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各家学说(湖南中医药大学)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4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从经典 到临床 路有多远循历史 览学派 知易行难究医道 探理术 理奥趣深研各家 治学说 古为今用“天下之事,循其故则其道立,浚其源则其流长”。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各大医家及各个学派的学说不断汇集,不断薪传,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和壮大。《中医各家学说》,勘破中医经典、理论到临床实践之藩篱的中医学第一必修课,是成就名医必由之路!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中医学说与学术流派的关系
胡方林
中医学学派的演化与发展
胡方林
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孙思邈
创立医德规范和行医准则
刘桂荣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上)
刘桂荣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下)
刘桂荣
孙思邈治疗中风的经验
刘桂荣
钱乙
小儿病理生理
蔡莹
遣方用药特点
蔡莹
陈自明
生平著作及女性生理特点
刘巨海
妇女病理特点
刘巨海
论治痈疽经验
刘巨海
刘完素
火热为病的广泛性
胡方林
“六气皆能化火”说
胡方林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
胡方林
“火热病的治疗”
胡方林
张元素
脏腑辨证(一)
胡方林,易法银
脏腑辨证(二)
胡方林,易法银
遣药制方
胡方林,易法银
扶养胃气思想(一)
胡方林,易法银
扶养胃气思想(二)
胡方林,易法银
张从正
攻邪论
胡方林
汗法
胡方林
吐法
胡方林
下法
胡方林
补益观
胡方林
李杲
脾胃论
胡方林
内伤论(一):脾胃内伤病因
胡方林
内伤论(二):脾胃内伤的主要病机
胡方林
内伤论(三):脾胃内伤的治疗
胡方林
内外伤辨惑论
胡方林
朱丹溪
阳有余阴不足论
蔡莹
相火论
蔡莹
痰证
蔡莹
郁症论治
蔡莹
薛己
治病求本
胡方林
温补脾肾
胡方林
用药方法与特色
胡方林
万全
养生四大要领
杨云松
小儿优生优育观
杨云松
小儿病论治理论和经验
杨云松
龚廷贤——脾胃观学术思想
蔡莹
孙一奎
论命门动气
杨艳红
论三焦
杨艳红
临床运用
杨艳红
杨继洲
针灸临床运用
李成年
对针灸理论的见解
李成年
缪希雍
辨治外感热病
孙相如
杂病治疗经验
孙相如
陈实功
精研外科,倡医德轨范
胡方林
疮疡论治经验
胡方林
乳岩辨治经验
胡方林
张介宾
阳非有余论
杨艳红
阴本不足论
杨艳红
虚损病治疗经验(一)
杨艳红
虚损病治疗经验(二)
杨艳红
吴有性
对瘟疫的认识
孙相如
瘟疫与伤寒的鉴别
孙相如
瘟疫的治疗
孙相如
李中梓
先后天二本论、化源论
赵迪克
临证经验概述、治泻九法
赵迪克
治癃闭七法、疑似证辨治
赵迪克
绮石
虚劳的病因、病机及预防
胡方林
虚劳的证治及预后
胡方林
喻昌
秋燥论
胡方林
治疗单腹胀经验
胡方林
“逆流挽舟”治疗痢疾经验
胡方林
傅山
重视肝脾肾
胡方林
辨治带下特色
胡方林
不孕症治疗经验
胡方林
叶桂
肝阳化风说(一)
胡方林
肝阳化风说(二)
胡方林
络病学说
胡方林
虚损治疗特色
胡方林
徐大椿
论元气
孙相如
论各家之说
孙相如
辨病论治及用药特色
孙相如
黄玉路
尊经解经
丁晓洁
中气为本
丁晓洁
扶阳抑阴
丁晓洁
王清任
脏腑认识
杨艳红
临证经验(一)
杨艳红
临证经验(二)
杨艳红
吴师机
探索外治理论与方法
胡方林
探讨外治理论及应用
胡方林
应用膏药特色
胡方林
王士雄
辨析伏气温病及阐发暑气
胡方林
临证用药经验(一)
胡方林
临证用药经验(二)
胡方林
郑钦安
病有万端,发于一元
金钊
病有万端,阴阳为纲
金钊
辨证立法,重在扶阳
金钊
唐宗海
阐发血之生理
胡方林
血证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胡方林
通治血证四法
胡方林
张锡纯
大气论
胡方林
治疗中风经验
胡方林
专家论坛
论张元素
气味学说(一)
刘桂荣
气味学说(二)
刘桂荣
气味学说(三)
刘桂荣
气味学说(四)
刘桂荣
论李杲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金钊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
马玉芳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二)
马玉芳
元气理论(一)
张星平
元气理论(二)
张星平
元气理论(三)
张星平
论叶桂
胃阴虚证治疗特色
胡素敏
论薛雪
湿热病病因病机 
庞杰
湿热病辨证论治
庞杰
论王士雄
《温热经纬》
孙丽英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随息居饮食谱》
孙丽英
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生克制化(一)
张明锐
五行生克制化(二)
张明锐
五行生克制化(三)
张明锐
  • 第一章绪论

    本章介绍了《中医各家学说》的课程概念,中医学说与学术流派的关系,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划分标准以及主要的学术流派

  • 1.1中医学说与学术流派的关系

    介绍中医学说的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中医学说是学术流派的缔结纽带

  • 1.2中医学学派的演化与发展

    介绍医学流派形成的年代,学派的划分标准和方法,中医主要学术流派

  • 第二章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以历史发展为序,选取30位具有突出贡献和重要影响的医家,介绍主要学术思想、临证特色经验。

