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文学作品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掌握文学作品各个文本层次的基本特征,尤其对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学象征、文学意境、文学典型重点掌握,掌握文学作品的体裁,并能够运用该理论对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
●1.1文学作品的语言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认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以及文学语言的独特特征。
一、定义:日常语言是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未经加工的语言,而文学语言显然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二、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1、表达目的不同;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三、文学语言的特征表现为: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2、有表意的含蓄和丰富性。 -
●1.2文学形象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形象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定义: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二、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
●1.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形象的三个理想形态——文学象征、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主要定义和特征。
一、文学象征
1、定义: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特征:它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暗示性,鉴赏特征是多义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二、文学意境
1、定义: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2、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1)萌发期,先秦时期是意境理论的萌发期 2)发展期:魏晋至唐,意境理论获得进一步发展。3)深入发展期:宋代。4)成熟期,明清时期意境论最终成熟而最后定型。
3、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三、文学典型
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2、典型论的发展
1)类型说: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
2)18世纪以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3)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第一,文学典型需要呈现出有特征的性格。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典型人物要有贯穿其整个活动的“总特征”。其次,典型人物还必须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局部特征”,即个性特征,而且还要通过其局部特征来表现典型人物的丰富性格,以达到塑造丰满的人物的目的。 第二,典型人物需要呈现出生命的斑斓色彩的性格,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第三,典型性格要能呈现出灵魂的深度。 第四,文学典型需要呈现出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真实的性格。 -
●1.4文学作品的意蕴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意蕴的定义、构成层面及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一、文学意蕴
1、定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2、文学意蕴的构成: 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二、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
●1.5文学作品的体裁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掌握诗歌、小说、散文的内涵和艺术特征,了解诗歌、小说、散文的分类。
一、诗歌
1、诗歌的内涵: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强烈的情感
第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
第三,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
3、诗歌的分类:
按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体等
按描述内容和表达方式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二、小说
1、小说的内涵:
小说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
2、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一,叙事性
第二,故事性
第三,虚构中的现实
第四,小说还具有文体的杂糅性
3、小说类型
按篇幅长短、容量的大小和结构来分,小说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之分
按题材内容分,小说有言情、武侠、公案、侦探、科幻、乡土等类别
三、散文
1、散文的内涵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2、散文的特征
第一,感受真挚新颖
第二,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
第三,散文语言自然优美
3、分类
一般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对象,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大类。
-
第二章文学接受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并掌握文学接受的构成,文学接受的发生、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
●2.1文学接受的构成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被读者接受,从潜在的作品成为现实的作品,展现出活生生的艺术世界。
一、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的地位与作用
1、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2、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3、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 -
●2.2文学接受的过程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接受的三个阶段。
一、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阅读前的素养储备
1、读者的接受素养
2、接受动机
二)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
1、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2、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
三)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
1、审美评价的特点
2、一般读者的审美评价
3、批评家的审美评价 -
●2.3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接受的创造性特征,以及文学经典的形成以及意义。
三、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一)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
1、什么是二度创造
2、二度创造的内容和形式
3、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二)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1、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表现
2、差异性与共通性的关系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1、何为文学经典
2、文学作品的优胜劣汰
3、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
-
第三章文学批评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及意义,熟悉文学批评的类型和方法,能够初步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具体作品加以分析,了解文学批评写作的相关知识。
-
●3.1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及意义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一、文学批评的含义和性质
1、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科学分析
2、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1、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2、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
1、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建议或引导作用
2、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3、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3.2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批评的几种类型和方法,尤其是掌握这些批评方法的基本理论特征。
一、文学批评的类型
1、鉴赏型批评
2、认知型批评
3、功用型批评
4、新闻轶事型批评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
1、传记批评方法
2、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3、道德批评方法
4、语言学批评方法
5、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6、文化学批评方法
7、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
-
第四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文学作为活动,掌握文学发生的几个学说,掌握劳动说的合理性;了解推动文学发展的其他方面;了解文学历史演变中的重要现象,掌握文学风格的定义及其特征,了解影响文学风格的主客体因素;掌握文学流派的形成因素;掌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
●4.1文学的发生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从劳动与原始艺术、劳动与语言的关系演变中理解文学是在劳动中发生的观点。
一、劳动与文学的发生
(一)关于原始艺术发生的两种解释
1、游戏说
2、巫术说
(二)劳动与原始艺术发生
二、语言、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一)劳动对语言的作用
(二)语言能力与文学的语言萌芽
(三)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三、文学的早期形态 -
●4.2文学的历史发展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发展动因观点。
一、关于文学发展动因的种种说法
1、中国古代所提出的,文学发展与社会风气和时代变迁密切相关。
2、文学发展是“理念”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导致的。
3、弗莱的“循环”说,认为文学的发展遵循着“循环”的规律。
4、文学的发展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
5、文学作品无非是最初民间故事“功能”的不同组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发展动因的观点
1、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文学发展动因的观点的科学性。 -
●4.3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创作个性与风格,是文学流派与思潮的支撑,而流派与思潮又推动创作个性与风格的演变,掌握文学风格、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及其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2、文学风格的要素:作家主体要素和作品客体要素。
3、文学风格的分类
二、文学流派
1、文学流派的形成:相近的题材;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相近的社会身份和社会阶层;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相近的理论主张
2、文学流派对文学发展的意义:文学流派影响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与走势;不同文学流派的相互竞争推动文学的发展
三、文学思潮
1、文学思潮的种类: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2、文学思潮的特点:弥漫性、兼容性
-
第五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把握文学生产、传播、消费之间的关系,掌握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
-
●5.1文学与网络文化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理解传媒环节不仅对文学的传播,乃至对整个文学活动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一、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发展
(一)传播媒介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二)传播媒介的演进与文学发展
(三)电子媒介与当代文学
二、文学与图像文化
(一)当代文化的图像化转向
(二)图像化转向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文学与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
(二)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