目的。
-
●1.5人生境界与人生价值的领悟
人生是人的价值释放的过程,尽管我们无法延长人生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人生的高度,这就是人生的境界,它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指标和根据。正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
●1.6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生与死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认识、对待死亡,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高低,更直接影响着他的实际生活。死亡观是人类对自身死亡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观点,人在开始思考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时,也就开始思考人的死亡问题,而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
●1.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目的和目标。因此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而且每个人都在追逐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就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坚持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
●1.8为什么要反对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滋生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并且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人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相混同,以拥有金钱(货币)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拜金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严重危害,包括:误导大学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诱使大学生人生目标功利化;侵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甚至诱发他们犯罪;等等。因此,必须帮助大学生们认清拜金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
-
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人精神上的“钙”,是人一生的追求。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因其伟大而为信仰,选择社会主义因其经得住实践检验而为壮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其非凡成就而为正道,共产主义信仰因其美好愿景而为宏图。青年时期,是白首不渝、追求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是同心同向、以己之志融构美好生活的关键时期,是青春筑梦、以己之力助燃复兴大梦的黄金时期。确立怎样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从根本上决定青年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
-
●2.1理想信念是人一生的追求
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满足生存需要,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以伟大目标的传奇实现者--约翰·戈达德为榜样,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激励青年大学生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
-
●2.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以学生个人实际表明理想信念能够昭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前进动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
●2.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因其人格精神、科学真理、鲜明实践及与时俱进的伟大而为信仰。青年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真正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
●2.4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能够实现的社会形态。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也离不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践指向。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忠实实践者。
-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的发展进取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风云潮涌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
●2.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淀了人类对美好社会追求的精华,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彰显了理想的崇高性;共产主义又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赛,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远大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
●2.7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坚持在艰苦奋斗中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自觉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奋斗目标相统一;坚持将理想追求融入生活践履,树立为人民美好生活谋幸福的理想追求。这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厚重的历史责任,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
●2.8以青春梦助推中国梦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以大学生的青春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实践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大学生应立志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躬行,应奋发有为、放飞青春梦想、以己之力助燃复兴大梦。
-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有着重精神的优秀传统,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
●3.1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优良传统
拿破仑曾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中华民族向来重视精神的力量,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独特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
●3.2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
●3.3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做一名忠诚爱国者的基本要求。
-
●3.4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统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有四个层面的基本要求: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而这基本要求的前提和核心首先要做到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3.5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
●3.6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习近平说:“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在国家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大学生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对境内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
●3.7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变通求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思想观念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工业革命大潮中落后于时代,陷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只有延续中华民族这份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才能让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
●3.8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
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西方的翻版吗?这一论题进行理论探讨;需要知道什么是在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观以及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全社会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哪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了解这24个字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在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领悟过程中把它们内化于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做人干事、处世待人的“一定之规”。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很深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是这样回答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哪来的呢?
-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目标,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
●4.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西方的翻版吗?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追求是否是西方的翻版这一论题,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中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资源和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资源这三个来源进行理论探讨。
-
●4.4要不要讲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做?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大学生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习近平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就要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下好落细、落小、落实的功夫。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
-
●4.6新时代大学生“富强观”的三把标尺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正确“富强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当前,舆论、微信、网络上关于中国富强这一价值共识有些许质疑声,大学生对中国富强这一价值追求也产生了些许困惑。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把握好富强观的“三把标尺”,即领悟富强所以然、坚定富强可以然、明晰富强何以然。
-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做人以立德为先。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思考道德问题,解释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
●5.1人类道德的起源
“德从何来”?许多思想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只有马克思正确揭示了道德的起源。马克思认为利益是道德产生的基础,只有当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发生关系时,并且只有当这种利益协调被人主观意识到的时候,道德才产生。道德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
●5.2人为何需要道德
道德是社会风化之源。人们按照道德要求行事,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否则就会惑乱人心,动摇社会的根基。世界不可能缺少道德,任何人都有伦理道德上的需要。道德具有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能使人们在利益面前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在道德作用问题上,要反对“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两种极端的看法。面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状况,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对待当前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
●5.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但是,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家都忙着挣钱,讲为人民服务已经“过时”,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对为人民服务产生了种种误解。我们有必要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甄别,明确认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
●5.4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在以仁爱为本的价值系统上体现为五常、四维。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特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資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我们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避免“复古论”和“虚无论”两种错误思潮。
-
●5.5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既包括革命道德的原则、要求、态度、修养、风尚等方面,也包括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等方面,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
●5.6做守公德的公民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5.7做网络文明的使者
网络社会与传统的以地理区域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有明显的差异, 特别是以匿名、不确定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为网络特征, 似乎更加合乎人性, 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 一定程度上网络似乎更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进步。当然,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信息技术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 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对传统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
●5.8涵养大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意蕴深厚,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细节的注重、对完美品质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专注态度上。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工匠精神能充分地锻造我国大学生,使他们拥有“沉”“潜”的气质,脚踏实地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为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奋斗。
-
●5.9与爱一起成长
爱是心灵世界的双人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一阶段对爱情和友谊的定义也都不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观与方法。爱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爱的最高境界是如他所示,相互理解与支持!
