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史学基础
影像史学基础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9
开课时间2025/03/03 - 2025/06/20
课程周期1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影像史学基础》是面向大学本科和所有对影像史学感兴趣的同学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介绍历史影像制作和影像语言分析的技术手段,包括对历史影像中声音和解说,动态、静态影像史料分析以及不同镜头语言特点介绍等。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史学的同时,充分使用影像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发现历史真相,拓宽历史学习的手段和史料运用的能力。

课程大纲
第一讲
一、史料及其形态分类
(一)史料
(二)不同史料形态及其特点
1.文字史料
2.实物史料
3.口述史料
4.数字化史料
二、不同形态间的转换与融合
(一) 形态转换
1.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之间的转化
2.文字信息与影像信息之间的转化
3.视听转化
(二)不同形态史料的综合应用
第二讲
三、影像史料中声音的作用
(一)声音元素的由来
(二)声音元素在历史史料中的作用
2.1 提供更详细的历史史料
2.2 提供更客观的史料
四、影像史料中解说的作用(上)
(一)影像史料中解说的范畴
(二)影视史料中解说的作用
1.解说能够对于影视史料的信息进行解说
第三讲
四、影像史料中解说的作用(下)
2. 解说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史料
3. 解说是对影视史料记录的意义
五、采访的作用和方法
(一)什么是采访
(二)采访在历史影像记录中的作用
1.采访在前期有利于获得深入的了解
第四讲
六、静态影像史料的构成
(一)传统的图像材料
1.中国古代画作
2.地面文物影像(岩画、壁画、雕塑、雕刻遗址等)
3.考古影像(壁画 棺画 画像石砖等)
(二)近代静态影像材料——以战地摄影在南北战争的应用为例
第五讲
七、民间影像的史料价值
(一)民俗画的内涵
(二)民俗画的史料价值
1. 民间生活的历史写照
2. 记录公众的历史
3.记录民间的技艺、艺能
4. 记录民风民俗
八、记录静态史料的常用设备和使用方法
第六讲
九、镜头语言及其作用
(一)景别
(二)镜头视角
(三)镜头运动
(四)光线运用

第七讲
十、不同材质的文物的记录方法
(一)石
1. 石器
2. 石刻
3. 玉器
4. 雕塑
(二)竹木
(三)纸
1. 字画
2.古籍
(四)金属
1. 贵金属
2.普通金属
(五)织物
1.绢帛
2.棉麻
3. 纱
4 绸缎
(六)骨
1. 有字甲骨
2. 骨器
(七)陶瓷
1. 陶
2. 瓷
(八)漆器
(九)透明质
(十)大型的遗迹
1.建筑
2 石窟
(十一)不同形状文物的拍摄方法
第八讲
十一、记录的角度和机位
(一)拍摄高度的选择
(二)拍摄方向的选择
(三)拍摄距离的选择
第九讲
十二、构图的一般规则
(一)关于均衡与对称
(二)关于对比
(三)关于视点
(四)构图形状
1、九宫格构图
2、无处不在的十字形
3、三角形
4、A字形构图
5、S字形构图
6、V字形构图
7、C形构图
8、O形构图
9、口形构图
第十讲
十三、电影记录历史
(一)影像记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影视剧中的“戏说历史”与影像记录
(三)文献史料转换为影像史料以弥补文献史料证史的不足
十四、动态影像记录历史
(一)动态影像的史料形态转化
(二)动态影像的影像技术
第十一讲
十五、专题片 纪录片记录历史的作用
(一)专题片、纪录片能否记录历史
(二)专题片、纪录片如何记录历史
1.记录复原昨日的历史
2.记录保存今日的历史与记录追寻历史的今日
十六、口述历史的记录方法
(一)口述史料的价值
(二)口述史料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