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课程概述
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能理解音乐,更好地欣赏音乐的美,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可以将理解音乐分解为音乐的理、音乐的解、理解音与理解乐不同角度的教学内容与人文内涵。
-
●0.1美字的解构一——理解音乐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阐释理解音乐包含理解与音乐两个词,并可扩展为围绕两个词的四个关系组合,由此引申出音乐的审美内容。
-
●0.2美字的解构二——美的探讨
音乐审美在从音到乐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为与非人为因素,也由此成为理解音乐的主观与客观对象。
-
●0.3美字的解构三——音乐的审美
音乐作品的逻辑规律的解构分析与音乐欣赏的整体结构完形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手段,其中通过寻求相同和相似音响的逻辑联系是理解音乐艺术规律的重要手段。
-
第一章中西音乐的历史比较
从中西音乐各自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的戏曲音乐不论是为戏作曲,还是以曲入戏,都具有文学与音乐结合的“戏+曲”的叙事性特点。西方的古典音乐则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思潮推动下,从宗教的多声走向人间的和声,勾勒出西方古典音乐的一条主要脉络那就是:感性→理性,要以理性的姿态去理解音乐而不是解释音乐。
-
●1.1中国音乐的发展线索-戏+曲
从中国音乐史的角度勾勒出中国音乐具有叙事性的结构形式。
-
●1.2西方音乐的发展线索(上)
从西方音乐史的角度勾勒出古典音乐具有注重重复现象的理性至上手段。
-
●1.3西方音乐的发展线索(下)
以典型的音乐作品阐释西方音乐注重以重复为主要的理性技术手法。
-
第二章中西音乐的形式比较
通过中国音乐的“散慢中快”和西方音乐的“呈示展开再现”结构比较,在具体作品例举中展开中西方音乐型态的异同关系比较,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文学性或形象性的音乐氛围和意境营造,而西方古典音乐则注重以重复为主要手段的理性技术探索。
-
●2.1中国音乐的形式特点
从中西历史比较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音乐中文学与音乐结合的典型结构形态。
-
●2.2中国音乐的叙事结构:散慢中快
散慢中快如果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可以看作是故事情节的逐步激化,而从音乐情感的角度出发则是从平缓走向高潮的体现。
-
●2.3西方音乐的形式特点
西方古典音乐的对立统一结构可以源自宗教的协和与不协和理念,并由此形成通过音乐材料的异同关系建筑音乐大厦的结构手段。
-
●2.4西方音乐三段体的对称结构:ABA
从巴赫的复调音乐开始,以重复、对称、呼应关系形成的音乐材料发展手段,构成了西方音乐理性创作手段与形式结构的基础。
-
第三章音乐的理——求同存异
通过音乐的重复现象和乐谱知识的介绍,侧重以相同的形式与符号勾勒出音乐发展的逻辑规律,揭示了五线谱符号体系中存在的对称现象,并由此探讨音乐创作中的模进、逆行、倒影等作曲技术都存在以重复为主的规律特征,从而凸显出音乐开篇处的主题材料具有重要地位。
-
●3.1乐章之间为何不应鼓掌
音乐主题间存在相似性的联系是音乐发展壮大以及乐章间不应随意鼓掌破环音乐完整性的理性缘由
-
●3.2巴赫的理性之光
巴赫音乐中蕴含的理性创作手法以及对后世音乐的影响是奠定其崇高地位的原因。
-
●3.3关于识谱那些事儿
五线谱中音的高低在视觉与听觉存在形式上的对应关系,并在高低音谱表间存在一定的对称与重复现象。
-
●3.4音高和音程一
通过对称的手段认识高低音谱表的基本音级。
-
●3.5音高和音程二
简介音程的原位与转位以及对称的手法运用。
-
●3.6大小调与四五度关系
简介大小调以四五度音程结构形成的缘由与历史。
-
●3.7音高关系的小结
梳理了音阶的二度关系,和弦的三度关系,调号的四度关系的形式结构联系。
-
●3.8时值-节奏-节拍一
五线谱中音符的时值长短以占据的空间大小体现,而基本时值的倍增关系同样存在时间长短中的对称与重复现象。
-
●3.9时值-节奏-节拍二
节奏的强弱关系可以分组的形式形成规律性的律动,并由此组合为更为复杂的节奏型。
-
●3.10音乐的形式美手段-模进
通过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的音乐主题分析,阐释音乐中模进为主的创作手法。
-
●3.11逆行与倒影
以《卡萨布兰卡》的旋律主题阐释音乐中的原形、逆行、倒影变形等不同形态。
-
●3.12规律性带来的启示,肖邦的《革命练习曲》
以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为例阐释音乐核心材料会以多种形态多次出现以凸显其重要性。
-
●3.13音乐形式美手段:五度关系结构
音的五度结构关系
-
第四章音乐的解--解构与解释的氛围营造
从标题的文学性到音乐形象的文学化描述,解释音乐的手段除了专业手术刀式的分析解构外,还可以从营造欣赏音乐的氛围入手,从音乐赋予形象的氛围入手,将音乐之外的文学与艺术融入到音乐的审美活动中。
-
●4.1通过音响模仿文学形象
以不同的音乐例举文学与标题甚至绘画对于听觉形象的塑造具有启示意义。
-
●4.2音乐中的“月光”
通过歌曲和乐曲中月光音响与形象的塑造举例,阐释中外音乐作品不同的解释手段。
-
●4.3标题音乐的形象塑造
通过具体作品中与标题相关的音高与节奏分析,阐释标题形象中的音乐技术手段。
-
●4.4词与曲,歌词的艺术一
