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下)
中医诊断学(下)
7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7/17
开课时间2025/02/24 - 2025/06/30
课程周期18 周
开课状态已结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绪论、诊法、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诊法是指中医诊察、收集病人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简称为四诊;辨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应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病案书写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相关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门课程的设计和讲授都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中医诊断学》属于中医学课程体系中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同时,因为这门课程的安排一般是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之后,临床基础和临床各科课程之前,所以,《中医诊断学》是在基础与临床之间起衔接作用的一门桥梁课程。

《中医诊断学》(上),主要介绍绪论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主要内容及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的基础上,通过四诊的学习,掌握常见中医症状、体征的概念、表现特征、临床意义及具体的诊察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辨证和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中医诊断学》(下),主要介绍辨证总论及八纲辨证、阴阳虚损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其他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案书写、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熟悉常用辨证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掌握基于不同辨证方法常见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识要点,达到具备对常见典型证候辨识的能力。

    本门课程不仅面向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在校学生,同时也适合海内外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在设计和讲授时,除了直观、形象、通俗外,还考虑了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各科等课程相关内容和知识的衔接,并邀请我校全国知名教授一同参与相关知识点的讲授和研讨,在这里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协助采集讲课素材和课件录制的有关专家、老师及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与课件录制的专家如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李宇航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陈明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赵岩松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妇科       肖承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呼吸科     张立山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呼吸科     焦  扬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消化科     李军祥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心内科     霍艳明主任医师

   

课程大纲

第一周 辨证总论、八纲辨证

1.1辨证总论

1.2 八纲辨证

辨证总论、八纲辨证单元测验

第二周 阴阳虚损辨证、病因辨证

2.1阴阳虚损辨证

2.2病因辨证

阴阳虚损辨证、病因辨证单元测验

阴阳虚损辨证、病因辨证单元作业

第三周 气血津液辨证

3.1气血津液辨证-概述

3.2气病的辨证

3.3 血病的辨证

3.4 气血兼病的辨证

3.5 津液辨证

参考教材

气血津液辨证单元作业

气血津液辨证单元测验

第四周 脏腑辨证-1

4.1 脏腑辨证概述

4.2 肝与胆病辨证

4.3 心与小肠病辨证

脏腑辨证-1单元测验

第五周 脏腑辨证-2

5.1 脾与胃病辨证

5.2 肺与大肠病辨证

脏腑辨证-2 单元测验

第六周 脏腑辨证-3

6.1 肾与膀胱病辨证

6.2 脏腑兼证辨证

脏腑辨证作业

脏腑辨证-3 单元测验

第七周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7.1 六经辨证

7.2 卫气营血辨证

7.3 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单元作业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单元测验

第八周 病案书写、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

8.1 病案书写

8.2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