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论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8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杭州师范大学
开课教师夏卫东陈兆肆林航徐杨
学科专业历史学历史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各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内涵和特点,在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中,促进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深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社会的关怀意识。课程主题包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举制度和监察制度。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中央官制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分任以事:“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夏卫东
互为制衡: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夏卫东
定旨出命:皇权的强化与中枢特设机构
夏卫东
事决北司:宦官专权与皇权的折冲
夏卫东
仿行宪政:近代化冲击下的中央官制
夏卫东
以党驭政:国民党政府的“五院体制”
夏卫东
地方官制
“公”“私”天下:郡县与封建之争
徐杨
分驭统民:行省制的形成与演变
徐杨
循环往复:地方行政层级的增减
徐杨
体国经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徐杨
怀柔远人: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
徐杨
内外轻重:中西双重话语中的近代省制
徐杨
选举制度
同宗一家:世卿世禄制与宗法社会
林航
察能举贤:察举制与秦汉士风
林航
品评记资: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
林航
怀牒自举:科举制与官员党争
林航
循资考课:官员举荐及迁转方式
林航
考试任用:近代文官选举制的产生
林航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
台谏合一:官员监察制度的流变
陈兆肆
秩卑权重:以小临大的制度运作
陈兆肆
风闻奏事:监察官员的豁免权
陈兆肆
巡使四方:监察官员的行政化
陈兆肆
与古为新:民国时期对传统监察制度的吸纳
陈兆肆
广其耳目:传统监察制度与皇权
陈兆肆
军事制度
兵民合一:国家军队的初步形成
林航
世代从军:世兵制与府兵制
林航
强干弱枝:募兵制与禁军制
林航
拱卫皇权:怯薛制卫所制与东西卫制
林航
融合革新:八旗绿营兵制与湘军淮军
林航
步入近代:北洋军阀与国民政府军
林航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沿革损益:中国古代法律之概观
陈兆肆
政法合一:中国古代的狱讼制度
陈兆肆
重其所重:违法纲常的重罪“十恶”(上)
陈兆肆
轻其所轻:违法纲常的重罪“十恶”(下)
陈兆肆
伦理入法:“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
陈兆肆
重典治理:古代打击拐卖人口的律条
陈兆肆
财政制度
食货惟先:古代中央财政制度
徐杨
奉养天子:中国古代的皇室财政
徐杨
协济於朝:古代地方财政制度
徐杨
税以国用:古代赋税制度沿革
徐杨
财权下移:晚清地方财政扩张
徐杨
国地分野:民国地方财政制度
徐杨
  • 第一章中央官制

    本章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主要中央政治体制概况以及大致的历史变迁。

  • 1.1分任以事:“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夏启继禹之位,标志着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部落联盟制的解体;夏启以“传子制”代替“禅让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1.2互为制衡: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秦汉时期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的框架为主,随着皇权不断扩张,对外朝的相权进行制约,到隋唐时期最终形成“三省六部”制。

  • 1.3定旨出命:皇权的强化与中枢特设机构

    封建社会加强皇权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设立特定的临时机构,其权限不断扩充。汉代的“中朝”、明朝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都是典型代表。

  • 1.4事决北司:宦官专权与皇权的折冲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现象,也是皇权的投影。宦官专权以东汉、唐朝、明朝三个时期为甚,但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表现方式却各不相同。

  • 1.5仿行宪政:近代化冲击下的中央官制

    进入近代之后特别在清末,清政府面临来自内外的统治危机,为此便推行了“新政”,对中国传统的中央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历史形势。

  • 1.6以党驭政:国民党政府的“五院体制”

    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不久,国民党便实行“训政”。根据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建构起来的国民政府“五院制”,在“训政”体制之下,与其初衷相去甚远。

  • 第二章地方官制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时代特色的地方治理体系,成为留给后世的宝贵历史遗产。

  • 2.1“公”“私”天下:郡县与封建之争

    封建制和郡县制都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汉以来,郡县制始终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流,但是在理论层面上,对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帝制时期。

  • 2.2分驭统民:行省制的形成与演变

    从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元代行省制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蒙元帝国留给后世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

