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5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齐鲁医药学院
开课教师李帅隋鹏诺王申涛王凯刘艳婷
学科专业医学基础医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立足于介绍疾病的本质,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等,介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萎缩
李帅
肥大、增生
李帅
化生
李帅
细胞水肿
李帅
脂肪变性
李帅
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李帅
坏死
李帅
损伤的修复
再生
李帅
纤维性修复
李帅
创伤愈合
李帅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
充血
刘艳婷
淤血
刘艳婷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一)
刘艳婷
血栓形成(二)
刘艳婷
栓塞
栓塞(一)
刘艳婷
栓塞(二)
刘艳婷
梗死
刘艳婷
炎症
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刘艳婷
白细胞反应
刘艳婷
白细胞功能
刘艳婷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
纤维素性炎
刘艳婷
化脓性炎
刘艳婷
肿瘤
肿瘤的概念
王申涛
肿瘤的基本特征
王申涛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王申涛
肿瘤的生长
王申涛
肿瘤的扩散
王申涛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王申涛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与发病机制
王申涛
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理变化
王申涛
高血压
王申涛
呼吸系统疾病
大叶性肺炎
隋鹏诺
小叶性肺炎
隋鹏诺
慢性支气管炎
隋鹏诺
肺气肿
隋鹏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隋鹏诺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
隋鹏诺
消化性溃疡病
隋鹏诺
病毒性肝炎
隋鹏诺
肝硬化1
隋鹏诺
肝硬化2
隋鹏诺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王凯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王凯
肾病综合征
王凯
慢性肾小球肾炎
王凯
急性肾盂肾炎
王凯
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转归
王凯
原发性肺结核
王凯
继发性肺结核
王凯
细菌性痢疾
王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王凯
伤寒
王凯
流行性乙型脑炎
王凯
  •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危害,不仅是威胁患者的生命,还在于它给患者带来的躯体痛苦,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肿瘤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是医学科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专门的分支——肿瘤学( oncology)。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肿瘤的病理诊断是病理学和肿瘤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从病理学的角度介绍关于肿瘤的基本知识,包括肿瘤的形态和分类、生物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这些知识,是正确诊断肿瘤、进行恰当治疗的基础。

  • 1.1萎缩

    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 1.2肥大、增生

    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 1.3化生

    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 1.4细胞水肿

    当缺氧、毒性物质损及线粒体内ATP产生时,细胞膜上的钠泵功能降低,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更多的钠、水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形成细胞肿胀,严重时称为细胞的水变性。

  • 1.5脂肪变性

    脂肪细胞外的实质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

  • 1.6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病理性色素沉着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胆色素、黑色素。

  • 1.7坏死

    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修复有再生性和纤维性两种方式,按再生潜能将机体细胞分为持续分裂、静止、非分裂三类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无再生能力,但神经纤维可再生。肉芽组织具有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和缺损、机化及包裹三大功能,在损伤的修复中无处不在,以纤维化至瘢痕组织为结局。创伤愈合有一期和二期两种独立类型,骨折愈合以骨细胞为关键,经历四期达到完全再生。

  • 2.1再生

    再生是指为修复缺损而发生的同种细胞的增生。根据细胞再生潜能不同,体内的细胞可分为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细胞。

  • 2.2纤维性修复

    由损伤局部的间质新生出的肉芽组织溶解吸收异物并填补缺损,继之肉芽组织逐渐成熟,转变为瘢痕组织,使缺损得到修复。

  • 2.3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包括了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修复过程的协同作用。

  •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是动脉主动扩张,有炎症性、减压后和侧支性充血。淤血是静脉被动扩张,由于静脉阻塞、受压、血液坠积和心衰等原因所致,淤血后可产生水肿、出血、实质萎缩、纤维组织增生和侧支形成等不同变化。慢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发生肺水肿,典型病变特点镜下可见心衰细胞,久之肺褐色硬化。慢性右心衰竭可引起体静脉淤血,主要发生慢性肝淤血,病变特点大体呈“槟榔肝”,久之发生淤血性肝硬化。 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血小板凝集,类型有白色、混合、红色血栓,另有DIC可形成微血栓。所需条件有三:心血管内膜损伤为首要,血流状态改变为必要,血液凝固性增高为共有。血栓形成可造成阻塞、栓塞、瓣膜变形及出血等不利影响。血栓脱落成为最常见的栓子,少见脂肪、羊水、空气及其他。栓子的三条主要运行途径与血流方向一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很常见,发生肺血栓栓塞症很凶险;左心侧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脑、肾、脾、肠和下肢。动脉的血栓形成、栓塞、压迫和痉挛等因素可造成器官梗死:其中贫血性梗死常见心、脑、肾、脾和下肢,而出血性梗死主要见肺、肠。

  • 3.1充血

    充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 3.2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与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形成的。

  • 3.3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以脱落的血栓栓子引起栓塞最常见。 脂肪滴、气体、羊水和癌细胞团等亦可引起栓塞。

  • 3.4梗死

    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梗死一般是由动脉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而坏死,但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滞导致缺氧,亦可引起梗死。

  • 第四章炎症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局部的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反应的中心环节。炎症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也伴有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改变等全身反应。

  • 4.1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急性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急性炎症的血管反应和白细胞反应。

  • 4.2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

    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病理类型分为浆液性炎、出血性炎和化脓性炎。

  • 第五章肿瘤

    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危害,不仅是威胁患者的生命,还在于它给患者带来的躯体痛苦,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肿瘤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是医学科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专门的分支——肿瘤学( oncology)。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肿瘤的病理诊断是病理学和肿瘤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从病理学的角度介绍关于肿瘤的基本知识,包括肿瘤的形态和分类、生物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这些知识,是正确诊断肿瘤、进行恰当治疗的基础。

