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
中国抗日战争史
1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4/11/22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浙江大学
开课教师肖如平陈红民张凯尤淑君赵晓红
学科专业历史学历史学类
开课时间2024/07/21 - 2025/01/20
课程周期2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 论
学习资料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课程开设意义和设想
肖如平
学习资料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政府的应对
学习资料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肖如平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肖如平
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
肖如平
学习资料
义勇军与抗联的抵抗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李顿调查团
尤淑君
走向抵抗:中国的局部抗战
蒋汪合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肖如平
学习资料
长城抗战与《塘沽停战协定》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华北事变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肖如平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八一宣言”与中共政策的转变
肖如平
学习资料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肖如平
学习资料
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学习资料
七七事变与庐山谈话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八一三淞沪会战
肖如平
学习资料
空军抗战:碧血长空
肖如平
学习资料
血染长江:中国海军的抗战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南京保卫战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南京大屠杀
肖如平
学习资料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肖如平
学习资料
陶德曼调停与中德断交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抗战建国:国民党“临全大会”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汪精卫投敌
肖如平
伪政权的建立
肖如平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国民党军队的游击战
肖如平
中国共产党与敌后战场
学习资料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八路军与华北抗日根据地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新四军的改编与发展壮大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毛泽东与《论持久战》
肖如平
学习资料
百团大战
肖如平
反“扫荡”斗争
肖如平
学习资料
黄河大合唱与民众动员
肖如平
革命圣地延安
肖如平
中共七大与中国命运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战时动员与民众生活
学习资料
抗战硝烟下的西迁
张凯
抗战时的兵役
张凯
学习资料
抗战时期的粮政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日军对重庆的战略大轰炸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抗战时期的物价与生活
张凯
学习资料
灭绝人寰的细菌战
肖如平
从太平洋战争到抗战胜利
学习资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中国对日宣战
肖如平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合作、分歧、冲突: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
肖如平
学习资料
第三次长沙会战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宋美龄访问美国
肖如平
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肖如平
豫湘桂战役
肖如平
学习资料
中国战场的大反攻
肖如平
在雅尔塔被交易的中国
肖如平
抗日战争的胜利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战后对日处置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学习资料
战后蒋介石以德报怨
肖如平
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尤淑君
学习资料
战后领土处置与台湾光复
肖如平
学习资料
“对日和约”与赔偿交涉
肖如平
学习资料
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肖如平
学习资料
  • 第一章绪 论

    主要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史课程开设的意义和课程的主要内容。

  • 1.1课程开设意义和设想

    主要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史课程开设的意义和课程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政府的应对

    主要讲述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的国防政策及其侵华野心,中国政府面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的应对方针及其经验教训。

  • 2.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近代日本效仿西方列强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在东北亚确立霸权地位。中国的北伐和民族主义的觉醒,对日本在华特殊利益产生了冲击。为了确保其在华利益,日本先后蓄意制造了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

  • 2.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前,不抵抗政策是国民政府应对日本侵略的一种外交政策。不抵抗政策的内涵包括:(1)以公理对强权,将日军的侵略诉诸国联,寻求国际社会的干预与支持;(2)以和平对野蛮,即对日在东北的武力侵略军事上不抵抗,但须有准备自卫之最后决心;(3)外交上不屈服,即日军不先撤兵,决不与日本直接交涉。

  • 2.3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

    孙科政府在外交和财政方面面临严重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孙科政府试图组建特委会,实施对日绝交的方案。然而,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遭到了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坚决反对。孙科政府最终垮台,国民政府进入蒋汪合作时代。

  • 2.4义勇军与抗联的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和抗联的顽强不屈的抵抗,都是中国抗战史上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前赴后继,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2.5李顿调查团

    1932年1月21日,根据国联决议,由英、法、美、德、意五国代表组成国联调查团对 “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问题”和中日两国的矛盾进行专门调查。李顿调查报告书承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否定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属于“自卫”行动,也否定“满洲国”的合法性。

  • 第三章走向抵抗:中国的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经过反思的中国政府开始被迫选择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先后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力图达到以战求和的目的。日军则步步紧逼,制造华北危机,中国政府一面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面暗中进行抗战准备。

  • 3.1蒋汪合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在反对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同时,蒋介石与汪精卫联合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这个政策修正了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成为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重要对日政策。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国民政府领导下的第一次局部抗战,第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在上海的浴血抗战,充分表现了中国军人守土有责的英勇士气和抵御外侮的浩然正气。

  • 3.2长城抗战与《塘沽停战协定》

    长城抗战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民族自卫战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广大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战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然而,国民政府继续坚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最终与日方签订丧失主权的《塘沽停战协定》。

  • 3.3华北事变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1935年关东军和驻屯军在华北挑起事端,蓄意制造华北事件,实施其侵略中国的第二个目标,力图将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慨,各界民众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华北危机不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也严重威胁着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统治地位。国民政府不得不改变对日妥协政策。

