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的综合性技术,是利用搭载在车、船、塔、无人机、飞机、人造地球卫星等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探测地球表面物质的电磁波特性,以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是以不同高度、多角度、多波段、多视场、多时相、多极化等方式获取地球表面,包括陆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特征的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的数据,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个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于推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的改善和国防建设起到重大作用。在外层空间探测方面,从轨道卫星和宇宙飞船的传感器上所能获取的信息是地面观测所不能取得的;空间遥感对地观测是全球变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与方法。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渔业、海上交通、海洋生态、灾害监测、工程建设、矿产、土地、森林草场、野生动物、水资源的调查和农作物的估产都缺少不了遥感手段的应用。因此,目前我国已有140余所高校开设了遥感课程,遥感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系列模式。
《遥感原理与应用》是一门介绍遥感理论与技术的课程,是地学、资源与环境、测绘等学科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遥感的概念与技术系统、遥感的物理学基础、遥感影像获取原理,掌握常用遥感数据的特征与处理方法、信息提取的方法,了解遥感信息的应用领域与方法,为从事地学等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持。深化和更新学生对传统地理学的认知,强化地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提升学生对地学的学习、研究兴趣和能力,增强人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遥感原理与应用》慕课课程依托陕西省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和陕西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由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4位优秀的教授、副教授精心制作完成,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图文和动画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主讲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遥感导论》和科学出版社的《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参考教材为科学出版社的《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计划学时54、学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