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未病
针灸治未病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9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不得病、少得病、得轻病?在临床实践上,怎样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上工治未病”。中医学始终在为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供方案、贡献智慧。本课程从治未病思想形成入手,介绍治未病理论的体系架构,论述针灸治未病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梳理针灸养生保健和调理亚健康知识与方法,重点讲授针灸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本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科普性、专业性与基础性,适合高校中医类、中西医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类、护理类专业学生拓展学习,也适合医疗保健、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和中医针灸爱好者学习。己亥岁末,湖北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国。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广大中医(针灸)工作者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将治未病思想贯穿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全过程,在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现在,欢迎大家开始《针灸治未病》课程的学习!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治未病思想和理论概述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概要和时代背景
王华
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基础
王华
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王华
针灸治未病的独创性、先导性、特色和优势
王华
针灸治未病理论概述
针灸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基础
梁凤霞
针灸治未病理论的核心内容
梁凤霞
针灸治未病理论的体系架构
梁凤霞
针灸治未病方法与技术
针灸治未病选穴原则及方法
梁凤霞
针灸治未病配穴原则及方法
梁凤霞
常用保健要穴一
吴松
常用保健要穴二
吴松
毫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吴松
电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刘建民
皮肤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刘建民
火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刘建民
三棱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刘建民
头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吴松
耳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王静芝
灸法与针灸治未病
王静芝
拔罐法与针灸治未病
王静芝
刮痧法与针灸治未病
王静芝
穴位贴敷法与针灸治未病
王静芝
推拿法与针灸治未病(一)
刘建民
推拿法与针灸治未病(二)
刘建民
穴位埋线法与针灸治未病
刘建民
穴位注射法与针灸治未病
刘建民
针灸养生保健
针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一)
杜艳军
针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二)
杜艳军
针灸调理亚健康
亚健康与治未病
杜艳军
针灸在亚健康调理中的应用
杜艳军
针灸治未病临床应用
头痛
周华
落枕(颈椎病)
杜艳军
漏肩风
黄伟
腰痛(坐骨神经痛)
周华
痛风
黄伟
中风
周华
眩晕(高血压病)
黄伟
面瘫
周华
痹症
黄伟
郁证
周华
不寐
周华
心悸
杜艳军
感冒
杜艳军
咳嗽
黄伟
哮喘
陈丽
胃痛
陈丽
便秘
陈丽
阳痿
陈丽
消渴
陈丽
月经不调
梁凤霞
痛经
梁凤霞
绝经前后诸症
梁凤霞
小儿腹泻
梁凤霞
小儿积滞
梁凤霞
遗尿
唐宏图
蛇串疮
唐宏图
痤疮
唐宏图
斑秃
唐宏图
近视
唐宏图
过敏性鼻炎
李佳
牙痛
李佳
慢性疲劳综合征
李佳
肥胖症
李佳
衰老
李佳
  • 第一章治未病思想和理论概述

    本章介绍了治未病和针灸治未病的概念,针灸治未病基本内容,其理论形成的认识基础和主要内容,以及针灸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 1.1《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概要和时代背景

    本节主要介绍了治未病思想的提出源于 《黄帝内经》 ,从学术内涵讲,《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治未病思想,阐述了治未病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医学意义,建立了治未病方法,创立了治未病理论,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具体内容 第一,倡导未病先防。 第二,注重早期防治。 第三,奠定医学本位。

  • 1.2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基础

    中医学医学思想丰富,理论体系完整。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健康观、养生观、预防观、发病观、传变观、治疗观、康复观充满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认识理念,构成了治未病思想的主体内容,为治未病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 1.3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治未病理论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治未病基本概念为主干,与中医养生、预防、治疗、康复等基本知识融为一体,用以指导治未病实践的知识体系。本节提出了治未病的纲领,概括了治未病的特性,聚焦了治未病的认识,明确了治未病的阶段,确立了治未病的原则,完善了治未病的理法。

  • 1.4针灸治未病的独创性、先导性、特色和优势

    《黄帝内经》不仅首载“治未病”,而且首推和首论针刺治未病。可以认为针灸治未病在治未病体系中具有独创性和先导性。本节主要介绍了针灸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针灸治未病因其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必将为中医针灸的进步、中医治未病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针灸治未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传承创新,科学实验不断深入,实际应用领域宽广三个方面。