  • 3.4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自1932年开始,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同时,在国防规划、国防经济、军队整训、交通、大后方等方面进行抗战准备。

  • 3.5“八一宣言”与中共政策的转变

    1935年后,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了与国民党的关系,逐步从“抗日反蒋”走向“逼蒋抗日”。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建立广泛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 3.6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后,各方展开较量,最终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了当时国内时局转变的一个重要枢纽。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停止了国内近十年的内战,加速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 第四章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0

  • 4.1七七事变与庐山谈话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奋起抵抗。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展开大战,先后爆发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等,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被迫退守大西南,继续顽强抵抗。

  • 4.2八一三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中日双方共有100多万军队投入战斗。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为机关、工厂、学校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对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淞沪会战在战略上也出现了失误,使中国守军出现了重大伤亡。

  • 4.3空军抗战:碧血长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日本空军相比,但中国空军凭着赤忱的爱国之心,不畏牺牲,英勇作战,给日本空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期间,苏联志愿航空队、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先后援助中国空军抗战,取得显著成效。

  • 4.4血染长江:中国海军的抗战

    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陆军,海军处于辅助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海军曾与日军展开水空大战和水雷战,甚至以悲壮的沉船方式阻止日本海军的侵略。中国海军艰苦卓绝的抗战,海军先烈们英勇奋战的牺牲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取。

  • 4.5南京保卫战

    上海沦陷后,国民政府对如何保卫首都南京存在战略分歧,蒋介石最终决定派唐生智死守南京。在日军对南京采取分兵合围的态势下,唐生智率军队孤守南京,做好了死守南京、破釜沉舟的计划,却没有做好如何有序撤离的准备,也没有制定疏散和保护市民措施。南京保卫战损失惨重,15万守城部队,有1万多人战死殉国;有3万多人成功突围和渡江北撤,剩余10万多人,几乎尽数被俘,最终被日军残忍屠杀。

  • 4.6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超过30万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史称“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 4.7《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937年8月,中苏两国从共同的战略利益出发,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与外国所签署的第一个国际条约。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包括战斗机在内的大批武器援助,提供2.5亿美元的信用借款,对中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不过,条约并没有达到蒋介石最初希望苏联能够早日对日参战的目标。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后,不再援助中国。

  • 4.8陶德曼调停与中德断交

    1930年代初,德国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经贸合作和密切的政治、军事联系。全面抗战爆发后,德国最初采取中立政策,继续对华供应军火,调停中日冲突。陶德曼调停失败后,德国政府改组,对华政策发生逆转。随后,德国强行召回驻华军事顾问团,中止对华军火出口,承认伪满政权,使中德关系日益恶化。1941年7月1日,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国立即宣布与德断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紧跟英美对德宣战。

  • 4.9抗战建国:国民党“临全大会”

    南京沦陷后,国民党内失败情绪弥漫,出现了种种亡国论调,不少国民党高官主张对日议和。为了统一全党的意志,制定抗战基本方略,建立强有力的战时领导体制,国民党于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武汉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决议案》,确立了总裁制,决定成立国民参政会,不仅为国民政府制定了抗战方略,也为战时党政体制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 4.10汪精卫投敌

    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携周佛海等人由重庆出逃河内,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的诱降声明,发表“艳电”,公开背弃国民政府。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汪精卫投敌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事件。

  • 4.11伪政权的建立

    抗战时期,日本为了弥补其在战争中人力物力的不足,充分利用被占领区的资源,掩盖其侵略面目,分化、消解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采取以华制华政策,积极扶植汉奸伪政权。汉奸和伪政权的出现,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产生了重大的危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一些罪大恶极的汉奸进行了惩治。

  • 4.1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对华政策,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积极开展诱降工作,建立伪政权,使其成为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工具。日军将主要兵力从正面战场抽调进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已占领地区的控制。中国军队在相持阶段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继续在正面战场作战,确保了抗战大后方的安全。

  • 4.13国民党军队的游击战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建立了几个游击根据地,开辟了同正面战场并存的游击战场,除冀察战区与鲁苏战区到抗战后期已不复存在外,山西游击区、豫鄂皖游击区、浙西游击区及海南游击区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游击队在沦陷区恢复政权,同大后方中央政权遥相呼应,共同支撑国民党持久抗战的局面。

  •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与敌后战场

    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积极开展敌后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理论指导。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共同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 5.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为合作进行了多次会谈,1937年2至3月间的西安谈判,3月下旬至4月初的杭州谈判和6至7月的庐山谈判。在军队改编、国共合作形式和政权问题上达成一致协议。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 5.2八路军与华北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北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后的八路军将战略的重点放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八路军先后创建晋察冀、晋南、晋冀豫、晋绥等19个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以抗日根据地为根基八路军展开广泛的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日军,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了侵华日军60%以上的兵力和几乎所有的伪军,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 5.3新四军的改编与发展壮大

