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期
2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9
开课时间2025/02/14 - 2025/07/31
课程周期24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循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逻辑线索,着重介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启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新征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课程大纲

前言

  •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2.1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2.2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 2.3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新在何处
  •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3.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3.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4.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 4.2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 4.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5.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历史背景
  • 5.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 5.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5.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6.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6.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 6.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6.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6.6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理论
  • 6.7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 6.8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 6.9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6.10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6.11 改革开放的实践及理论依据
  • 6.12 扩大对外开放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7.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核心观点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8.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科学内涵

拓展学习

  • 9.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9.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3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9.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9.5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9.6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9.7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