  • 第二章针灸治未病理论概述

    本章重点讲述了针灸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基础,针灸治未病核心内容要贯穿“三期”、原则确立“三防”、注重治病求本,提出了针灸治未病理论的体系构架。

  • 2.1针灸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基础

    本节主要介绍了针灸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基础。《黄帝内经》提出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本生命规律,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阴阳平衡、情志健康、形神合一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理解三个重要的养生观念:1.顺应自然,天人相应;2.重视调适饮食、起居与劳作;3.导引、药物相结合。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胜负决定着机体是否发病。在治疗上注重治病求本。

  • 2.2针灸治未病理论的核心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针灸治未病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防治贯穿“三期”:欲病期、已病期、瘥后期;原则确立“三防”:未病防发、 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运用抓住“三纲”:以人为本、以治为防、以早为要;宏观把握“三性”:前瞻性、整体性、全程性。

  • 2.3针灸治未病理论的体系架构

    本节主要介绍了针灸治未病理论的体系架构。包括针灸养生、针灸治疗和针灸康复。针灸养生:在健康状态时就运用针灸方法养生防病,对将成未成、将发未发之病提前干预;针灸治疗:对于疾病状态进行针灸干预,对将传未传、将变未变之病辨证针灸治疗;针灸康复:疾病初愈后,或尚留有余邪,或正气尚未恢复,适当给与针灸补益正气以祛除余邪,同时注意各方面调养,则可防止复发。其次介绍了针灸治未病的特点:注重固护正气、注重把握施治时机、注重判断疾病转归以及注重灸法防治作用。

  • 第三章针灸治未病方法与技术

    本章主要介绍了针灸治未病选穴和配穴原则及方法,重点讲解了常用保健穴的定位、穴位特性及穴位的保健治疗作用,同时介绍了毫针刺法、电针法、皮肤针法、火针法、三棱针法、头针法、耳针法、 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贴敷法、推拿法、穴位埋线法、穴位注射法及其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 3.1针灸治未病选穴原则及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了针灸治未病的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选穴原则:针灸养生宜用保健穴、、针灸治疗辨证选穴、针灸康复宜辨证与辨位选穴同施。

  • 3.2针灸治未病配穴原则及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了配穴原则:以正气为本、按传变规律、按自然规律及按气血流注规律。配穴方法:辨经配穴、辨位配穴、三因制宜配穴及标本配穴。

  • 3.3常用保健要穴一

    本节主要介绍中医保健五大要穴:足三里、关元、三阴交、膻中、涌泉。分别从穴位的定位、穴位特性及穴位的保健治疗作用三个方面讲述。

  • 3.4常用保健要穴二

    本节承接上节保健要穴的讲述,对保健要穴大椎、神阙、身柱、膏肓、气海、命门从穴位的定位、穴位特性及穴位的保健治疗作用三个方面讲述。

  • 3.5毫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主要介绍了毫针刺法及其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毫针刺法主要从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行针手法、得气及毫针的补泻手法五个方面进行讲解。针刺前准备包括针具及体位选择;针刺方法包括进针法、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提插法和捻转法)和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飞法、震颤法)两类;得气是毫针取效的前提;指毫针刺入穴位后,调整针刺的深浅、角度、方向,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穴位获得经气感应。一般这种经气感应能被医患双方共同感知;补泻手法包括单式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和平补平泻)和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四法)。毫针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针灸治未病方法,临床各科都用应用,对中风、各种痛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的预防应用相对较多。

  • 3.6电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学习电针法,从概述、电针仪的波形选择及作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电针法治未病临床应用等方面学习。重点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3.7皮肤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学习皮肤针法,从概述、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皮肤针法治未病临床应用等方面学习。重点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3.8火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学习皮火针法,从概述、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火针法治未病临床应用等方面学习。重点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3.9三棱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学习三棱针法,从概述、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三棱针法治未病临床应用等方面学习。重点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3.10头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主要介绍头针定义、理论依据、14条标准线的定位和主治、操作方法及头针法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头针法,又称头皮针,是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头部特定穴线,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依据国际标准可分为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头针法具有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虚实、平衡阴阳的双向调节作用,并可以加强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临床用于多种脑源性疾病的防治。