词与曲,歌词的艺术一,小河淌水的歌词意境
-
●4.5词与曲,歌词的艺术二
以《玫瑰三愿》和《我爱你,中国》为例,阐释作品中的词曲联系。
-
●4.6黄金分割的应用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例,分析作品中包含的黄金分割比例现象。
-
第五章理解音——解构越深入,结构越宏大
深入声音的细节,除了泛音列引发的和声纵向结构外,乐音所蕴含的周期性特征将乐音的悦耳与噪音非周期性振动的刺耳,使人的听辨成为音关系的判断以及乐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
●5.1乐音的理
乐音的周期性振动是形成音乐的美的材料基础。
-
●5.2音乐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乐音通过声学的泛音列构建出音列与和声,并形成多声音乐纵横相生的基础。
-
●5.3音乐中重复材料的重要性
通过《夜来香》旋律主题的细节比对,阐释相似的音乐听辨对于音乐记忆、音乐逻辑形成的重要性。
-
●5.4理解音乐主题,以“喜欢你”为例
通过《喜欢你》中音高材料的细节演化,阐释音乐主题在作品开始中存在的不同形态。
-
●5.5从倍增到幂
以《波莱罗舞曲》的实例介绍重复手段对音乐从相同、相似走向震撼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而分辨音色的细节演化同样是理解音乐的重要手段。
-
●5.6音乐中的数学逻辑
在音与音的不同组合中形成的音关系具有等比数列和倍增结构现象,也为演奏的二度创作与听赏的个性领悟提供了理性的空间。
-
●5.7从音到乐的逻辑
音关系形成的不同组合是音乐成型的重要依据,而人为的引导则是不同关系组合的核心手段,也是音乐从音到乐,从客观走向主观的重要体现。
-
第六章理解乐——风格与流派的宏观建构
从巴洛克到印象主义,从西方的多声到中国的五声,不同文化思想与不同技术手段影响下的音的创作与组织形态,为多样化的乐派形成提供了多样的源泉与滋养。
-
●6.1音乐的流派——巴洛克
以巴赫的复调音乐为例,阐释西方巴洛克时期的主要音乐特征。
-
●6.2音乐的流派——古典
以贝多芬的交响音乐为例,阐释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
●6.3钢琴化的思考,浪漫主义何以成为钢琴音乐的黄金时期?
以钢琴一键一音的独特乐器特征,阐释器乐音乐中音关系组合的重要意义,并就肖邦的钢琴化语言特征进行分析。
-
●6.4音乐的流派——浪漫
以肖邦的钢琴音乐为例,阐释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
●6.5音乐的流派——民族乐派1
以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为例,阐释民族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
●6.6音乐的流派——民族乐派2
以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为例,阐释以强力集团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
●6.7音乐的流派——印象
以德彪西的作品为例,阐释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
●6.8音乐的流派——中国音乐
从钢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和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角度,阐释了中国钢琴音乐的部分特征。
-
第七章何谓美?和为美!
从无声到有声,从音到乐,再引出悦,经典艺术能深入细节也能俘获人心,是其艺术价值通过人为审美为人服务的教育价值体现。通过以人为本的感性完形与理性思考的综合,凸显出1+1>2的艺术独特价值,也体现出“和为美”的人为思维活动就是艺术审美激发人塑造自身的一种自我学习与完善行为,是美育树人的目标。
-
●7.1声-音-乐(yue)-乐(le)
以《地心引力》的影片音乐为例,阐释从无声到有声,从噪声到乐音,从音乐到愉悦等不同音响内容中,人为的艺术建构对于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
-
●7.2音乐美学——听与见的雅俗共赏(1)
从音乐听辨技能的培养与人生音乐环境的营造角度,阐释雅俗共赏的经典音乐成型所存在的主客观标准。
-
●7.3音乐美学——听与见的雅俗共赏(2)
欣赏音乐应该要注意区分艺术语言与艺术价值的差别,艺术语言的流行不能成为艺术价值高低的评判标准。
-
●7.4理解音乐——和为美
以音乐成型的合成公式阐释艺术美感形成的独特性,并结合《流浪地球》中包含的爱因斯坦质能互换公式的启发,提出音乐感性逻辑中以人为本的“和为美”观点。
-
●7.5音乐节奏的教演实践
音乐节奏的教演实践
-
●7.6理解音乐——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艺术(一)
理解音乐——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艺术(一)
-
●7.7理解音乐——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艺术(二)
理解音乐——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艺术(二)
-
●7.8理解音乐——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艺术(三)
理解音乐——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艺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