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导论
导论
-
●0.1导论
导论
-
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1.1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
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
-
●1.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
第二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2.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人类社会变化的总趋势是向前进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个发展过程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论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和基本结论。认识这一论断,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这一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基本内容。
-
●2.2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世界性的现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世界性的事业,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是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兴起,不是一国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总是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来看待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他们从人类社会的整体上,从社会形态的整体上,去把握资本主义社会,把握社会主义杜会。他们总是从世界视野来看待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做是解放全人类的事业。社会主义最终胜利以后才可能走向世界大同,人类真正的大同世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和历史进程也只能通过各民族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而,社会主义兴起的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只能走带有自己特色的具体道路。
-
第三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和途径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和途径
-
●3.1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是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无产阶级自身的努力。实践证明,无产阶级的地位要得到任何可靠的改善,不能够依靠别人,而只能依靠自身的团结,通过自身的联合斗争去争取。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概括起来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联合其他劳动群众,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消灭一切剥削阶级以及阶级统治和阶级差别,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创建社会主义新社会。第三,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
-
●3.2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革命,它的发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现象。它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也不例外。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无产阶级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反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
第四章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的问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
●4.1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表现为,帝国主义是寄生性或腐朽性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孟什维克派的斗争中,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列宁系统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特别是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
●4.2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和十月革命、
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问题的深入研究,他根据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发展变化,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巨大飞跃,验证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为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十月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
第五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及其挫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有的西方学者迫不及待的宣告“历史的终结”,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全面战胜了社会发展的其他模式,现在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代,而是资本主义在世界扩张的时代。有的西方政客也宣称,人类处在资本主义已经无可替代的世界上,不应再把社会主义视为制度、目标,而应把社会主义视为对现存社会的不断调整,以实现平等和互助的价值,“告别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曲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
●5.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就提出并思考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什么样的新型国家政权以及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他深刻分析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被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状况,充分论证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解决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斯大林领导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和成就。苏共采取新的措施,加速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苏联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苏联人民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保卫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
-
●5.2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及失败
任何社会制度建立以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要通过改革来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斯大林晚年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斯大林去世后,从 20 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相继开始进行体制上的尝试性改革。但始终没有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并发生了许多严重失误,最终更是由改革走上了改向的歧途,导致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深入研究苏东剧变的教训,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
第六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面对中国近代以来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深重灾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远大理想,脚踏中国大地,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河,创立毛泽东思想,在黑暗的中国高高擎起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江河奔涌之势一路向前,让沉睡百年的“东方睡狮”站起来。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光芒。
-
●6.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历史有力地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一经与中国实际相联系,就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结合了起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必由之路。
-
●6.2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如何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如何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就是对这一系列崭新课题的创造性回答。在“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可循,如同攀登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山,如何回望这段激情而峥嵘的岁月?如何正确把握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
●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立时代潮头,开改革之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民意,挽狂澜,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时,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思想是时代的光芒。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照亮时代的航向。党的十九大以如椽巨笔书写了民族复兴的“未来简史”,“新时代”是坐标,“新思想”是灵魂,“强起来”是底色。
-
●8.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浩瀚历史中,先进的思想总是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让我们通过学习共同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力。
-
第九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引领方向,方向决定道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展现出光明前景。
-
第十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10.1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境况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资本主义,是以当今世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历了冷战和冷战格局解体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10.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当代展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有的西方学者迫不及待的宣告“历史的终结”,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全面战胜了社会发展的其他模式,现在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代,而是资本主义在世界扩张的时代。有的西方政客也宣称,人类处在资本主义已经无可替代的世界上,不应再把社会主义视为制度、目标,而应把社会主义视为对现存社会的不断调整,以实现平等和互助的价值,“告别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曲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