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文化知多少
节气文化知多少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3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日月星辰、与自然共同敷演了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故事——节气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够让我们了解春夏秋冬中的日升月落,这个故事能够让我们感受四季变换中的春耕秋收,这个故事能够让我们体会风霜雨雪中的人生变化。欢迎走进我们的课堂——节气文化知多少。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节气的形成
刘蕾
立春
刘蕾
雨水
郭沛超
惊蛰
郭沛超
春分
张广龙
清明
贾全红
谷雨
郭沛超
立夏
贾全红
小满
贾全红
芒种
张广龙
夏至
张广龙
小暑
刘蕾
大暑
杨翠兰
立秋
闫恒
处暑
闫恒
白露
闫恒
秋分
闫恒
寒露
杨翠兰
霜降
杨翠兰
立冬
杨翠兰
小雪
张广龙
大雪
修焕焕
冬至
修焕焕
小寒
修焕焕
大寒
郭沛超
  • 绪章绪论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概念的延伸。

  • 0.1节气的形成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延伸,比如七十二候,三伏,夏九九和冬九九等。

  • 第一章

    春季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是播种农作物的季节,也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所以,传统的中国人非常重视春作为万物之始的作用,许多民风民俗和此有关。

  • 1.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表示一年的开端。古时立春时有丰富的民俗活动,比如鞭春牛、抢春、咬春等。

  • 1.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雨水节气。雨水节气后,降雨逐渐增多,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雨水”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 1.3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时节,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 1.4春分

    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四,是我国古代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它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这一天会有很多节日民俗比如竖鸡蛋,并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1.5清明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清明是人们思念逝去亲人,寄托哀思的节日;同时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此时春分已过,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也是踏青的好时节。

  • 1.6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谷雨有咬春的习俗,这个习俗据说与仓颉造字有关。

  • 第二章

    夏季是第二个季节,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其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或湿热多雨,这样的气候特征引发了农事、民俗、文学等方面显著的变化。

  • 2.1立夏

    立夏预示着夏季的开始,立夏习俗丰富多彩,同时注意养生才能和自然和谐共生。

  • 2.2小满

    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都是成对出现的。唯有小满,没有大满。这是古人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其实这其中蕴藏着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古人认为小满刚刚好,达到了一个平衡,人生小满,足矣。

  • 2.3芒种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 2.4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

  • 2.5小暑

    小暑是第是一个节气,从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小暑期间天气炎热,雷暴增多,产生的节气民俗也和这种天气相关。

  • 2.6大暑

    公历7月22—24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大暑,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期间,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与大暑有关的诗词歌赋也多以“热”为主题。

  • 第三章

    进入秋季,降雨、风暴趋于减少,自然界万物从繁茂成长到萧索成熟,白露节气之后天气开始真正地凉爽。秋风送爽、严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 3.1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而万物也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萧条,随之而来的就是秋季对民间习俗、生产生活、健康养生的影响。

  • 3.2处暑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意为暑止,是炎热终止的意思。虽然处暑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但仍然会受到短期回热天气的影响,即俗称“秋老虎”,因而是生活中要注意防秋燥。

  • 3.3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随着天气的转凉也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白露的天气特点,也给文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思。

  • 3.4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因“二分二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因此秋分自古便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节气民俗。

  • 3.5寒露

    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为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北方则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 3.6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为霜降,霜降是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

  • 第四章

    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万物开始闭藏。冬季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 4.1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8日为立冬,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在古代,我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 4.2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小雪”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小雪节气虽然叫“小雪”,但和气象学意义上的小雪却没有必然关联。小雪的到来,则意味着中国北方已开始进入寒冰封冻的时节。

  • 4.3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另外,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 4.4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与夏至相对。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4.5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 4.6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绪论

    0.1 节气的形成

    视频数1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1.1 立春

    1.2 雨水

    1.3 惊蛰

    1.4 春分

    1.5 清明

    1.6 谷雨

    视频数6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2.1 立夏

    2.2 小满

    2.3 芒种

    2.4 夏至

    2.5 小暑

    2.6 大暑

    视频数6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3.1 立秋

    3.2 处暑

    3.3 白露

    3.4 秋分

    3.5 寒露

    3.6 霜降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4.1 立冬

    4.2 小雪

    4.3 大雪

    4.4 冬至

    4.5 小寒

    4.6 大寒

    视频数6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