  • 3.11耳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主要介绍了耳郭表面解剖、耳穴的分布的部位和主治、选穴依据、耳穴的刺激方法与注意事项。

  • 3.12灸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主要介绍了灸法的分类和作用、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灸法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

  • 3.13拔罐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主要介绍了拔罐法的分类和作用、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拔罐法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

  • 3.14刮痧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主要介绍了刮痧法的分类和作用、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刮痧法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

  • 3.15穴位贴敷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主要介绍了穴位贴敷的药物与剂型、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穴位贴敷法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

  • 3.16推拿法与针灸治未病(一)

    本节学习推拿法,从推拿法的分类及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事项、推拿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学习。重点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3.17推拿法与针灸治未病(二)

    本节学习推拿法,从推拿法的分类及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事项、推拿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学习。重点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3.18穴位埋线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学习穴位埋线,从概述、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穴位埋线治未病临床应用等方面学习。重点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3.19穴位注射法与针灸治未病

    本节学习穴位注射,从概述、穴位的选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穴位注射法治未病临床应用等方面学习。重点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第四章针灸养生保健

    本章主要讲解了针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具体应用,根据人体九种不同体质的体质特征、临床表现、易患病倾向、养生原则确立不同的针灸干预方法,同时介绍了介绍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针灸养生保健的关系。

  • 4.1针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一)

    本节主要介绍了针灸养生保健的概念,针灸养生保健与针灸治病的区别以及针灸养生保健的原则与方法。针灸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灸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针灸养生保健的原则遵循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表现在根据体质九分法将其分为九种,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气虚质、特禀质和平和质。同时详细介绍了人体九种不同体质的体质特征、临床表现、易患病倾向、养生原则及针灸治疗方法。

  • 4.2针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二)

    本节主要介绍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针灸养生保健的关系。因时制宜强在不同的时间节律下,适应大自然的时间节律,顺应人体气血运行的时间节律,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针对不同季节特点及发病倾向,可采用不同的针灸养生保健原则与方法。因地制宜强调养生保健需结合地域特点来进行防护。而地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气候、湿度、温差、水质以及土壤中所含元素等方面,会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不同的影响。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治未病,可更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第五章针灸调理亚健康

    本章重点介绍了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的概念,亚健康与未病的关系,以及如何采用针灸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调理亚健康。

  • 5.1亚健康与治未病

    本节主要介绍了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的概念,亚健康与未病的关系以及治未病思想是否有效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在新的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疾病状态和健康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未病”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机体状态。其包括了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病未病态4种状态。而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则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预病就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病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未病的内涵(比亚健康)更丰富,外延更广泛,亚健康只是未病4态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另外,治未病思想有利于调理亚健康。

  • 5.2针灸在亚健康调理中的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了亚健康的发生因素及针灸对亚健康的干预。亚健康的发生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后天因素则包括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年老体衰等。而情志失调则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理环节。现代医学将亚健康状态归纳为躯体性亚健康、精神心理性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三种。而针灸调理亚健康有自然、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等优势。针灸调理肝气郁结型亚健康状态,可采用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贴敷等方法。

  • 第六章针灸治未病临床应用

    本章介绍了临床常见病种的定义、病因病机、分型及防治方法,重点讲述如何采用针灸治未病理念预防和治疗常见内外妇儿各种疾病。

  • 6.1头痛

    本节主要介绍了头痛的定义、病因病机、分型、治疗及预防。头痛是患者主观感受为头部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头痛多与头颅外伤、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膜炎、血管性头痛以及紧张性头痛相关。头痛多与外邪侵袭,以及饮食、情志、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其中外感头痛包括风寒、风热和风湿三种。内伤头痛则有肝阳、血虚、痰浊、肾虚、血瘀五大类。头痛主要通过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需注意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复。

  • 6.2落枕(颈椎病)

