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文字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汉字字体的演变和发展;要正确理解“六书”说,掌握汉字的形体构造理论;了解古书的三种用字现象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
-
●1.1绪论
本节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的概念、分期以及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意义和方法。
-
●1.2汉字的起源
本节主要了解汉字的直接来源有两个:一是记事符号;二是原始绘画。 了解汉字产生的时代。汉字产生于距今4 000 至 8 000 年之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字的初创时代,约在距今4 500 至8 000 年之间;二是汉字体系的形成时期,约在距今4 000 至4 500 年之间。 了解汉字的创造者。汉字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创造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先民集体创造的。后经史官的收集、整理、改进,成为有系统的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
-
●1.3汉字的演变(一)
本节主要学习汉字形体演变的古今两个阶段,以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字体的概念和特点。
-
●1.4汉字的演变(二)
本节主要学习汉字表意方式、字体、字形等方面的演变。
-
●1.5汉字的构造(一)
本节主要学习“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的概念及其特点。
-
●1.6汉字的构造(二)
本节主要学习“六书”中的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及其特点。
-
●1.7古书的用字
本节主要掌握古书的三种用字现象。注意比较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古今字指因产生时代不同而形体有异的文字,读音相同,意义相同。通假字,是指古人在书写时所使用的与本字同音的替代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用法等完全相同而写法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
●1.8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释义、古书的用字现象和特殊句式。
-
●1.9晋灵公不君
本文主要讲述了晋灵公不行君道的系列行径和身死人手的可悲结局。我们着重学习重点字词的释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等。
-
第二章词汇
本章主要学习古汉语词汇的构成、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同义词等。
-
●2.1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本节主要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分类。
-
●2.2古今词义的异同
本节主要学习古今词义的异同以及辨别方法。
-
●2.3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节主要学习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
●2.4同义词
本节主要学习同义词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辨析方法。
-
●2.5《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的思想。我们着重学习重点字词的释义以及固定结构的用法等。
-
第三章语法
本章主要学习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常用虚词的常见用法以及判断句和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
-
●3.1词类活用(一)
本节主要学习词类活用的概念以及名词的活用。
-
●3.2词类活用(二)
本节主要学习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
●3.3常用虚词常见用法(一)
本节主要学习常用代词“之、其、者、所”和常用介词“于、以、为”的常见用法。
-
●3.4常用虚词常见用法(二)
本节主要学习常用连词“而、则、虽”和常用语气词“也、已、乎、哉”的常见用法。
-
●3.5判断句和被动句
本节主要学习判断句和被动句的概念及其常见句式。
-
●3.6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本节主要学习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的常见类型。
-
●3.7《邵公谏厉王弭谤》
本文记述了周厉王不听召公劝谏,最终被放逐这一事件。我们着重学习重点字词的释义以及省略句的用法等。
-
第四章修辞
本章主要学习修辞的概念、内容及意义,古汉语常见修辞格的定义、种类及作用,字词锤炼和句式选择的相关知识。
-
●4.1修辞概说
本节主要学习修辞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
-
●4.2修辞格的运用
本节主要学习用典、互文、合叙、变文、共用等五种修辞格的定义、种类及作用。以及主要学习同义连用、连及、错位、委婉、借代等五种修辞格的定义、种类及作用。
-
●4.3字词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
本节主要学习字词锤炼和句式选择的相关知识。
-
●4.4大同
本文描绘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着重学习重点字词的释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等。
-
第五章音韵
本章主要学习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期,了解声、韵、调以及注音方法等相关的概念,重点掌握诗词格律。
-
●5.1音韵概说
本节主要学习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期,了解声、韵、调以及注音方法相关的概念。
-
●5.2诗词格律
本节主要学习古诗词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
第六章古书阅读常识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标点古书的意义和要求;掌握古文今译的方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
●6.1古书的标点
本节主要掌握标点古文的要求。标点古文的要求是字句必须能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
●6.2文言文今译
本节主要掌握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古文今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古文今译的方法是对、换、调、留、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