  • 2.3循环往复:地方行政层级的增减

    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层级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其目的就是为了在维护中央集权与有效治理地方之间获得一个动态的平衡。

  • 2.4体国经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幅员与边界是政区的两大地理要素。中国现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就是千百年来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的结果。

  • 2.5怀柔远人: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大部分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各个历史时期形成颇具特色的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

  • 2.6内外轻重:中西双重话语中的近代省制

    行省制度自元代创立,明清袭之,至民国已逾七百年。时人对于行省的性质以及省制改革的方向存在着颇多争议。

  • 第三章选举制度

    本章主要梳理我国古代至近代的职官选任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讲授不同时期的正途选人制度,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以及考课及迁转方式和清以后近代文官制度的产生。

  • 3.1同宗一家:世卿世禄制与宗法社会

    春秋之前,任官制主要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即国家主要官员都是世袭贵族,国家以赐给世袭采邑的形式支付其俸禄。世卿世禄制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与依血缘关系确定大宗和小宗的宗法制深度结合,共同构建了宗法社会的政治制度基础。

  • 3.2察能举贤:察举制与秦汉士风

    所谓察举,即考察举荐,由皇帝亲自颁布诏书,指定举荐科目,然后由中央和地方官员按科目规定举荐人才,再经考试程序后充任官职。察举制确定了以贤能取士、用儒学取士的基本方针,适应了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的需要,也推动了两汉重忠孝名节的士风形成。

  • 3.3品评记资: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中正品评人才的家世和才德并推荐至中央,按中正品评的等级安排到各级政府任官。东晋后,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与门阀制度相结合,士族把持政局,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 3.4怀牒自举:科举制与官员党争

    科举制初创于隋代,发展于唐代,成熟于两宋,至明清达到鼎盛,它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国家官职的垄断,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推动了知识阶层的形成,也为党争创造了政治环境。

  • 3.5循资考课:官员举荐及迁转方式

    我国自战国以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考课制度,即定期考核各级官员官员的官箴政绩和功过,评定功劳和能力高低,以求选贤任能,任善罚劣。根据考课的结果,给官员以不同的迁降赏罚。

  • 3.6考试任用:近代文官选举制的产生

    民国时期,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和借鉴前代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推行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选拔和管理制度。该制度以公务员考试制度为核心,辅以甄别、甄用等方式,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了任用程序,构成了以公务员制为代表的近代文官制度。

  • 第四章中国传统监察制度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源远流长,从台谏分立演为合一,监察方式别具特色,以卑临尊,风闻言事,发挥了“耳目之寄”的作用。

  • 4.1台谏合一:官员监察制度的流变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经历“战国、秦汉发轫”“唐、宋、元基本定型”“明、清最后发展”等阶段,台官系统渐次发达,而谏官则反是。

  • 4.2秩卑权重:以小临大的制度运作

    御史作为天子耳目,探查“政事得失和民间疾苦”。历代监察官员职权之行使,对皇权依赖极重,受制亦深。

  • 4.3风闻奏事:监察官员的豁免权

    风闻言事是指中国古代监察官员可据未经证实的传闻,对官员提起弹劾或对时政发表意见,即便所涉为虚,亦不加罪。该制之行,得失兼有。

  • 4.4巡使四方:监察官员的行政化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员多采秩卑、权重、厚赏的政策,以督促、激励其尽职尽守,从而形成了“以卑临尊”的独特监察格局。

  • 4.5与古为新:民国时期对传统监察制度的吸纳

    孙中山在系统考察西制后,主张以中国传统监察制度救西制之弊,尤为推崇传统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但其监察思想亦有其局限。

  • 4.6广其耳目:传统监察制度与皇权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保证官员独立性、选任、监督和弹劾相结合等方面,颇具优长。这些对于今天监察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第五章军事制度