    本节主要介绍了落枕的定义、经络辨证、治疗及预防。落枕是指以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其可能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主要涉及督脉、手三阳和足少阳经脉,以项背部强痛为重者属督脉、太阳经型;以颈肩部疼痛为重者属少阳经型。临床上落枕多用针刺、推拿、拔罐、热敷等疗法。而针对落枕的发病特点,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 6.3漏肩风

    本节主要讲述了漏肩风的概述、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以及预防及治疗方法。讲述了漏肩风作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主要与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等有关,并简要介绍了其四种分型,以及防治方法,防治方法主要从治疗、未病先防以及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来叙述。

  • 6.4腰痛(坐骨神经痛)

    本节主要介绍了腰痛的定义、病因病机、分型、治疗及预防。腰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腰痛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寒湿之邪、外伤和房事过度有关。腰痛与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经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腰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不荣。腰痛有虚实之分,疼痛部位在腰脊正中,病在督脉;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病在足太阳经。腰痛主要通过针灸、推拿、穴位注射、情志、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需注意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复。

  • 6.5痛风

    本节简要讲述了痛风病的概念、诊断依据、分型以及防治方法。痛风病其临床表现是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其分型可分为风湿热痹及痰湿瘀阻,而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针灸疗法为主要内容,附加一些生活、饮食、运动干预疗法的赘述。

  • 6.6中风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风的定义、病因病机、分型、治疗及预防。中风是指患者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的病症,严重者还会出现昏迷,不省人事的状况。在情绪、饮食、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从而导致人体出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最终上犯于脑。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风主要通过针灸、推拿、情志、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需注意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复,尤其是要控制中风的高危因素,避免复发。

  • 6.7眩晕(高血压病)

    本节讲述了眩晕病的概述、辨证分型、治疗及预防方法。眩晕病主要分实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型,治以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足厥阴、足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虚证;气血亏虚、肝肾亏虚型,治以补益气血,益精填髓,取督脉穴及肝、肾的背俞穴为主。预防原则以固护正气,调节脏腑,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预防包括未病先防和愈后防复两方面,预防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饮食以及运动调理。

  • 6.8面瘫

    本节主要介绍了面瘫的定义、病因病机、分型、治疗及预防。面瘫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口眼向一侧歪斜,发病突然,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该病病位在面部,与面部的少阳经、阳明经的经筋有关。现代医学中又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面瘫主要见到风寒型和风热型。面瘫主要通过针灸、推拿、穴位敷贴、刺络拔罐、情志、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另外要主要心理调整、合理作息。

  • 6.9痹症

    本节讲述了痹症的概述、分型、以及以针灸治未病理论为基础的防治方法。痹症主要分为痛痹、着痹、热痹以及行痹。治以疏经活络,通痹止痛,局部穴位配合循经远取及辨证选穴。痛痹特点为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配肾俞、关元等穴;着痹以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配足三里、阴陵泉;热痹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配以大椎、曲池;行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配以血海、膈腧等穴。除此之外还可选取灸法、火针、穴位注射等其他疗法。

  • 6.10郁证

    本节主要介绍了郁证的定义、病因病机、分型、治疗及预防。主要临床表现是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胀满,情绪淡漠或者容易激动,少数患者喉中如有异物梗塞。病位主要在心、肝,与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使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郁证由其病机,可分为虚、实两大类。郁证主要通过针灸、推拿、穴位注射、拔罐、情志、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需注意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复。

  • 6.11不寐

    本节主要介绍了不寐的定义、病因病机、分型、治疗及预防。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不寐的主要表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时间不足、睡眠不深,严重者甚至彻夜难眠。不寐的主要病因为情志因素、饮食不节、气血亏虚,或者肾精亏虚。该病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相关。不寐主要通过针灸、推拿、穴位敷贴、药眠枕、情志、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

  • 6.12心悸

    本节主要介绍了心悸的定义、辨证分型、治疗及预防。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其发生与体虚劳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等有关。基本病机表现为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辨证分为5型,包括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心脉瘀阻型、水气凌心型。针灸的防治原则是养心安神、镇惊宁神。临床上多用针刺、耳针、拔罐、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针刺主穴为内关、神门、厥阴俞、心俞、膻中、巨阙,内关穴是治疗心悸的必选腧穴。针对心悸的预防,应注意调摄情志和精神。

