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程以彭成教授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为基础,教材合计26章,包括总论、各论2部分。课程讲授以总论、各论重点章节为主。
总论部分合计7章,按照绪论、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药效、中药药动、中药毒理、中成药学七个方面展开,主要对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征与任务;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认识、中药配伍的研究现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以及中药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中成药学的概述、基本特点和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综合、归纳性的介绍,让大家明白中药药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其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地位。
各论部分合计19章,按照常用大类中药的分类模式,依次介绍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芳香开窍、补益、收涩、攻毒杀虫止痒等18类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概况,以及各类方药的代表中药、配伍、复方和成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等内容。第26章“中药药理动物模型”主要介绍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该部分为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的特色。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可基本达到构建系统的“中药药理学”知识体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