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写作呈现出写作行为的自主性与传播方式的便捷性,所以本课程努力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教学内容多样化、训练方式多样化,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写作知识学习需求。本课程围绕写作方法传授和写作基本功训练的教学目标,结合中文专业学生特点和学习基础,从写作基础理论与写作过程讲起,逐步传授小说、散文、新闻、自媒体、应用文的实际写作知识与技巧,全力打造新型的现代课程模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深入了解写作的基本类型和常见风格;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活泼多样的文风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本课程共有33个教学微视频,共7章28节。
二、本课程共32个学时,1学分,开课时间为 2025年1月31日 至 2025年7月31日;
三、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内容为写作基础理论;第二模块内容为文体写作。配套线下教材为浙江省新文科重点建设教材《现代写作教程》;
四、教学计划如下:
绪 论:写作的技术与素养 (2课时)
第一章:写作基本原理
第一节:写作成因与行为 (6课时)
第二节:写作现象与表达 (4课时+作文训练1课时)
第二章:写作过程
第一节:观察、想象 、思辨 (2课时)
第二节:运思炼意 (4课时)
第三节:谋篇布局 (4课时+作文训练1课时)
第三章:小说写作
第一节:小说概述
一、小说的发展历程 (2课时)
二、小说定义与四种规定性 (2课时)
三、小说的特点 (2课时)
第二节:小说的基本形态
一、拟实小说
第一形态:故事型 (2课时)
第二形态:生活型 (2课时)
第三形态:心态型 (2课时)
二、表意小说
幻异型: 超越自然 (2课时)
变态型: 超越社会 (2课时)
小说写作训练 (1课时)
第四章:散文写作
第一节:散文概述 (2课时)
一、散文的内涵
二、散文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散文意境 (2课时)
一、思想根源
二、历史发展
三、意境界定
四、意境创造
第三节:散文语言 (2课时)
一、适意美
二、节奏美
三、散文语感的培养
散文写作训练 (1课时)
第五章:新闻写作
第一节:新闻概述 (2课时)
一、新闻活动与新闻写作
二、新闻定义探析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文体分类
第二节:新闻真实性 (2课时)
一、新闻写作必须完全真实
二、新闻写作要避免失实
第三节 倒金字塔体 (2课时)
一、 倒金字塔体含义
二、倒金字塔体组成
三、倒金字塔体写作要领
第四节 华尔街日报体 (2课时)
一、华尔街日报体起源
二、华尔街日报体特点
三、华尔街日报体采写技巧
新闻写作训练 (1课时)
第六章 自媒体写作
第一节 标题撰写技巧 (2课时)
一、新闻式标题
二、利益承诺式标题
三、悬念式标题
四、数字型标题
五、网络流行语标题
六、“蹭”热点标题
第二节 正文首尾优化 (2课时)
一、开头撰写技巧
二、常用结尾法
第三节 框架写作实训 (2课时)
一、正文写作实训1:故事型软文撰写
二、正文写作实训2:新闻型软文撰写
第四节 排版技能提升 (2课时)
一、软文排版的作用
二、软文图文排版优化
三、 软文排版第三方编辑器
自媒体写作训练 (1课时)
第七章 应用写作(课外拓展部分)
第一节: 激趣:病文诊治
一、通知病例评析
二、海报病例评析
三、请柬病例评析
四、消息病例评析
第二节: 应用写作特质、规律 (上、下)
一、特质
二、三大规律
第三节: 请示撰拟及病误
一、病误诊治
二、写作要领
三、案例分析
第四节:通知
一、通知的类型
二、通知的写作要领
第五节 函
一、函的类型
二、写作函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合同撰拟
一、合同的基本条款
二、合同撰拟的注意事项
应用文写作训练
五、授课方式介绍
本课程为纯线上式和线下线上混合模式,线下课堂教学由两位教授担纲主讲。
1.课堂讲授注重设置学生的写作情境,努力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写作是表达个体思想情感的工具,大学阶段的写作课应当成为训练大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平台。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特点,努力创设写作情境,使学生能自主自愿动笔写作或使用电脑写作。
2.课下训练贯彻实操性向和文本批阅。为学生设计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体系,让学生把写作课当成写作训练课而非文学鉴赏课,激励学生写出原创作品并互相评阅,共同成长。
3.实行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互融。写作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写作教学活动,如写作构思头脑风暴、现场观察与写作、习作互评、创办学生刊物等。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作为写作教学辅助工具,把写作课堂从传统的教室延伸到网络。
六、成绩评价:
线上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测试、考试、作业情况及论坛发帖”之成绩为计算依据,各项目占比如下:
视频观看占20%;
作业(作文)占30%;
学习笔记占10%;
发帖讨论成绩占10%(普通帖子2分一个,精华帖子3分一个)。
考试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