  • 6.13感冒

    本节主要介绍了感冒的定义、辨证分型、鉴别要点、治疗及预防。感冒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致,是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全身不适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其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卫表失和,肺失宣肃。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鉴别要点:恶寒轻重、有无出汗、咽喉肿痛、鼻涕清浊、是否口渴。可采用针刺、耳针、拔罐、推拿等治疗。其治疗重在祛风解表,常用泻法;预防重在补益正气,常用补法。

  • 6.14咳嗽

    本节主要讲述了咳嗽的定义、病因病机、针灸层面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根据病因可分为内伤咳嗽和外感咳嗽,防治方法以针灸疗法为主。其中外感咳嗽,常由风寒、风热之邪侵袭引起,治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可以选取手阳明、手太阴经穴为主。内伤咳嗽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治法应以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为主,并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并且防治时要注意与功能锻炼相结合。

  • 6.15哮喘

    本节主要介绍哮和喘的区别,实证和虚证哮喘的不同症状及病因病机、针灸取穴和配穴方法、饮食宜忌及艾灸、推拿等预防方法。

  • 6.16胃痛

    本节主要介绍胃痛的病位、病因病机、针灸取穴和配穴方法、耳针干预方法、饮食及起居注意事项。

  • 6.17便秘

    本节主要介绍便秘的症状及发病原因、常规针刺和耳针治疗方法、便秘患者生活起居宜忌及食疗方法,及针灸、穴位敷贴、推拿等预防方法。

  • 6.18阳痿

    本节主要介绍实证和虚证阳痿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针灸治疗方法、食疗、运动及情志干预方法、还包括刮痧及推拿等自我调理方法。

  • 6.19消渴

    本节主要介绍消渴发病的不同病位及其症状、常规针刺和耳针治疗方法、饮食干预及预防方法。

  • 6.20月经不调

    本节主要介绍了月经不调的定义、分型、治疗及预防。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色、经质、经量发生的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与肾、脾、肝三脏及冲、任脉关系密切。可分为月经先期(经早)、月经后期(经迟)和月经先后无定期(乱经)。月经不调主要通过针刺、耳穴针、皮肤针、推拿点穴;情志、饮食、运动以及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针灸对月经不调有较好的疗效,但要注意治疗时间。在预防方面,要注意未病先防与愈后反复。

  • 6.21痛经

    本节主要介绍了痛经的定义、分型、治疗及预防。痛经产生的原由多样,多由情志不调,肝郁气滞;或者经期受寒饮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或经前产后,瘀血内停,经血运行不畅而致痛经;或由禀赋素虚,精亏血少;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或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乏源;加之行经之后精血更虚,胞宫失养而引起。其可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类。痛经主要通过针刺、耳针法、推拿点穴、艾灸法以及饮食、食疗、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以固护正气、平衡阴阳、调养冲任为预防原则,注意未病先防与愈后反复。

  • 6.22绝经前后诸症

    本节主要介绍了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分型、治疗及预防。绝经前后诸症是以经行紊乱或绝经为主症,同时伴有烘热汗出、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腰酸背痛、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系列症状。主要发生于40~65岁的女性人群中。绝经前后诸症主要通过针刺、耳穴针、皮肤针、推拿点穴;情志、饮食、运动以及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通过灸法与推拿保健法预防。

  • 6.23小儿腹泻

    本节主要介绍了小儿腹泻的定义、分型、治疗及预防。小儿腹泻多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外邪病史;以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纳减、腹痛、发热、口渴等症。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精神烦躁或萎靡,皮肤干瘪,眼窝、囟门凹陷,啼哭无泪等脱水症状为临床表现;常有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及脾肾阳虚泻五种证型。主要通过针刺、艾灸、指压法、推拿法;营养、食疗、生活行为及家庭护理干预来治疗。预防时应注意固护正气、调和气血。