  • 2.1孙思邈

    介绍孙思邈创立医德规范和行医准则、养生之道及论治中风病的贡献。

  • 2.2钱乙

    介绍钱乙阐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特点。

  • 2.3陈自明

    介绍陈自明对女性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及论治痈疽的临床经验。

  • 2.4刘完素

    从“火热为病的广泛性”、“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和“火热病的治疗”四个方面来介绍刘完素的“火热论”

  • 2.5张元素

    系统介绍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遣药制方、和扶养胃气思想

  • 2.6张从正

    系统介绍张从正“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思想,临床运用汗、吐、下三法的经验和其补益观。

  • 2.7李杲

    系统介绍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脾胃内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以及内伤热中证与外感热病的鉴别

  • 2.8朱丹溪

    系统介绍朱丹溪“阳常宥余,阴常不足”、相火论、痰证治疗经验

  • 2.9薛己

    介绍薛己治病求本、温补脾肾及其用药方法与特色。

  • 2.10万全

    介绍万全养生四大要领、小儿优生优育观以及小儿病论治理论和经验。

  • 2.11龚廷贤——脾胃观学术思想

    介绍龚廷贤脾胃观学术思想。

  • 2.12孙一奎

    介绍孙一奎命门动气论、三焦论以及其气虚中满、癃闭、遗尿、肾消临床经验。

  • 2.13杨继洲

    介绍杨继洲针灸手法临床运用及对针灸理论的见解。

  • 2.14缪希雍

    系统介绍缪希雍辨治外感热病及其杂病治疗经验。

  • 2.15陈实功

    介绍陈实功医德规范、疮疡论治及乳岩辨治经验。

  • 2.16张介宾

    系统介绍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以及虚损病治疗经验

  • 2.17吴有性

    系统介绍吴有性对瘟疫的认识、瘟疫与伤寒的鉴别以及瘟疫证治。

  • 2.18李中梓

    介绍李中梓先后天二本论、化源论等学术思想以及临证治泻九法、治癃闭七法等临床经验。

  • 2.19绮石

    介绍绮石对虚劳的病因病机及预防思想以及虚劳的证治及预后。

  • 2.20喻昌

    系统介绍喻昌阐发“秋燥论”以及治疗单腹胀和“逆流挽舟”治疗痢疾经验

  • 2.21傅山

    介绍傅山妇科疾病重视肝脾肾及辨治带下特色和不孕症治疗经验。

  • 2.22叶桂

    系统介绍叶桂“肝阳化风说”“络病学说”以及“虚损治疗特色”

  • 2.23徐大椿

    介绍徐大椿元气论、伤寒研究特色以及辨病论治及用药特色。

  • 2.24黄玉路

    介绍黄玉路尊经解经、中气为本及扶阳抑阴的学术经验。

  • 2.25王清任

    介绍了王清任对“脏腑认识”“气血认识”以及“瘀血证治”和“中风论治”的经验

  • 2.26吴师机

    介绍吴师机探索外治理论与方法及应用膏药特色。

  • 2.27王士雄

    介绍王士雄辨析伏气温病、阐发暑气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用药经验。

  • 2.28郑钦安

    介绍郑钦安万病一气说及辨证立法重在扶阳的学术思想。

  • 2.29唐宗海

    介绍唐宗海对血之生理的阐发、血证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以及通治血证四法的临床经验。

  • 2.30张锡纯

    系统介绍张锡纯对大气理论的阐发,分脑充血和脑贫血治疗中风的经验

  • 第三章专家论坛

    本章邀请中医各家学说界专家对著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张元素的气味学说、李杲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思想以及元气理论、叶桂、薛雪、王士雄以及五行生克制化的相关内容。

  • 3.1论张元素

    系统介绍了张元素的气味学说理论及临床运用。

  • 3.2论李杲

    系统介绍了李杲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元气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临床运用。

  • 3.3论叶桂

    介绍了叶桂的胃阴虚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治疗特色。

  • 3.4论薛雪

    系统介绍薛雪对湿热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辨证论治湿热病的经验。

  • 3.5论王士雄

    介绍王士雄对伏气温病的认识及霍乱病因、病机与辨治方法,重视饮食疗法。

  • 3.6五行生克制化

    介绍了阴阳五行中五行生克制化的相关理论。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医学说与学术流派的关系

    1.2 中医学学派的演化与发展

    视频数2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2.1 孙思邈

    2.2 钱乙

    2.3 陈自明

    2.4 刘完素

    2.5 张元素

    2.6 张从正

    2.7 李杲

    2.8 朱丹溪

    2.9 薛己

    2.10 万全

    2.11 龚廷贤——脾胃观学术思想

    2.12 孙一奎

    2.13 杨继洲

    2.14 缪希雍

    2.15 陈实功

    2.16 张介宾

    2.17 吴有性

    2.18 李中梓

    2.19 绮石

    2.20 喻昌

    2.21 傅山

    2.22 叶桂

    2.23 徐大椿

    2.24 黄玉路

    2.25 王清任

    2.26 吴师机

    2.27 王士雄

    2.28 郑钦安

    2.29 唐宗海

    2.30 张锡纯

    视频数94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专家论坛

    3.1 论张元素

    3.2 论李杲

    3.3 论叶桂

    3.4 论薛雪

    3.5 论王士雄

    3.6 五行生克制化

    视频数18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