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10/15
开课平台学银在线
开课高校华侨大学
开课教师尚会鹏游国龙王冠玺蔡晶陈睿腾李太龙
学科专业理学心理学类
开课时间2025/09/08 - 2026/01/01
课程周期1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这门课会讲什么?

尚会鹏著《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的比较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目录

序言:二十二年的“要义”

第一章 心理文化学:源流、视角与方法

第二章 人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

第三章  “心理社会均衡”原理与基本人际状态

第四章 集团维度(1):亲属集团

第五章 集团维度(2):主要次级集团

第六章  交换维度:人与人关系模式

第七章  情感维度: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

第八章  自我认知维度:基本人际状态的内形象

第九章  心理文化取向:心理社会均衡的引导力


 

你将收获什么?

       课程精彩语录选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个种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没有哪一个种族群体与猿猴更接近,也没有哪一个种族群体出比其他群体进化程度更高。(第一讲)

      航天飞机比牛车先进,但你不能说喝咖啡比喝茶先进。前者是技术,后者是文化。

   裹脚与丰胸,没有本质不同:为了美,人类会残害自己的身体。

假如有外星人来访地球,对着一位裹脚的老太太和一个穿高跟鞋的女士,可能会这样描述:“这个星球上有一中动物,他们的雌性喜欢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把自己的下肢末端弄成非常古怪的样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这种怀疑是对玩世不恭和冷嘲热讽的矫正。在培养自己怀疑精神的同时,培养探索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复杂性和神奇性的兴趣。将我们熟视无睹的事情“陌生化”。(第一讲)

人的存在,就是个体人+“生命包”。你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生命包”上找到原因。

人是一个“心物交互多维动态平衡体”。

过去中国人养狗养猫,是工具(狗用来看家护院,猫用来捉老鼠),不是“生命包”的成员。现在大都市养的狗猫,是“宠物”,人投注了情感,进入了人的“生命包”。

大禹爷爷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为某种更崇高目标而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者。

强调“爱情”的婚姻是不稳定的。因为“爱情”基于两性身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具有难以解释和捉摸不定,很不稳定的性质,不仅可能会因为结婚而消失,而且还会因当事人的每个具体的行动而发生变化。因此越是强调爱情,离婚率越高。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句话只有在个体本位前提下在正确。那些虽然没有了爱情,为了孩子、家族而仍维持的婚姻,怎么说是不道德呢。

“孔融让梨”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物质利益分配方式

“伦人社会”(中国)的交换模式是“信用借贷型”:你付出的每一笔好意都会得到偿还,而且还有利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阶序人社会”(印度)的交换模式是“单惠型”,付出与回报的平衡是由一个超自然的“法”决定的。

当你抱怨印度乞丐多的时候,可否想过,印度的施舍者也多,因为理论上有多少乞讨行为,就有同样多的施舍。  从大禹爷爷的时候,我们的家庭就是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夫妻关系服从父子关系:大禹爷爷继承父亲意志治水,三次路过家门,也去回家看看妻子。西方在诺亚方舟时代,家庭就是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诺亚把妻子和未婚孩子带到船上,而没有带他的父母。

美国人越是强调独立,就越是重视个人隐私,而越是重视隐私,亲密的人际关系就越难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必须以打破彼此的隐私为前提。

美国人结婚后,要不停地说“我爱你”,不停地接吻,拥抱,不停地赞美对方“你真性感“。——这是因为,婚姻一旦少了这些,就难以维持。

“个人社会”(美国)的最大特点是,每个人都有一个高度不稳定的“生命包”,必须采用动态、多样的手段才能达到心理社会均衡。

适合什么人学习?

课程大纲

课程章节

  • 第一讲 心理文化学:源流、方法与核心概念
  • 第二讲 华人的集团模式
  • 第三讲 华人的交换模式
  • 第四讲 华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 第五讲 华人的自我认知
  • 第六讲 健康生命包
  • 历届学生收获

第一讲 心理文化学:源流、方法与核心概念

1.1 绪论(一)

1.2 绪论(二)

1.3 什么是文化、文明

1.4 什么是文化相对性原则

1.5 什么是心理文化学

1.6 心理社会均衡体

1.7 基本人际状态与PSH原理

1.8 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1.9 基本人际状态有生物基础吗

1.10 章节测试

第二讲 华人的集团模式

2.1 华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伦人

2.2 华人的家庭:大禹与诺亚

2.3 孝亲意识

2.4 大家庭受推崇

2.5 拟亲属化倾向

2.6 零距离化倾向

2.7 海外华人的喧哗问题

2.8 “关系社会”

2.9 中国人家庭与留守儿童问题

2.10 华人的三个圈子

2.11 中国的家族企业

2.12 章节测试

第三讲 华人的交换模式

3.1 什么是交换

3.2 信用借贷型交换

3.3 随礼的原理

3.4 乡村社会的商品交易方式

3.5 ”秋菊打官司“:契约关系的困境

3.6 许愿与还愿:人神关系

3.7 与印度人交往的故事

3.8 两封矿工遗书

3.9 吴起带兵与才女报恩的故事

3.10 怎样看待现代社会的信用借贷型关系

3.11 工作与事业中的交换

3.12 章节测试

第四讲 华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4.1 什么是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

4.2 中国人“哭”

4.3 中华第一哭:孟姜女哭长城

4.4 “面子”

4.5 耻辱感与“大世”

4.6 乡村社会的代际关系与情感表达

4.7 “三八二十三”的故事

4.8 孔融让梨的原理

4.9 “让”与“争”

4.10 性与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

4.11 情感特化的利与弊

4.12 夫妻沟通,从说感谢开始

4.13 夫妻沟通:言之所欲言

4.14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15 章节测试

第五讲 华人的自我认知

5.1 中国人没有“自我”吗

5.2 互依型自我的特点

5.3 亲子一体化:儿子20年不回家过年

5.4 独立型自我:美国例子

5.5 互依型自我的优点

5.6 界限不清,相互干涉婚姻

5.7 对隐私不敏感

5.8 个人化与互依型自我

5.9 美国养老事例:互依型自我

5.10 对谈:“过保护”与“体罚”:“亲子一体化”的两面。

5.11 章节测试

第六讲 健康生命包

6.1 基本人际状态的变化与文化的进化

6.2 个人主义心理学的缺陷

6.3 不是多动症,是异性爱的萌芽

6.4 健康生命包的原理

6.5 构筑健康生命包

6.6 女博士为什么想不通

6.7 过度完美的人为什么容易抑郁

6.8 课程总结

6.9 章节测试

6.10 期末测试

历届学生收获

7.1 学生评价

7.2 辅导教师心得

7.3 期末作业

7.4 硕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