  • 6.24小儿积滞

    本节主要介绍了小儿积滞的定义、分型、治疗及预防。小儿积滞,是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或疼痛,或伴有呕吐,大便酸臭或溏薄或秘结为临床主证。小儿积滞主要通过针灸、挑四缝穴、刮痧法、中药敷脐法、捏脊法、推拿按揉法;饮食、食疗、运动、生活起居干预来治疗。需注意让小孩适当多加运动、增强体质、固护先天和后天之本。

  • 6.25遗尿

    本节主要介绍了遗尿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遗尿,是指年满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自知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中医称之为“夜尿”、“遗溺”等。中医学认为,遗尿常与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小便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膀胱,与任脉及肾、脾、肺、肝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膀胱和肾的气化功能失调,膀胱约束无权。遗尿主要通过针刺、艾灸、刮痧、调畅情志、生活起居、行为干预等方面来治疗。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是一种见效快、疗效好的方法。早期诊治至关重要。

  • 6.26蛇串疮

    本节主要介绍了蛇串疮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蛇串疮,是以皮肤突发集簇状疱疹,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其疱疹常累如串珠、分布于腰、胁部,状如蛇形,故名“蛇串疮”,又称为“蛇丹”、“缠腰火丹”。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蛇串疮的发生与情志不畅、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等因素有关。病位主要在肝脾两经。基本病机是火毒湿热蕴蒸于肌肤经络。蛇串疮主要通过针刺、灸法、调畅情志、饮食、食疗、运动、生活起居等方面治疗。针灸防治本病有很好的疗效。

  • 6.27痤疮

    本节主要介绍了痤疮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学称本病为“痤”、“粉刺”、“面疱”、“酒刺”、“暗疮”等。痤疮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冲任不调、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可因感受外邪而诱发。本病的病位在肌肤腠理,与肺、脾、胃、肠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热毒郁蒸肌肤。斑秃主要通过针刺、刺络放血、耳穴贴压、调畅情志、饮食、食疗、运动、生活起居等方面来治疗。针灸对本病有较好疗效。患者应注意内分泌对本病的影响。

  • 6.28斑秃

    本节主要介绍了斑秃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斑秃,俗称“鬼剃头”、“圆秃”,中医学称为“油风”、“头风”。以头皮部毛发突然发生一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斑状脱落,甚则头发全部脱落,无自觉症状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头发全部脱落称为全秃,包括头皮在内的全身毛发都脱落时称为普秃。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精神因素常常是诱发及加重的原因。斑秃主要通过针刺、艾灸、穴位按摩法、经络梳理法、调畅情志、饮食、食疗、运动、头皮护理等方面来治疗。针灸防治斑秃疗效较好,能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作用。

  • 6.29近视

    本节主要介绍了近视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近视是以视力减退,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近视的发生常与不良用眼习惯、先天禀赋不足、劳伤心脾等密切相关。本病病位在眼,与肝、心、肾、脾有密切关系。本病属于本虚标实,基本病机是目络瘀阻,目失所养。近视主要通过针刺、眼保健操、推拿点穴、调畅情志、饮食、食疗、运动、生活起居等方面来治疗。针灸在预防和治疗近视眼中有较好的效果,平时注意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坚持做眼保健操。坚持治疗,积极预防近视进一步加重或产生其他并发症。

  • 6.30过敏性鼻炎

    本节主要介绍了过敏性鼻炎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过敏性鼻炎,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等为主症,由多种特异性致敏原引起的一种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故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呈季节性、阵发性发作,亦可常年发病。归属于中医学“鼻鼽”的范畴。本病病机多为素体肺气不足或脾虚、肾亏损伤肺气,风寒外邪乘虚而入,上犯鼻窍,津液内停,鼻窍阻塞而成。本病病位在鼻,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肺气不固,邪聚鼻窍。

  • 6.31牙痛

    本节主要介绍了牙痛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针灸治疗本病有效,尤其对改善鼻道的通气功能较为迅速。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程较长,需要长期坚持,尤其在多发季节前就开始治疗。经常锻炼身体,适当户外运动,可增强抵抗力。过敏性鼻炎还应积极查找过敏原,避免接触,必要时可以行脱敏疗法。

