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
2025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9
开课时间2025/02/17 - 2025/04/30
课程周期11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重点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郑州大学的医学免疫学课程开设在五年制医学本科各专业第四学期或者四年制专业的第三学期。这时,学生们已经完成了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以及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同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对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细胞与分子、代谢与疾病的基本认识,在知识结构上具备对免疫学学习和理解的能力。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免疫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为根本,引申出其在科学发展中的前沿性和支柱性。教学目标是通过全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学习,使学生建立系统的免疫学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免疫学思维方式,分析疾病的现象,剖析疾病的本质,客观评价当今的诊疗方案,引导学生建立深度分析、大胆质疑、用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最新版、最权威的教材,加以适当的知识拓展。重点学习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功能、免疫应答发生和调控;免疫异常所致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疾病诊断、预防、治疗中的应用。内容涵盖免疫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同时包括免疫学新理论、新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了解免疫学进展,点燃探究科学真理的火花。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集中授课、分组讨论、疑难问题辩论赛相结合。

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入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并且组织教师参加思政培训,提高教师的认识。

课程大纲

医学免疫学概论

  • 1.1 医学免疫学概论
  • 1.2 免疫的内涵
  • 1.3 免疫系统的组成
  • 1.4 免疫系统的功能
  • 1.5 免疫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 1.6 免疫学发展简史、现状与未来
  • 1.7 章节测试
  • 1.8 延伸阅读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 2.1 组织屏障
  • 2.2 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 2.3 固有免疫分子
  • 2.4 章节测试
  • 2.5 延伸阅读

固有免疫应答

  • 3.1 固有免疫细胞识别相关受体及其配体
  • 3.2 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及其生物学功能
  • 3.3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 3.4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 3.5 章节测试
  • 3.6 延伸阅读

抗原

  • 4.1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 4.2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 4.3 抗原的种类
  • 4.4 抗原在疾病诊断和疫苗研发中的价值
  • 4.5 章节测试
  • 4.6 延伸阅读

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 5.1 抗原提呈细胞
  • 5.2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5.3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机制
  • 5.4 章节测试
  • 5.5 延伸阅读

T淋巴细胞

  • 6.1 T细胞的发育分化
  • 6.2 T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及其作用
  • 6.3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 6.4 章节测试
  • 6.5 延伸阅读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7.1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 7.2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 7.3 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
  • 7.4 章节测试
  • 7.5 延伸阅读

B淋巴细胞

  • 8.1 B细胞的功能分子
  • 8.2 B细胞的发育分化
  • 8.3 B细胞分类和功能
  • 8.4 章节测试
  • 8.5 延伸阅读

B淋巴细胞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9.1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 9.2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 9.3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 9.4 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 9.5 章节测试
  • 9.6 延伸阅读

免疫耐受

  • 10.1 免疫耐受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
  • 10.2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 10.3 免疫耐受的人工干预
  • 10.4 章节测试
  • 10.5 延伸阅读

黏膜免疫

  • 11.1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 11.2 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 11.3 黏膜免疫耐受及稳态的形成
  • 11.4 章节测试
  • 11.5 延伸阅读

感染免疫

  • 12.1 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
  • 12.2 抗胞外病原体免疫
  • 12.3 抗胞内病原体免疫
  • 12.4 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 12.5 章节测试
  • 12.6 延申阅读

超敏反应

  • 13.1 I型超敏反应
  • 13.2 II型超敏反应
  • 13.3 III型超敏反应
  • 13.4 IV型超敏反应
  • 13.5 章节测验
  • 13.6 延伸阅读

自身免疫病

  • 14.1 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
  • 14.2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 14.3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分类和基本特征
  • 14.4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 14.5 延申阅读

肿瘤免疫

  • 15.1 肿瘤的免疫原性
  • 15.2 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 15.3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 15.4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
  • 15.5 章节测试
  • 15.6 延伸阅读

移植免疫

  • 16.1 移植免疫

免疫缺陷病

  • 17.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17.2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 17.3 免疫缺陷病诊断和治疗

免疫学检测与诊断技术

  • 18.1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 18.2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 18.3 免疫功能评价方法
  • 18.4 免疫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18.5 延伸阅读

疫苗与免疫预防

  • 19.1 疫苗
  • 19.2 免疫预防

免疫治疗

  • 20.1 分子免疫治疗
  • 20.2 细胞免疫治疗
  • 20.3 免疫调节剂治疗
  • 20.4 中医药免疫治疗
  • 20.5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