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慕课课程教学团队紧跟学科知识的进展、兼顾后续各医学课程的衔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基础知识,启迪临床应用,拓展创新思维。重点讲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方法。这些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有关,所致疾病多为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本慕课教学大纲 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补充,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高度的精炼化,结合病例教学法、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等, 有利于学习、理解并加深记忆。 学习中,首先应熟悉本慕课课程所要求掌握 的精炼化知识点;然后,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和PPT,可形成知识体系的完整脉络;最后,完成单元测试题和作业,以巩固和强化知识点。
完成本慕课的学习,可达到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所要求的内容,并牢固树立“环境有菌”、“无菌操作”和“生物安全”的意识和理念,为后续的医学课程学习和医学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学习中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欢迎提问、交流或讨论。本课程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乐意为每位同学答疑并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本课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供了更充分的课外学习资源。
本课程是所有正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同学有力的辅助学习平台,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快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精要知识的重要平台,是辅助考研和执业医师考试复习的理想工具,也适合所有对疾病的病原学感兴趣的工作人员和社会人士学习参考。
欢迎同学们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祝各位同学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1 绪论
1.1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1.2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
绪论
2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1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2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1)
2.3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2)
2.4 细菌的其它结构
2.5 细菌的特殊结构
2.6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 细菌的生理学
3.1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3.2 细菌的分离培养
3.3 细菌的新陈代谢
3.4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细菌的生理学
4 消毒与灭菌
4.1 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4.2 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应用
4.3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4.4 生物安全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5 细菌的遗传变异
5.1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和类型
5.2 细菌的遗传物质
5.3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5.4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细菌的遗传变异
6 细菌的耐药性
6.1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6.2细菌的耐药机制
6.3 抗菌活性的检查方法
6.4细菌耐药性的防控策略
细菌的耐药性
7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7.1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7.2细菌的致病性(1)
7.3 细菌的致病性(2)
7.4宿主的抗菌感染免疫
7.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7.6医院感染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8 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原则
8.1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8.2 细菌性感染的预防原则
8.3 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原则
第8章 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原则
9 病原性球菌
9.1 葡萄球菌属
9.2 链球菌属
9.3 肺炎链球菌和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
9.4 奈瑟菌属
9 病原性球菌-课件
病原性球菌测试
10 肠道杆菌
10.1 肠道杆菌共同特点
10.2 埃希菌属
10.3 志贺菌属
10.4 沙门菌属
10 肠道杆菌-课件
肠道杆菌测试
11 弧菌属
11.1 霍乱弧菌
11.2 副溶血性弧菌
11 弧菌属-课件
弧菌属测试
12 厌氧性细菌
12.1 破伤风梭菌
12.2 产气荚膜梭菌
12.3 肉毒梭菌
12.4 无芽胞厌氧菌
12 厌氧性细菌-课件
厌氧性细菌
13 分枝杆菌属
13.0 分枝杆菌属简介和其他分枝杆菌
13.1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13.2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13.3 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分支杆菌属小测验
14 棒状杆菌属
14.1 棒状杆菌
棒状杆菌属章节测试
15 动物源性细菌
15.1 动物源性细菌
15.2 鼠疫耶氏菌
15.3 炭疽芽胞杆菌
15.4 动物源性细菌课件
动物源性细菌章节测试
16. 其他细菌
16.2 弯曲菌属
16.3 不动杆菌属
16.4 假单胞菌属
16.5 肠球菌属
16.6 嗜血杆菌属
16.7鲍特菌属
16.8 军团菌属
16. 其他细菌测验
17 放线菌
17.1 放线菌
17.2 放线菌课件
17. 放线菌和诺卡菌测验
18 支原体
18.1 支原体概述
18.2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8.3支原体课件
18. 支原体测验
19 立克次体
19.1 立克次体概述
19.2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19.3 立克次体课件
19. 立克次体测验
20 衣原体
20.1 衣原体概述
20.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20.3 衣原体课件
20 衣原体
21 螺旋体
21.2 密螺旋体
21.3 钩端螺旋体
21.4 螺旋体课件
21 螺旋体测验
35 真菌学总论
35.1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5.2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5.3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35.4 真菌学总论课件
35 真菌学总论
36 主要病原性真菌
36.1 浅部感染真菌
36.3 机会致病性真菌
36.4 主要病原性真菌课件
36 主要病原性真菌
22 病毒的基本特性
22.1 病毒的基本特性
22.2 病毒的增殖
22.3 病毒的变异
22.4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2.5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病毒的基本特性
23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3.1 病毒的致病性
23.2 宿主的抗病毒感染免疫
23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4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24.1 病毒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PPT)
24.2 病毒性感染的特异性预防(PPT)
24.3 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和作用机制
24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25 呼吸道病毒
25.1 流感病毒
25.2 麻疹病毒
25.4 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其他病毒
25.6 风疹病毒
25.7 腺病毒
25.8 呼吸道病毒课件-PPT
呼吸道病毒测试
26 肠道病毒
26.1 肠道病毒共同特点
26.2 脊髓灰质炎病毒
26.3 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26.4 肠道病毒课件-PPT
肠道病毒单元测试
27 急性胃肠炎病毒
27 急性胃肠炎病毒
27 急性胃肠炎病毒课件-PPT
急性胃肠炎病毒
28 肝炎病毒
28.1 肝炎病毒概述(PPT)
28.2 甲型肝炎病毒(PPT)
28.3 乙型肝炎病毒(PPT)
28.4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8.5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28.6 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与治疗
28.7 丙型肝炎病毒(PPT)
28.8 丁型肝炎病毒(PPT)
28.9 戊型肝炎病毒(PPT)
28 肝炎病毒
29 虫媒病毒
29.1 虫媒病毒
29.2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9.3 登革病毒
29.5 虫媒病毒课件
29 虫媒病毒
30 出血热病毒
30.1 出血热病毒简介及汉坦病毒
30.2 新疆出血热病毒
30.3 埃博拉病毒
30.4 出血热病毒课件
30 出血热病毒
31 疱疹病毒
31.1 疱疹病毒简介
31.2 单纯疱疹病毒
31.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1.4 巨细胞病毒
31.5 EB病毒
31.6 疱疹病毒课件
31 疱疹病毒
32 逆转录病毒
32.1 逆转录病毒(PPT)
32.2 HIV的生物学特性
32.3 HIV的致病性与诊疗原则
32 逆转录病毒
33 其他重要病毒
33.1 狂犬病病毒
33.2 人乳头瘤病毒
33.3 细小病毒
33.4 其它重要病毒课件
33 其它重要病毒
34 朊粒
34 .1 朊粒
34.2 朊粒课件
34 朊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