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4/07/26
开课平台学银在线
开课高校华侨大学
开课教师尚会鹏游国龙王冠玺蔡晶陈睿腾李太龙
学科专业理学心理学类
开课时间2024/09/02 - 2025/01/01
课程周期18 周
开课状态未开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尚会鹏著《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的比较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目录

序言:二十二年的“要义”

第一章 心理文化学:源流、视角与方法

第二章 人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

第三章  “心理社会均衡”原理与基本人际状态

第四章 集团维度(1):亲属集团

第五章 集团维度(2):主要次级集团

第六章  交换维度:人与人关系模式

第七章  情感维度: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

第八章  自我认知维度:基本人际状态的内形象

第九章  心理文化取向:心理社会均衡的引导力


 

课程大纲

第一讲 心理文化学:源流、方法与核心概念

  • 1.1 绪论(一)
  • 1.2 绪论(二)
  • 1.3 什么是文化、文明
  • 1.4 什么是文化相对性原则
  • 1.5 什么是心理文化学
  • 1.6 心理社会均衡体
  • 1.7 基本人际状态与PSH原理
  • 1.8 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 1.9 基本人际状态有生物基础吗
  • 1.10 章节测试

第二讲 华人的集团模式

  • 2.1 华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伦人
  • 2.2 华人的家庭:大禹与诺亚
  • 2.3 孝亲意识
  • 2.4 大家庭受推崇
  • 2.5 拟亲属化倾向
  • 2.6 零距离化倾向
  • 2.7 海外华人的喧哗问题
  • 2.8 “关系社会”
  • 2.9 中国人家庭与留守儿童问题
  • 2.10 华人的三个圈子
  • 2.11 中国的家族企业
  • 2.12 章节测试

第三讲 华人的交换模式

  • 3.1 什么是交换
  • 3.2 信用借贷型交换
  • 3.3 随礼的原理
  • 3.4 乡村社会的商品交易方式
  • 3.5 ”秋菊打官司“:契约关系的困境
  • 3.6 许愿与还愿:人神关系
  • 3.7 与印度人交往的故事
  • 3.8 两封矿工遗书
  • 3.9 吴起带兵与才女报恩的故事
  • 3.10 怎样看待现代社会的信用借贷型关系
  • 3.11 工作与事业中的交换
  • 3.12 章节测试

第四讲 华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 4.1 什么是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
  • 4.2 中国人“哭”
  • 4.3 中华第一哭:孟姜女哭长城
  • 4.4 “面子”
  • 4.5 耻辱感与“大世”
  • 4.6 乡村社会的代际关系与情感表达
  • 4.7 “三八二十三”的故事
  • 4.8 孔融让梨的原理
  • 4.9 “让”与“争”
  • 4.10 性与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
  • 4.11 情感特化的利与弊
  • 4.12 夫妻沟通,从说感谢开始
  • 4.13 夫妻沟通:言之所欲言
  • 4.14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4.15 章节测试

第五讲 华人的自我认知

  • 5.1 中国人没有“自我”吗
  • 5.2 互依型自我的特点
  • 5.3 亲子一体化:儿子20年不回家过年
  • 5.4 独立型自我:美国例子
  • 5.5 互依型自我的优点
  • 5.6 界限不清,相互干涉婚姻
  • 5.7 对隐私不敏感
  • 5.8 个人化与互依型自我
  • 5.9 美国养老事例:互依型自我
  • 5.10 对谈:“过保护”与“体罚”:“亲子一体化”的两面。
  • 5.11 章节测试

第六讲 健康生命包

  • 6.1 基本人际状态的变化与文化的进化
  • 6.2 个人主义心理学的缺陷
  • 6.3 不是多动症,是异性爱的萌芽
  • 6.4 健康生命包的原理
  • 6.5 构筑健康生命包
  • 6.6 女博士为什么想不通
  • 6.7 过度完美的人为什么容易抑郁
  • 6.8 课程总结
  • 6.9 章节测试
  • 6.10 期末测试

历届学生收获

  • 7.1 学生评价
  • 7.2 辅导教师心得
  • 7.3 期末作业
  • 7.4 硕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