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
《直面飓风凯米尔》是于1970年3月发表在《读者文摘》的一篇叙述文,作者是Joseph P. Blank。该文记叙了发生在1969年8月17日至18日的飓风,严重袭击了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沿海地带。本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和鉴赏该文。
-
●1.1Narration and Hurricane Camille
本节主要介绍了叙述文及其要素,该文的背景及主题。叙述文的要素有:人物、情节、背景、主题、写作风格等,本节重点分析了该文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
●1.2Plot and Action
本节主要区分何为情节、何为故事,及何为行动;然后重点分析本文的情节发展及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
-
●1.3Characters and Conflicts
本节主要介绍了叙述文的人物与冲突,以《老人与海》中的人物与冲突为例进一步阐释叙述文中的这两个核心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冲突。
-
●1.4Writing Style
本节主要鉴赏文章的写作风格。首先介绍叙述文的写作风格及其主要体现的方面,然后重点分析该文的选词用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明喻、暗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
第二章Blackmail (Excerpts)
《勒索》选自作家阿瑟·黒利(Arthur Hailey)的小说《大饭店》。该选段记叙了饭店总统套房客人克罗伊登公爵及公爵夫人与饭店侦探奥格尔维就一次交通事故进行的交易。本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和鉴赏该选段。
-
●2.1Arthur Hailey and Hotel
本节主要介绍选段《勒索》的背景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作家阿瑟·黒利的介绍:阿瑟·黒利的生平,阿瑟·黒利的主要作品,阿瑟·黒利的作品风格;阿瑟·黒利的小说《大饭店》的故事线索;选段《勒索》的主要内容。
-
●2.2Plot and Crisis
本节主要分析《勒索》的情节及危机。主要内容包括情节的五部分;《勒索》中的情节分析;危机的定义;《勒索》中的危机。
-
●2.3Character and Characterization
本节主要从人物和人物塑造角度分析《勒索》。主要内容包括人物的两组类型:扁平和圆形人物,静态与动态人物;塑造人物的五种方式:外貌描写,人物话语,人物行动,其他人物的评论,叙述者的直接评论;《勒索》中公爵夫人的塑造方式及人物性格特征。
-
●2.4Free Indirect Thought
本节主要从思想表达方式与自由间接思想角度分析《勒索》。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表达方式的五种类型:自由思想、直接思想、自由间接思想、间接思想、思想行为的叙事转述;自由间接思想的特征及功用;《勒索》中的自由间接思想。
-
第三章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震惊世界的审判》一文是作者约翰•斯科普斯(John Scopes)于1962年7月发表在《读者文摘》的一篇记录人生经历的记叙文,该文真实地再现了1925年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庭审判,被称为“猿猴审判”、“斯科普斯审判”。本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和赏析该文。
-
●3.1Modernism vs Fundamentalism
本节主要介绍“猿猴审判案”的背景,坚持严格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旧约全书》的原教旨主义者与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的现代主义者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
●3.2John Scopes and Dayton
本节主要介绍“猿猴审判案”的导火索,因教授进化论而被告上法庭的生物教师约翰•斯科普斯;审判地点位于原教旨主义运动盛行的田纳西州戴顿小镇,它因此世界闻名。
-
●3.3Monkey Trial and Its Influences
本节重点分析了审判过程中的精彩辩论,尤其是被告律师达罗面对原告律师布莱恩在审判高潮时的出色表现。虽然以达罗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败诉,这次审判却成功唤醒了盲目崇拜神学的民众,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
●3.4Effective Use of Specific Word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本节主要鉴赏该文章的艺术特色。首先通过分析特定词汇的运用将达罗的冷静自制、机智灵活与布莱恩的宗教狂热、老迈昏聩、愚不可及形成了强烈对比。其次,重点分析了讽刺性修辞手法:矛盾修饰法、反讽和讽刺,除了对人物传神到位的刻画之外,增加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
第四章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斯·沃克笔下的一篇反映主流文化影响中的传统非洲文化生存状况的短篇小说,对于研究美国非裔黑人的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故事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乡村,从叙述者妈妈和小女儿麦吉等待大女儿迪伊回家开始,主要讲述了迪伊因受黑人民权运动影响,归来后和妈妈与妹妹之间因为一些“老物件”产生的分歧和矛盾,从而引发读者对美国非裔文化遗产和非裔女性个人身份认同等主题的思考。
-
●4.1Alice Walker and the Black Power Movement
本节主要介绍了文章的背景信息,前半部分介绍了作者爱丽斯·沃克的成长经历和其主要作品,后半部分分析了故事的社会背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以及该运动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4.2Plot and Subplot
本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介绍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首先分析了主要情节,从铺垫、冲突的升级、故事高潮到冲突的平息和结尾展开,接着讨论了次要情节,妈妈的想象和回忆等,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相辅相成。
-
●4.3Character Analysis
本节首先列出了人物塑造的常用方法,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旁人评价和旁白等方式描述。接着结合文中细节内容赏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妈妈(讲述者)、迪伊和麦吉的性格特征。
-
●4.4Cultural Heritage
本节集中于文章的其中一个主题——遗产进行赏析,从非裔遗产、老物件和文化遗产三方面展开论述,启发读者思考应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
第五章Hiroshima---the "Liveliest" City in Japan
《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是一位普通的美国记者在战后重建的广岛所经历的不解与困惑,该文为读者了解日本社会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本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解读。
-
●5.1Hiroshima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本节主要对广岛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美国为何要选择广岛作为原子弹投放点等相关信息做简要介绍。
-
●5.2Feature Story
本节分别介绍专题报道和新闻特写的概念和特点,总结三大文体特点,将特写与新闻区别开来。
-
●5.3Effects of the Atomic Bombing
本节主要分析了作者探索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对该城市、当地居民和作者自己本身造成的影响。
