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繁殖与改良
畜禽繁殖与改良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9
开课时间2025/03/03 - 2025/06/30
课程周期1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畜禽繁殖与改良》是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基础理论课程《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等,下联专业技术课程《猪生产与猪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等。同时它还是一门专业课,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能够直接服务于相关的职业岗位。因此,《畜禽繁殖与改良》既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

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对畜禽繁殖与改良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及育种员、繁殖员岗位技能的要求,对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和家畜繁殖学三门课程进行整合,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设计,将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更改为“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确立了“选种—选配—扩繁”的课程构建思路,并按照家畜(禽)繁殖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确立了七个项目(学习领域),21个教学单元(教学情境)。突出专业技术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从业者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练习基本技能和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等。

《畜禽繁殖与改良》课程以打造线上“金课”为总目标,设计精细,团队实力雄厚,讲解通俗易懂,在微视频编辑过程中大量采用图文动效、动画等技术手段,直观、真实、形象呈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易懂。课程还配套有PPT、作业、测验、讨论等资源,利于学员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大纲

第一周 课程导学&1.1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绪论

1.1.1动物细胞的结构与遗传

1.1.2细胞分裂

1.1.3遗传物质

第二周 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性状的变异现象

1.2.1分离定律

1.2.2自由组合定律

1.2.3连琐交换定律

1.2.4性别决定与性相关遗传

1.3.1生物的变异概述

1.3.2基因突变

1.3.3染色体畸变

第三周 数量性状的遗传

1.4.1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1.4.2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1.4.3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

第四周 畜禽品种的识别&畜禽的鉴定

2.1.1品种概述

2.1.2畜禽品种的分类

2.1.3畜禽品种的识别

2.2.1系谱鉴定

2.2.2生长发育鉴定

2.2.3体质外貌鉴定

2.2.4生长发育鉴定

第五周 种畜禽选择

2.3.1同胞选择

2.3.2后裔选择

2.3.3合并选择

2.3.4估计育种值选择

2.3.5综合选择指数法

第六周 选配的实施&杂交利用

3.1.1选配概述

3.1.2品质选配

3.1.3近交及应用

3.1.4选配的实施

3.2.1杂交育种

3.2.2杂交改良

3.2.3杂种优势利用

第七周 公畜禽的采精

4.1.3 公牛的采精

4.1.4 公羊的采精

4.1.5 公猪的采精

4.1.6 公鸡的采精

4.1.1人工授精概述

4.1.2 公畜禽生殖器官

第八周 精液品质检查&精液的处理

4.2.1精液的生理特性

4.2.2 精液的外观评定

4.2.3 精子的活率评定

4.2.4 精子密度评定

4.2.5 精子畸形率评定

4.3.1 精液的稀释

4.3.2 精液的液态保存与运输

4.3.3 精液的冷冻保存

第九周 母畜发情鉴定

4.4.1 母畜禽的生殖器官

4.4.2 母畜发情生理

4.4.3 母牛的发情鉴定

4.4.4母羊的发情鉴定

4.4.5母猪的发情鉴定

第十周 母畜禽的输精

4.5.1 受精生理

4.5.2母牛的人工输精

4.5.3母羊的人工输精

4.5.4 母猪的人工输精

4.5.5 母鸡的人工输精

第十一周 妊娠诊断&分娩接产

5.1.1妊娠生理

5.1.2母牛的妊娠诊断

5.1.3母羊的妊娠诊断

5.1.4母猪的妊娠诊断

5.2.1分娩生理

5.2.2母牛的接产与助产

5.2.3母羊的接产与助产

5.2.4母猪的接产与助产

第十三周 繁殖管理

7.1.1公畜繁殖障碍及其防治

7.1.2母畜繁殖障碍及其防治

7.2.1 牛的繁殖管理

7.2.2 羊的繁殖管理

7.2.3 猪的繁殖管理

7.2.4 家禽的繁殖管理

第十二周 繁殖调节与控制

6.1.1 生殖激素概述

6.1.2 生殖激素的功能与应用

6.2.1诱导发情

6.2.2同期发情

6.2.3超数排卵

6.3.1胚胎移植概述

6.3.2牛的胚胎移植

6.3.3羊的胚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