  • 5.1肿瘤的概念

    概念

  • 5.2肿瘤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 5.3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分化与异型性

  • 5.4肿瘤的生长

    生长特点

  • 5.5肿瘤的扩散

    扩散方式

  • 5.6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恶性区别

  •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依靠节律性搏动,推动血液不断地在血管中流动,通过动脉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经过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组织或细胞间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最后各器官的血液汇入静脉回流到心脏。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的重要疾病。在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本章节主要介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 6.1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与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 6.2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

  • 6.3高血压

    高血压

  •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是与外界相通的组织脏器,容易受外界环境中有害物质(如微生物﹑过敏原、粉尘和有害气体)的侵入而造成损伤。正常情况下,呼吸道除了纤毛-黏液排送系统外,腺体分泌的黏液中还含有溶菌酶﹑补体﹑干扰素和分泌型的免疫球蛋白A(IgA)等免疫活性物质,它们与支气管黏膜和肺内巨噬细胞共同构成很强的自净和防御系统,在上述系统净化功能减弱﹑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过强时,可导致呼吸系统各种疾病的发生。本章主要介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7.1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

  • 7.2小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是以肺小叶为单位的灶状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病灶多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病变起始于支气管,并向其周围所属肺泡蔓延。多见于小儿和年老体弱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听诊肺部可闻及散在的湿性啰音。

  • 7.3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鸣音为特征。上述临床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发生2年以上,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 7.4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因肺组织弹性减弱而过度充气,呈永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致使肺容积增大的病理状态。其发病在45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 7.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慢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及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

  •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是由口腔、食管﹑胃,肠及肛门组成的连续的管道系统。消化腺包括涎腺、肝﹑胰及消化管的黏膜腺体等。消化系统承担着消化、吸收、排泄﹑解毒以及内分泌等功能。消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易发生疾病的部位,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等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既可局限于本系统,也可累及全身其他系统。本章主要阐述消化系统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

  • 8.1慢性胃炎

    胃炎指胃粘膜的炎性病变。依病程分急性和慢性。依部位分局限性和弥漫性。随着胃镜技术的广泛采用,使我们对胃炎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不断提高

  • 8.2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性溃疡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急性或慢性过程,以慢性最多见,故又称慢性消化性溃疡。该病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年龄晚约10年。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两者之比约3∶1,两个部位均有者称复合性溃疡。

  • 8.3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 8.4肝硬化1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 8.5肝硬化2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

  • 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

    常见肾小球肾炎有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病理变化为肾小球固有细胞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常有渗出的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破坏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引起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肾小囊脏层或壁层上皮细胞增生等。晚期系膜基质增多导致肾小球硬化。临床表现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等渗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性水肿、高血压、贫血;急性肾炎综合征、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血尿等。泌尿系统感染有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是肾盂、肾小管和肾间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有腰痛、发热、脓尿、菌尿等。膀胱炎的突出表现是膀胱刺激征。肾细胞癌临床表现血尿、腰痛和肾区肿块三联症。肾母细胞瘤是起源于后肾胚基组织的肿瘤,多发生于儿童。膀胱癌好发于膀胱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患者预后与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 9.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

  • 9.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 9.3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

  • 9.4慢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 9.5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

  • 第十章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特征性病变是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为相对特征。原发性肺结核为初次感染,以原发综合征为病变特点,易经淋巴道和血道播散;继发性肺结核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再感染而引起,,特点是新旧交替、病变复杂、病灶较局限,易经支气管播散。结核病还可发生于肠道回盲部、腹膜、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关节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肠结核可形成与肠管纵轴垂直的溃疡。结核性脑膜炎多由血道播散所致,以脑底部最重。伤寒以形成伤寒小结为特征,病变以回肠末端最重,分为髓样肿胀、坏死、溃疡和愈合四期,其溃疡与肠管纵轴平行,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急性菌痢为大肠的假膜性炎,易形成表浅的地图状溃疡;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乙脑病毒引起大脑灰质的变质性炎症,以筛状软化灶为比较特征,同时有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淋巴细胞血管套及胶质结节等病毒性脑炎的共性病变。

  • 10.1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转归

    基本病理变化和转归

  • 10.2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性肺结核

  • 10.3继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

  • 10.4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 10.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10.6伤寒

    伤寒

  • 10.7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1 萎缩

    1.2 肥大、增生

    1.3 化生

    1.4 细胞水肿

    1.5 脂肪变性

    1.6 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1.7 坏死

    视频数7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2.1 再生

    2.2 纤维性修复

    2.3 创伤愈合

    视频数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1 充血

    3.2 血栓形成

    3.3 栓塞

    3.4 梗死

    视频数7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炎症

    4.1 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4.2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

    视频数5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肿瘤

    5.1 肿瘤的概念

    5.2 肿瘤的基本特征

    5.3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5.4 肿瘤的生长

    5.5 肿瘤的扩散

    5.6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视频数6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6.1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与发病机制

    6.2 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理变化

    6.3 高血压

    视频数3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7.1 大叶性肺炎

    7.2 小叶性肺炎

    7.3 慢性支气管炎

    7.4 肺气肿

    7.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视频数5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8.1 慢性胃炎

    8.2 消化性溃疡病

    8.3 病毒性肝炎

    8.4 肝硬化1

    8.5 肝硬化2

    视频数5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9.1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9.2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9.3 肾病综合征

    9.4 慢性肾小球肾炎

    9.5 急性肾盂肾炎

    视频数5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10.1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转归

    10.2 原发性肺结核

    10.3 继发性肺结核

    10.4 细菌性痢疾

    10.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0.6 伤寒

    10.7 流行性乙型脑炎

    视频数7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