    军事制度

  • 5.1兵民合一:国家军队的初步形成

    兵民合一:国家军队的初步形成

  • 5.2世代从军:世兵制与府兵制

    世代从军:世兵制与府兵制

  • 5.3强干弱枝:募兵制与禁军制

    强干弱枝:募兵制与禁军制

  • 5.4拱卫皇权:怯薛制卫所制与东西卫制

    拱卫皇权:怯薛制卫所制与东西卫制

  • 5.5融合革新:八旗绿营兵制与湘军淮军

    融合革新:八旗绿营兵制与湘军淮军

  • 5.6步入近代:北洋军阀与国民政府军

    步入近代:北洋军阀与国民政府军

  • 第六章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 6.1沿革损益:中国古代法律之概观

    沿革损益:中国古代法律之概观

  • 6.2政法合一:中国古代的狱讼制度

    政法合一:中国古代的狱讼制度

  • 6.3重其所重:违法纲常的重罪“十恶”(上)

    重其所重:违法纲常的重罪“十恶”(上)

  • 6.4轻其所轻:违法纲常的重罪“十恶”(下)

    轻其所轻:违法纲常的重罪“十恶”(下)

  • 6.5伦理入法:“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

    伦理入法:“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

  • 6.6重典治理:古代打击拐卖人口的律条

    重典治理:古代打击拐卖人口的律条

  • 第七章财政制度

    财政制度

  • 7.1食货惟先:古代中央财政制度

    食货惟先:古代中央财政制度

  • 7.2奉养天子:中国古代的皇室财政

    奉养天子:中国古代的皇室财政

  • 7.3协济於朝:古代地方财政制度

    协济於朝:古代地方财政制度

  • 7.4税以国用:古代赋税制度沿革

    税以国用:古代赋税制度沿革

  • 7.5财权下移:晚清地方财政扩张

    财权下移:晚清地方财政扩张

  • 7.6国地分野:民国地方财政制度

    国地分野:民国地方财政制度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中央官制

    1.1 分任以事:“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1.2 互为制衡: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1.3 定旨出命:皇权的强化与中枢特设机构

    1.4 事决北司:宦官专权与皇权的折冲

    1.5 仿行宪政:近代化冲击下的中央官制

    1.6 以党驭政:国民党政府的“五院体制”

    视频数6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地方官制

    2.1 “公”“私”天下:郡县与封建之争

    2.2 分驭统民:行省制的形成与演变

    2.3 循环往复:地方行政层级的增减

    2.4 体国经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2.5 怀柔远人: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

    2.6 内外轻重:中西双重话语中的近代省制

    视频数6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选举制度

    3.1 同宗一家:世卿世禄制与宗法社会

    3.2 察能举贤:察举制与秦汉士风

    3.3 品评记资: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

    3.4 怀牒自举:科举制与官员党争

    3.5 循资考课:官员举荐及迁转方式

    3.6 考试任用:近代文官选举制的产生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

    4.1 台谏合一:官员监察制度的流变

    4.2 秩卑权重:以小临大的制度运作

    4.3 风闻奏事:监察官员的豁免权

    4.4 巡使四方:监察官员的行政化

    4.5 与古为新:民国时期对传统监察制度的吸纳

    4.6 广其耳目:传统监察制度与皇权

    视频数6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军事制度

    5.1 兵民合一:国家军队的初步形成

    5.2 世代从军:世兵制与府兵制

    5.3 强干弱枝:募兵制与禁军制

    5.4 拱卫皇权:怯薛制卫所制与东西卫制

    5.5 融合革新:八旗绿营兵制与湘军淮军

    5.6 步入近代:北洋军阀与国民政府军

    视频数6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6.1 沿革损益:中国古代法律之概观

    6.2 政法合一:中国古代的狱讼制度

    6.3 重其所重:违法纲常的重罪“十恶”(上)

    6.4 轻其所轻:违法纲常的重罪“十恶”(下)

    6.5 伦理入法:“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

    6.6 重典治理:古代打击拐卖人口的律条

    视频数6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财政制度

    7.1 食货惟先:古代中央财政制度

    7.2 奉养天子:中国古代的皇室财政

    7.3 协济於朝:古代地方财政制度

    7.4 税以国用:古代赋税制度沿革

    7.5 财权下移:晚清地方财政扩张

    7.6 国地分野:民国地方财政制度

    视频数6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