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原理与构造
汽车原理与构造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7/25
开课时间2025/08/08 - 2025/12/31
课程周期21 周
开课状态未开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精品线上线下课程

 教育部农业工程教指委首批专业核心在线开放课程         

    本课程以汽车与拖拉机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为主要内容,采用模块化章节设计与内容编排,兼顾普及性与专业性,全面适应并满足不同目的、不同学历基础的人群学习需求。下可适用于科普性质的汽车知识传播,使学习者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与工作过程,掌握基础的使用与维护方法,具备初级的鉴赏与评估能力;上可定位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习或从事汽车与拖拉机及相关装备的研发、制造、运用、管理的学生,以及行业技术人员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课程注重全面性、时效性和普遍性,设置有综述、发动机、底盘、电器、扩展等5篇共22个技术章节,在系统讲述汽车与拖拉机组成构造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扩展”篇附加介绍工程机械以及最新的电动汽车技术,拓展知识、提高适应能力,打造民用车辆工程领域有关基础结构与原理方面最完整的在线课程。

      在线资源可适用于“汽车拖拉机学”“汽车原理”“车辆构造”“汽车原理与构造”等不同名称的专业课程。同时,针对学习对象及其专业背景的不同,课程提供多种学时的模块组合,各学校可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选择对应教学大纲及知识点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  

    课程除用于高等学校专业教学与综合素质选修外,也可为车辆设计与制造、运用及修理、营销或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及具有中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技师及驾驶员提供知识更新与能力进阶的学习帮助。


建设理念:



在线资源:


思维导图:




学习人群:



 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

 ◆ 有意愿了解车辆工程技术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高校其他类专业学生;