-
●5.10引领向上向善的价值风尚
向上向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它不仅是涉及兴国之策的大问题,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性问题。向上和向善是两个积极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向上即进取,意味着奋发向上、追求进步。向善即崇德,意味着明德惟馨、择善而从。
-
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法律与国家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根据现行法律规范和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调整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已有26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
●6.1法律的起源与作用
法的起源是指法的起始和发源。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法的起源问题,存在过许多学说,如神创说、契约说和暴力说等。对于法的起源的了解可以从法产生的根源及其标志两个维度进行。法律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有独特的规律。
法的作用是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法对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一种影响,它表明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和国家意志的实现。法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是从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一角度提出来的,而社会作用是从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一种目的的角度来认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 -
●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之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问题,多次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向“刚性要求”转变。通过对其入法入规的原因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6.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有独特的法律定位,是公民的权利,但并非公民的义务。五个成立条件,是判断是否成立正当防卫的依据。
-
●6.4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了无限防卫权。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
-
●6.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我国跨越意识形态鸿沟,确定罪刑法定原则,不仅仅是法治的巨大进步,更是人权保障的巨大进步,是国家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壮举!
-
●6.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如下内容: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优良传统,具有重大意义。
-
●6.7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总而言之,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6.8新中国宪法变迁历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共颁布了四部宪法,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分别进行了5次修改。通过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
-
●6.9宪法宣誓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自此,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加入了重要的仪式,宪法宣誓制度正式以立法形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已成为全球宪法文化的一部分,是宪法精神与宣誓仪式相结合的产物。使宣誓主体与人民都接受了宪法教育,加强了对宪法的信仰,推动宪法宣誓发挥其实质规范作用。
-
●6.10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是一种正当性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法治思维法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在依据、方式、价值及标准上存在重大区别。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其中,价值取向是指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则是指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身。 -
●6.11如何做一名好公民
在当今法治社会,遵纪守法是根本,只有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才能在社会站稳脚跟,社会才能发展的更好,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要在法治社会做一名好公民,就应当具备较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内容:树立法治观念,追求公平正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
●6.12大学生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当前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均有所增强,但存在着对自身权利和义务认识比较浅薄、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强、自觉履行义务的主动意识不够等问题,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
●6.13法律权利的保质期——诉讼时效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因为权利人的懒惰,权利被维护的可能性会锐减。时间可能会带走一切真心和谎言,也会模糊了正义本来的面目。民事权利的行使不是恣意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时间守则。诉讼时效制度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在诉讼中胜诉权的法律制度。合理利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可以更充分的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要求,大学生应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于自身的合法权利应及时行使,别让它超过“保质期”。
-
●6.14你是“劳动者”吗?——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
大学生虽然还未正式迈入职场,但兼职、打工等活动已经让同学们处于校园与社会的交接地带,学习和生活也需要在法律的规范之下进行。大学生是否是“劳动者”?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需要满足年龄、身份、劳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只有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大学生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
●6.15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是维护一个国家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公理正义的殿堂。近代以来,“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不断呈现出专业化,系统化,细致化,生活化的趋势。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法治建设还不完善,中国的法律道路任重道远。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加强法律宣传,进而维护法律权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
●6.16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四步曲”
罪刑法定原则是在反对封建社会的罪刑擅断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刑法原则,是现代法治的应用之义。罪刑法治原则的提出,有深厚的历史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