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历史地理的学术脉络、课程内容
介绍历史地理学的科学属性、发展脉络、各分支研究领域以及本课程的各章节课程内容。
-
●0.1历史地理学的科学属性
历史地理学的科学属性
-
●0.2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
-
●0.3中国历史地理各个分支研究领域
中国历史地理各个分支研究领域
-
●0.4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内容
-
第一章九州方圆——中国历史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
地理学是以一定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若将国家作为研究空间,疆域变迁则是最根本的问题。
人类立足于大地上,无论个体还是人类集团——国家、政权,均没有离开过地理,包含空间与界限的疆域更是如此。疆域是当两个政权或部族空间互相碰撞的结果,若世界上只有一个政权或一个部族就不会出现疆域,而两个人类政治集团相互碰撞且稳定在某一地带,并非无因无由,地理——这一来自于自然的力量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河、长江不仅是中国的两条大河,更重要的在于两条大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两大农耕区,从江河两大流域联为一体的那天,农耕区就成为中国疆域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点开疆拓土。年降雨量400mm等降雨量线是农业生产需求雨量的底线,这一地带地带既是中原王朝守疆固土的底线,也是新生疆土的增长点。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 -
●1.1“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中国”的起源及“中国”的空间变化
-
●1.2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介绍史前文化的空间组合与地理选择,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走向长江流域,以农耕区为核心的疆域扩展。
-
●1.3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从陆上边疆危机和海上危机两方面来介绍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
●1.4关于疆域问题的舆论
从疆域伸缩的多变性,疆域归属的时间性以及中国的版图是多民族贡献的几方面来介绍关于疆域问题的舆论
-
第二章政治空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界原则
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体国经野”与“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本讲涉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涉及政治与地理两个问题。
自秦实行郡县制至清王朝,前后两千余年。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之上的行政区,从最初出现到全面实施,不仅仅是地方官员的施政空间,而且依托行政区中央与地方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央既依托地方官员主持行政区管理,又需要对于官员权力实行制衡,事实上从公元前三世纪秦王朝将郡县制确立为全国性的政治制度,在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较量中,在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反复摸索中,逐渐将权利的准星定在国家利益与中央集权一线,而这一历史性的关键转折在唐宋两代,唐及唐以前各代地方分权不断表现出优势,自北宋时期中央集权成为权利分配的主流,以此为核心形成的组织体系与权利制衡举措既在历史时期发挥作用,也随时代的选择被继承下来并融入现实政治之中。
行政区是地方官员权利依托的空间,行政区界限则是界定官员权力空间的标识,以地理学的视角审度此两者,前者将政治赋予地理,后者用地理影响政治。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类划界原则各自选取的要素完全不同,前者得之于自然,后者取决于政治,因此行政区界限在界分彼此的同时,也将政治渗入地理之中。人类立足在大地之上,利用到的不仅仅是资源与环境,空间与政治从来没有离开过历史,也必定影响将来。 -
●2.1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
●2.2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
●2.3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
第三章千古足音——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文化、经济
道路是人类交通的途径,关乎国事、系之民生。本讲涉及古代交通路线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沿重要交通线形成的重大战役,并从中解读冷兵器时代地理要素在军事战略中的作用。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中国历史早期以豫西洛阳一带为核心,自金、元以来核心转向北京。
西北、西南地区远离中原,交通道路不仅成为连接国家政治中心的支撑体,且在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基于中国的自然环境,江河湖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水路自然也成为这里交通方式的重要选择。水路交通凭藉于舟楫、借助于水力,与陆路相通,交织成网络,成为承载历史的载体。 -
●3.1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
●3.2“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
●3.3川陕交通道路走向与重要战例
川陕交通道路走向与重要战例
-
●3.4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
●3.5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第四章江河之变——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中国五千年文明进程中,自然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间不仅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变,而且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中国江河众多,通以舟楫,藉以灌溉,使河湖水利与人类历史进程早已联在一起。而众多江河之中,无论对于中国历史,还是自然环境,影响之大莫过于黄河与长江,本讲主要涉及黄河、长江及其湖泊的变化,并解读演变的原因。
江河湖泊水体的变化,不仅塑造了大地上的基本地貌,且与人类活动结合在一起,既导致了一方灾难,也造就了民生福祉,并将灾难与福祉融入中国历史。 -
●4.1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
●4.2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
●4.3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
●4.4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变迁
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变迁
-
第五章国脉民生——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农业生产是以提供人类生存基本物质需求为目的的动植物生产过程,农业耕作的对象植根在大地上,农田与农作物每前进一步均会侵夺天然植被,毫无疑问农田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天然植被退却、消失,也同时介入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本讲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区形成与空间过程,伴随经济区扩展与经济中心转移产生各类农业种植制度,并在传统作物的基础上引进多种农作物。畜牧业作为广义农业的组成部分,从产生到发展都与环境有着直接关联,逐水草而居与各有分地是游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讲的另一内容。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内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不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迈向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进程。 -
●5.1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
●5.2非理性的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非理性的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
●5.3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