  • 6.32慢性疲劳综合征

    本节主要介绍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以持续半年以上的慢性、反复发作性极度疲劳为突出表现,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四肢酸痛无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失眠、健忘、低热、肌肉、关节疼痛和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组症候群。持续半年以上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感,休息后不能缓解,检查无器质性病变。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本病的方法,通过刺灸腧穴以疏通经气, 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疲劳的自觉症状,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另外,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生活,保持乐观情绪及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对于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必要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调整饮食和运动,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 6.33肥胖症

    本节主要介绍了肥胖症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肥胖症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体质指数≧24者。有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之分,临床上以单纯性肥胖较为常见,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肥胖与遗传、社会、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多种疾病。 本病与胃、肠、脾、肾关系密切,也与心、肺功能失调、肝失疏泄有关。基本病机是阳气虚衰、痰湿偏盛。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症有较好疗效,埋线配合耳压治疗肥胖症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效应。在取得疗效后仍应调控饮食,坚持运动,以防体重回升。 食物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及煎炸之品,忌过度睡眠。

  • 6.34衰老

    本节主要介绍了衰老的定义、针灸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衰老是指机体生理机能随年龄增长而恶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组织细胞缓慢性、进行性、退化性功能降低和发生紊乱,是一系列全身性、多系统、循序渐进的功能衰退过程的综合表现。它涉及人体多器官、多系统功能与形态,与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力和机体代谢功能的全面下降有关。衰老属中医“虚劳”范畴,衰老的根本原因是肾精不足,脾胃虚弱,五脏失养。针灸对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尤以灸法应用最多,艾灸治疗老年病, 预防衰老, 方法简便, 费用低廉,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疾病及抗衰老的途径。但艾灸保健防衰老选穴有相对的特异性,多选用神阙、关元、肾俞、足三里等穴以达益寿延年, 无病先防, 有病早治的目的。 平常生活中,应结合饮食调护、适量运动、心情愉悦等多种养生保健方法同时进行,效果更佳。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治未病思想和理论概述

    1.1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概要和时代背景

    1.2 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基础

    1.3 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1.4 针灸治未病的独创性、先导性、特色和优势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针灸治未病理论概述

    2.1 针灸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基础

    2.2 针灸治未病理论的核心内容

    2.3 针灸治未病理论的体系架构

    视频数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针灸治未病方法与技术

    3.1 针灸治未病选穴原则及方法

    3.2 针灸治未病配穴原则及方法

    3.3 常用保健要穴一

    3.4 常用保健要穴二

    3.5 毫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3.6 电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3.7 皮肤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3.8 火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3.9 三棱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3.10 头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3.11 耳针法与针灸治未病

    3.12 灸法与针灸治未病

    3.13 拔罐法与针灸治未病

    3.14 刮痧法与针灸治未病

    3.15 穴位贴敷法与针灸治未病

    3.16 推拿法与针灸治未病(一)

    3.17 推拿法与针灸治未病(二)

    3.18 穴位埋线法与针灸治未病

    3.19 穴位注射法与针灸治未病

    视频数19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针灸养生保健

    4.1 针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一)

    4.2 针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二)

    视频数2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针灸调理亚健康

    5.1 亚健康与治未病

    5.2 针灸在亚健康调理中的应用

    视频数2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针灸治未病临床应用

    6.1 头痛

    6.2 落枕(颈椎病)

    6.3 漏肩风

    6.4 腰痛(坐骨神经痛)

    6.5 痛风

    6.6 中风

    6.7 眩晕(高血压病)

    6.8 面瘫

    6.9 痹症

    6.10 郁证

    6.11 不寐

    6.12 心悸

    6.13 感冒

    6.14 咳嗽

    6.15 哮喘

    6.16 胃痛

    6.17 便秘

    6.18 阳痿

    6.19 消渴

    6.20 月经不调

    6.21 痛经

    6.22 绝经前后诸症

    6.23 小儿腹泻

    6.24 小儿积滞

    6.25 遗尿

    6.26 蛇串疮

    6.27 痤疮

    6.28 斑秃

    6.29 近视

    6.30 过敏性鼻炎

    6.31 牙痛

    6.32 慢性疲劳综合征

    6.33 肥胖症

    6.34 衰老

    视频数34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