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工程、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的面向医学影像设备原理的专业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常规X线、CT、DSA、EM、MR、ECT(PET、PET/CT)、US、PACS、CR、DR等设备及其配套设施的原理以及工作过程。
本课既强调基础理论,介绍当代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发展状况,也有侧重的介绍维修维护的基本技能,充分体现科学性、启发性、实用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医学诊疗设备的工程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适应工作范围,掌握常见故障的分析方法和排除手段,同时了解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医学设备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
线上在线课程与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线下理论教学与设备现场实训的充分融合,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原理及故障判断方法;掌握运用“新工科”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解决当前因医学影像设备昂贵、体积较大,而导致的课堂形式单调,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思维不够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有医学影像设备相关的设计、开发、操作、维修的基本能力,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工科、新医科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

胡俊峰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徐州市师德“先进个人”;徐州医科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首届“振兴计划”培养人才、科技工作党员示范岗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医学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江苏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
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6项,学校科研教学课题7项;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二等奖1项、省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4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淮海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医学图像处理与医疗设备仿真教学有深入研究,其中仿真医疗设备的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先后研制成功仿真CT、MRI、ECT,钴60实验教学装置、X线摆位技术训练系统等,申报专利97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指导青年教师获得专利11项,指导学生获得专利8项;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奖1项。近年来发表教学科研论文66篇。

时梅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学士、医学博士,具有医工交叉学历学术背景,从事医疗器械领域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24年;从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3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8年,2021年起担任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202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访问学者一年。作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分会青委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教育与科普专委会及医工转化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积极参与本科教学相关的评估及认证工作,着力推进医疗器械领域的校企合作,医工交叉及产教融合。
2023年获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1、2024年先后获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2022年获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2023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24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2019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21年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2019年获批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1部,2022年副主编教指委规划教材1部(体外诊断仪器原理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年作为编委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部(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核心成员完成了学校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以及假肢矫形工程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教育部新医科引导性新专业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的申报及内涵建设等工作。
致力于分子影像与纳米诊疗、医学影像工程、超声调控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博士后基金、徐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7项,承接并完成企业委托研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SCI收录18篇,获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2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参与《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校准规范》、《动脉硬化检测仪校准规范》等江苏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的审核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红光治疗仪校准规范》、《低温冲击镇痛仪校准规范》等江苏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项目。

郭子威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影像科 副主任、副主任技师
中华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C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对比剂增强检查技术学组秘书
江苏省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 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DR学组 委员
淮海经济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协作联盟常务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吴笑松
高级工程师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影像工程学教研室教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各类X线影像设备的安装、保养、维修和教学工作,以及RIS/PACS的软硬件安装、维护工作,具有丰富的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经验。

张 辉
主任技师,工学学士,医学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特聘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医院影像教研室教学秘书,历任科秘书、教学秘书、技师长、支部委员等职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八届委员会 MR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九届委员会 医学工程学组 委员
淮海经济区影像技术专业协作联盟 常务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青年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徐州市医师协会医学工程分会 副主任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临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特别对腹部糖脂代谢异常、腕关节TFCC损伤、肩袖运动损伤损伤、膝关节退行病变、全身大范围肿瘤筛查(MR“类PET”成像)等疾病的影像检查技术掌握熟练、经验丰富。发表含北大中文核心、SCI等论文10余篇;多次受邀参加国家及省市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并获奖;参与市级科研课题1项,发明专利申报中1项。
承担《医学影像设备学》中磁共振成像设备部分教学内容。

徐亚平
副主任技师,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就职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近年来参与市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长期从事PET-CT 图像后处理及PET-CT的保养、维修和教学工作。

王权
工学硕士,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副主任技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参与完成徐州市科技项目1项。2021年获江苏省煤炭厅新技术引进奖三等奖1项,2016年获徐州矿物集团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2015年获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

周明月
中共党员,主管技师,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5年8月入职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在科室担任技师及磁共振工程师工作,熟练掌握各个厂家的X线、CT以及磁共振的日常操作,尤其擅长磁共振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作。

于孟
主管技师,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共党员,就职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熟练掌握各厂家X线、CT以及MRI的技术操作、长期从事X线、CT影像设备的安装、保养、维修和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经验。

谢曼曼
讲师,主要承担医学影像设备的实践教学,年平均教学课时60学时;致力于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及其在分子影像和肿瘤诊疗等方面的研究,并在纳米材料制备、改性、磁共振成像(MRI)和纳米载体药物递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noscal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等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论文9篇,申请专利9项,4项已授权,同时参与一项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和两项美国NIH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