 ◆ 车辆工程领域具有知识更新、技能辅助,以及岗前培训需求的行业工程师。


课程大纲
汽车基本知识(综述篇之一)
1.1定义与分类
1.2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1.3发展历史
1.4型号编制规则
1.5车辆识别代码
拖拉机基本知识(综述篇之二)
2.1定义与分类
2.2总体构造
2.3发展历史
2.4型号编制规则
发动机基本知识(发动机篇之一)
3.1概述
3.1.1定义与分类
3.1.2总体构造
3.2基本工作原理
3.2.1基本术语
3.2.2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
3.2.3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
3.2.4多缸发动机
3.3主要性能指标
3.3.1指示性能指标
3.3.2有效性能指标
3.3.3强化性能指标
3.3.4环境性能指标
3.3.5耐久性能指标
3.4型号编制规则
机体零件与曲柄连杆机构(发动机篇之二)
4.1机体零件
4.1.1机体与下曲轴箱
4.1.2气缸与气缸套
4.1.3气缸盖与气缸垫
4.2曲柄连杆机构
4.2.1活塞连杆组
4.2.2曲轴飞轮组
换气系统(发动机篇之三)
5.1概述
5.1.1功用与组成
5.1.2充量系数
5.2配气机构
5.2.1机构类型
5.2.2机构组成
5.2.3气门间隙与配气相位
5.3进气系统
5.3.1空气滤清器
5.3.2进气歧管
5.4排气系统
5.4.1排气歧管与消声器
5.4.2废气净化装置
5.5发动机增压技术
5.5.1增压目的与原理
5.5.2增压方式
5.5.3废气涡轮增压技术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发动机篇之四)
6.1概述
6.1.1供油系统指标
6.1.2可燃混合气形成
6.1.3燃烧室
6.2传统燃油供给系统
6.2.1喷油器
6.2.2喷油泵
6.2.3调速器
6.3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6.3.1分类与组成
6.3.2喷油量控制原理
6.3.3高压共轨技术
6.4辅助装置
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发动机篇之五)
7.1概述
7.2燃油喷射系统
7.2.1电磁式喷油器
7.2.2冷起动喷嘴与热时间开关
7.2.3压力调节器
7.2.4油箱与滤清器
7.2.5输油泵
7.3进气传感与调节
7.3.1空气流量传感器
7.3.2快怠速阀
7.4喷射控制系统
7.4.1喷油正时与喷油量控制
7.4.2传感器
7.4.3故障诊断与保险
汽油机点火系统(发动机篇之六)
8.1概述
8.1.1原理与功用
8.1.2分类
8.2传统点火系统
8.2.1工作原理
8.2.2主要部件
8.3电子点火系统
8.3.1组成与工作原理
8.3.2点火信号发生器
8.3.3电子点火器
8.3.4电容蓄能式电子点火系统
8.4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8.4.1有分电器式
8.4.2无分电器式
润滑系统(发动机篇之七)
9.1概述
9.1.1润滑方式
9.1.2润滑剂种类与选用
9.2系统组成与油路
9.2.1系统组成
9.2.2机油路
9.3主要零部件
9.3.1机油泵
9.3.2机油滤清器
9.3.3机油冷却器
冷却系统(发动机篇之八)
10.1概述
10.1.1功用与分类
10.1.2冷却液
10.2系统基本组成
10.2.1液体冷却系统
10.2.2风冷却系统
10.3液体冷却系统主要部件
10.3.1水泵
10.3.2散热器
10.3.3冷却调节装置
起动系统(发动机篇之九)
11.1概述
11.1.1起动方式
11.1.2工作原理
11.2电起动系统
11.2.1电动机
11.2.2传动机构
11.2.3控制装置
11.2.4控制电路
11.2.5电压转换开关
11.3起动辅助装置
11.3.1作用与类型
11.3.2主要部件
传动系统(底盘篇之一)
12.1概述
12.1.1功用
12.1.2型式与布置方案
12.2离合器
12.2.1功用与类型
12.2.2组成与工作原理
12.2.3基本构件
12.2.4操纵机构
12.3手动变速器
12.3.1齿轮箱
12.3.2同步器
12.3.3分动器
12.3.4操纵机构
12.4自动变速器
12.4.1液力机械变速器
12.4.2动力换档齿轮箱
12.4.3液力耦合器
12.4.4液力变矩器
12.5无级变速与双离合变速器
12.5.1无级变速器
12.5.2双离合变速器
12.6万向传动装置
12.6.1功用与应用
12.6.2万向节
12.6.3传动轴
12.7驱动桥
12.7.1功用与类型
12.7.2主减速器
12.7.3驱动轮轴与半轴
12.7.4桥壳
车身与车架(底盘篇之二)
13.1车身
13.1.1功用与类型
13.1.2壳体结构
13.2车架
13.2.1边梁式车架
13.2.2中梁式车架
13.2.3综合式车架
13.2.4其他类型车架
行驶系统(底盘篇之三)
14.1概述
14.1.1功用与分类
14.1.2行驶原理
14.2车桥
14.2.1转向桥
14.2.2转向驱动桥
14.2.3前轮定位
14.3车轮
14.3.1轮辋
14.3.2轮胎
14.4悬架
14.4.1作用与分类
14.4.2非独立悬架
14.4.3独立悬架
14.4.4主要元件
转向系统(底盘篇之四)
15.1转向方式与条件
15.2偏转车轮转向系统
15.3动力与助力操纵系统
15.4履带车辆转向机构
15.5其它类型转向机构
制动系统(底盘篇之五)
16.1概述
16.2制动器
16.3操纵机构
16.3.1液力制动操纵机构
16.3.2气压制动操纵机构
16.4防抱死制动控制
工作装置(底盘篇之六)
17.1牵引装置
17.2动力输出装置
17.3液压悬挂系统
17.3.1功用与组成
17.3.2悬挂机构
17.3.3液压与控制
车载电源(电气篇之一)
18.1概述
18.2蓄电池
18.2.1作用与分类
18.2.2构造与型号
18.2.3工作原理
18.2.4容量与影响因素
18.3交流发电机
18.3.1构造与原理
18.3.2工作特性与型号
18.4电压调节器
18.4.1作用与原理
18.4.2型号与分类
照明与信号系统(电气篇之二)
19.1概述
19.2灯具
19.2.1种类与用途
19.2.2规范与要求
19.3前照灯
19.4信号系统
仪表与信息系统(电气篇之三)
20.1概述
20.2仪表
20.3信息系统
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扩展篇之一)
21.1概述
21.2混合动力汽车
21.3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
21.4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工程车辆(扩展篇之二)
22.1概述
22.2装载与挖掘
22.3运载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