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内在气质涵养(一)
本章节主要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脚形、脚位、手形、手位以及基本舞姿的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奠定身韵学习的基础。
-
●1.1中国古典舞身韵概述
“身韵“的由来及其风格特征。
-
●1.2位之形
本小节主要学习中国古典舞手、脚的形态与常用位置,奠定中国古典舞动作起、止与造型的基础。手位、脚位是最为核心的静止形态,通过位置不仅练习“形”,也练“动态”,练“劲力”。同时,手位与脚位组合所具有的表现性与风格性也是对古典舞风格认识与掌握的基础。
-
●1.3姿之态
本小节学习基本舞姿。手位与脚位在完成基础的分解和分类练习后,进入到整合训练,也就是将手位与脚位配合构成整体的舞姿,这其中包含了“有手必有身,有身必有步”的身体联动规律。并在训练上、下身协调的同时,掌握中国古典舞 “子午相衬”的特点。
-
第二章内在气质涵养(二)
本章节主要通过对提沉、横拧、旁提、三节、晃手等动作以及组合的学习,进一步的提升气息、腰部与上肢的风格性与韵律性的掌握。
-
●2.1气之韵
本小节学习“提”和“沉”,重点训练提与沉的内在气息与外部形态的和谐统一。并通过对“气沉丹田”、“气运身动”的动作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达到气息通顺流畅、提沉运用自如的目的。
-
●2.2腰之动
本小节学习旁提与横拧,重点训练腰部“圆曲”与“拧倾”的形态与律动感,从而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身体的动态特点。
-
●2.3臂之律
本小节学习手臂的三节和晃手,重点训练手与臂的灵活性、柔韧性,从而提高手臂的表现力。并在旁提元素的引领下强调“身带手”的运动规律及手臂“圆”的动律,并掌握手臂关节“节节相随”的通顺感与“圆润流畅”的律动感。
-
第三章内在气质涵养(三)
本章节通过对摇臂、穿手、圆场、花梆步、慢步、云步等动作以及组合的学习与训练,进一步强化“步”与“身”的结合,达到全身协调、融会贯通的目的。
-
●3.1臂之展
本小节学习摇臂和穿手,在理解与体会中国古典舞三圆运行轨迹的基础上,重点训练手臂的旋、转、抻、伸的动作意识,同时配合下肢动作,达到身体运动的协调、舒展、流畅。
-
●3.2步之流
本小节学习圆场和花梆步,重点训练膝关节以下的灵活与力量,并通过空间上的流动,呈现出进退、曲折、圆转等运动路线与轨迹的变化,使身体动作的小空间与外部大空间交汇互动,凸显出中国古典舞步伐的流畅与灵动。
-
●3.3步之雅
本小节学习慢步和云步,在与圆场、花梆步形成对比反差的同时,展现出中国古典舞步态的轻缓与典雅,以及中国古典舞步伐的丰富多变。
-
第四章优美形体塑造(一)
本章节通过对勾绷脚、吸伸腿、压腿、蹲、半脚尖动作以及组合的学习,从基础入手对腿部的踝、膝、髋关节及肌肉的伸展进行训练,使腿部线条伸直拉长。
-
●4.1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概述
主要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作用与本课程的训练重点进行了阐述。
-
●4.2伸动腿之直(一)
以勾绷脚和吸伸腿为主干教材,针对腿部的柔韧性训练。从脚趾、脚背、脚腕开始练习,逐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包括小腿肌肉的灵活性和韧性。再通过吸伸腿、环动训练,逐渐增加膝关节和髋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运动幅度和韧性。
-
●4.3伸动腿之直(二)
以蹲和半脚尖为主干教材。蹲是一种主要针对膝关节的下肢训练动作,而半脚尖训练往往和蹲的训练相结合,是一种主要针对踝关节的下肢训练动作。蹲和半脚尖训练能增强下肢各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韧性,也能增加下肢的力量。
-
●4.4拉动腿之韧
压腿是腿部柔韧性训练最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通过对前旁后腿的慢压、抱腿等训练,达到腿部肌肉、韧带拉长的目的。
-
第五章优美形体塑造(二)