-
●5.4Anti-Climax and Alliteration
本节主要从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两大修辞手段进行讲解,即突降和头韵,并联系品牌名、人名和文学作品进行实例讲解分析。
-
第六章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 (Excerpts)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是美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大多数读者心中,他热情浪漫的气质及幽默机智的笔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创作风格更是影响了海明威等一大批作家,海明威甚至说:“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他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背后又有什么罕为人知的故事呢?本篇人物特写带你走近马克·吐温,走近马克·吐温笔下的美国。本课赏析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
●6.1Mark Twain and the Mississippi River
密西西比河是马克·吐温人生及写作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节简要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的相关信息,以此为背景讲述马克·吐温这个笔名的由来,梳理了马克·吐温的生平及其作品。
-
●6.2The Profile Feature Article
本节从体裁出发,以篇章为例,重点讲解了人物特写这一文体的谋篇布局,尤其是主体部分写作的展开方式。
-
●6.3Mirror of America
本节首先从标题的修辞出发,旨在探讨对题目的理解,从马克·吐温的人生和作品两个角度深度挖掘马克·吐温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夯实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
-
●6.4Metonymy and Euphemism
本节主要鉴赏两种修辞手段——转喻和委婉语,在了解其定义和常用示例后,识别并分析这两种修辞手段在本文的使用。
-
第七章The Libido for the Ugly
《爱丑之欲》是H.L. 门肯的一篇以主观描写为主的散文。这篇文章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正是美国极其富有奢华的年代,被称为The Roaring 20s,而门肯描写了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工业区,从匹斯堡到威斯特摩兰县Westmoreland 沿路所见的建筑,目击之处,丑陋无比;并从心理学和精神学角度分析其丑陋的内在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美国社会前景的担忧。本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和赏析该文章。
-
●7.1H. L. Mencken and His Style
本节首先介绍了门肯作为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之一的创作与社会声誉,他是犀利的批评家;然后介绍其写作风格,门肯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辛辣坦白的讽刺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
●7.2Subjective Description
本节首先介绍了描写文概念及其分类,然后重点分析了《爱丑之欲》中的作者如何逐步锁定描写对象,逐步展开描写,为读者营造当地建筑丑陋之印象。
-
●7.3Satire and Satirical Devices
本节首先介绍了讽刺文的概念及其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讽刺文的特点;然后重点分析门肯通过运用讽刺性修辞手法——讽刺、反讽、嘲讽、夸张达到其讽刺效果。
-
●7.4Libido and Ugliness
本节首先解读题目中的关键词“力比多”,门肯选用该词一方面指出美国人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科学依据;然后分析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丑陋”,通过举例说明作者从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表达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丑陋之极的画面,最后指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
第八章Ships in the Desert (Excerpts)
本文选自前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的《平衡中的地球》(Earth in Balance),戈尔多年来致力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并著书、演讲,本文是该书的第一章第一节。本文的题目“沙漠之舟”描写的是发生在咸海(Aral Sea)的真实事件,由于人类的干预,咸海,这个曾是世界第四大的湖泊即将消失,变成沙漠;文中还描写了其他图景,阐明全球变暖的事实,提出了人类需重新思考人类文明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可从四个方面解读、鉴赏本文。
-
●8.1Al Gore and Earth in the Balance
本节主要介绍阿尔·戈尔的政治生涯和创作历程,重点介绍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平衡中的地球》。
-
●8.2Global Warming and Its Consequences
本节主要介绍了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的概念及这一概念的缘起,然后重点分析本文中全球变暖的例证及后果,最后寻求解决此问题的路径,并点出了作者戈尔给提供的解决方案。
-
●8.3A Genre-based Study of "Ships in the Desert"
本节从体裁的角度分析全文。首先简要介绍四种体裁——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及其常用写作技巧,然后具体分析作者在文中对四种体裁的运用,最后指出尽管作者用了四种体裁,但本文实属论说文,并着重总结如此写作的效果。
-
●8.4What Makes the Arguments More Persuasive
本节重点分析如何使论说文更具有说服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赏析这篇论说文:逻辑性强的结构、观点不着痕迹的重复、讲故事的重要性。
-
第九章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悍然入侵苏联,当天晚上9点,丘吉尔在BBC发表了这篇著名的反纳粹演说,多年来,其一直被视为英文世界的经典名作。原文另有15小段阐述英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课鉴赏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
●9.1Hitler's Invasion and Churchill's Decision
本节主要讲述为什么希特勒入侵苏联,丘吉尔为什么又坚定地支持他一直反对的“共产党苏联”?同时,简单涉及丘吉尔作为卓越的政治领导人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相关知识。
-
●9.2How the Speech is Made and Developed for Its Purpose
本节主要分析该演讲是如何产生与展开的,包括演讲的准备与正文,正文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展开的。
-
●9.3Three Modes of Persuasion in Churchill's Speech
本节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劝说的三种方式:pathos,ethos 和 logos,然后通过实例来分析其在该演讲中的应用。
-
●9.4Churchill's Oratorical Mastery
本节主要鉴赏丘吉尔的修辞艺术。首先从词汇、句法、篇章、修辞四个方面予以具体说明,然后,对演讲中出现的排比、重复、头韵、元韵、隐喻等修辞手段进行实例分析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