本章节通过对踢腿、小跳、躯干、控制动作以及组合的学习,在增强腿部力量的同时,强化上身的舒展以及上下身的配合、稳定。
-
●5.1踢动腿之力
踢腿是增强腿部力量,提高腿部运动能力的重要训练形式。踢腿不仅能训练腿的爆发力,同时也能训练腿的柔韧性。踢腿分为地面踢腿、扶把踢腿、中间行进踢腿三种训练形式。我们要讲的是地面踢腿。在躺、卧、跪姿下进行前、旁、后踢腿,训练中要特别强调踢腿的速度和力度。
-
●5.2跃动腿之速
跳跃是人体内在作用力与由此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空中技术动作。跳跃训练不仅能增强腿部力量,还能增强腿部各关节、肌肉、韧带的灵活性。跳跃分为小跳、中跳、大跳,其中小跳是基础,特别讲究脚下动作的干净和速度。我们主要通过基础小跳训练来掌握最基本的起跳方法和动作规范。
-
●5.3舒放身形展
人体从髋关节以上活动幅度最大的部位是躯干。躯干训练非常重要。在舞蹈训练中也把躯干训练称其为“腰”的训练。“腰”是带动上下身的总枢纽,展现出极为丰富的表现力,生发出千姿百态的民族舞姿和技术技巧。我们主要通过含、展、拧及躯干的圆周运动来增强躯干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
●5.4掌控身姿美
舞姿是舞蹈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中国古典舞的舞姿非常丰富,“拧、倾、圆、曲”是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审美特征。舞姿和控制训练能提升舞者的综合能力,我们主要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舞姿和前、旁、后腿的基础控制,对腿部动作幅度要求不高,但完成组合也要讲究动静结合、点线分明、行云流水、气韵流畅 。
-
第六章民风姿态展现(一)
本章节主要对藏族舞蹈中的踢踏与弦子两种形式进行全面的学习与体验。
-
●6.1中国民族民间舞概述
主要阐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
-
●6.2激情踢踏
“踢踏”,藏语称“堆谐”。音乐形式上有固定的引子和尾声曲,正曲由“降谐”(慢板)和“觉谐”(快板)两部分组成。在民间的表演形式中“降谐”曲调悠扬,以唱为主舞为辅;“觉谐”曲调轻快,以舞为主唱为辅。藏族舞蹈以它丰富的节奏、音色、力度变化,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
●6.3弦情悠扬
“弦子”,藏语称“谐”。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其中,要以四川巴塘地区的弦子舞最为著名。弦子以“优美”著称,舞蹈时,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上肢随上身的晃动形成动作、造型一环扣一环的运动规律,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下肢、躯干、上肢三部分的协调配合的整体感,进而表现出一种动人的优美感。
-
第七章民风姿态展现(二)
本章节主要学习蒙古族舞蹈的肩、腕动作与组合,以及山东秧歌(包含胶州秧歌与海洋秧歌)的动作与组合,充分体验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民间舞蹈。
-
●7.1动感草原
蒙古族舞蹈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如:他们讲究男子舞蹈强健骁勇,女子舞蹈端庄典雅,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是蒙古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决定的。舞蹈时,强调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贯穿始终,在情感、形态、运气、发力中体现的是一种“圆形、圆线、圆韵”的东方思维观念。
-
●7.2山东风情
胶州秧歌给人以坚韧、挺拔、舒展、利落的美感形象视觉。动作特征归结为“拧、碾、抻、韧”四大方面。海阳秧歌古朴、气势恢弘,动律奔放、洒脱,节奏和气息运用突出强烈的风格特点。本小节我们将学习到胶州秧歌与海洋秧歌的动作与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