    南方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在华中地区进行敌后作战,先后开辟了皖中、皖东、鄂豫边、豫皖苏、苏皖边、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全军由原先的4个支队,扩大到6个支队,由1万余人,发展到了8万人。华中新四军对日伪作战24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1万余人。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重建后的新四军,由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改编而成,全军七个主力师,共9万人。

  • 5.4毛泽东与《论持久战》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论持久战》清晰地预测和描绘了抗日战争的进程,解答了人们关于这场战争的种种困惑,这对于统一中国共产党乃至全国人民的思想,坚定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真正确立持久战的方针与观念,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5.5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作战地区涵盖了河北、察哈尔两省全境,山西和绥远之大部分地区和热河南部,加上各配合地区的作战,战线延及山东,安徽、河南、苏北广大地区。大小战斗1824次,歼灭了日伪军五万余人,缴获枪支6000支,摧毁日军据点2900多个,以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 5.6反“扫荡”斗争

    相持阶段后,日军为了巩固后方,调整侵华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而集中主要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扫荡。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展开一系列的反“扫荡”斗争。在斗争中,根据地民兵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等独特的作战方式。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中做出了重大牺牲,但也给日伪军予以了沉重打击,并且在反“扫荡”斗争中逐步壮大起来。

  • 5.7黄河大合唱与民众动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光未然等文艺界人士纷纷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当中。1939年他们联合创作《黄河大合唱》这部充满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以它雄壮豪迈的旋律,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文艺,向民众宣传抗战,动员民众参加抗战。延安的文艺大军是中国共产党向民众宣传抗战,动员民众参加抗战一支重要力量。

  • 5.8革命圣地延安

    抗战时期延安成了革命的圣地,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奔赴延安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成长,逐渐地成为了中国抗战革命的中坚力量。中共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实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还创建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

  • 5.9中共七大与中国命运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作了《两个中国之命运》、《论联合政府》的讲话和报告,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制定了党的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第六章战时动员与民众生活

    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采取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国难,实行征兵制,实施经济统制政策。为了打击中国的抗战意志,日军对中国进行战略轰炸,实施惨绝人寰的细菌战。

  • 6.1抗战硝烟下的西迁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愿意作亡国奴的中国人纷纷向西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移民浪潮,国民政府也将中国东南沿海的政府机构、学校、厂矿企业等向西迁移。工业、学校的西迁,不仅支持了中国的抗战,更是在客观上带动了西部发展,延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6.2抗战时的兵役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在整个抗战时期征集兵员总数达1400万,为抗战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补充。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的征兵,存在较大的弊端,抓壮丁、买卖壮丁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许多壮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怨极深,引发社会矛盾。

  • 6.3抗战时期的粮政

    战争时期,粮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战争胜负成败。因此,确保军粮的供应,保障民食的供应,是关系战时大后方稳定和持久抗战的基础。1940年,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价格飞涨。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国民政府在全国设立粮食管理机构,按照“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分配”的原则,全面调节和管制战时粮食。同时,积极开展粮食增产运动和粮食节约运动。

  • 6.4日军对重庆的战略大轰炸

    重庆是中国战时的首都,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日本为了摧毁这个抗战大后方,动摇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妥协投降,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航空兵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无差别的战略轰炸。大轰炸对重庆造成数万民众死伤,20多万人无价可归,瘟疫泛滥,停工停产,交通瘫痪,物价飞涨等,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法币。

  • 6.5抗战时期的物价与生活

    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不但生命安全无法保障,而且生活质量差,颠沛流离,丧失幸福感,甚至丧失生命。知识分子阶层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物质资源已经变得入不敷出,甚至于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使大后方知识分子的生活几乎赤贫化。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使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社会不平等问题凸显,国民政府的种种结构性腐败显得更加的刺眼,更加的触目惊心。

  • 6.6灭绝人寰的细菌战

    细菌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对人、动物和农作物进行攻击,造成人工瘟疫,成为军事之外的一种辅助手段。抗战时期,日军先后在我国东北、华中、华南地区建立制造细菌武器的专门机构和实施细菌战的部队。并不顾日内瓦公约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有关共识,不顾国际法准则和人道主义原则,对我军队及无辜的民众发动了惨绝人寰的毒气战、细菌战,造成大面积的疫病流行传染,给中国军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 第七章从太平洋战争到抗战胜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派出中国远征军,联合美国、英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参加首脑会议,参与国际事务,创建国际组织,成为四强之一,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 7.1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中国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8日,美国、英国共同对日本宣战。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12月9日,中国政府在中日战争进行了四年多以后也正式对日宣战了。中国结束了孤立抗战的局面,与美、英等国正式结盟,共同对日作战。罗斯福总统开始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积极支持中国抗战。

  • 7.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国在缅甸抗击日军,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从1942年到1945年,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 7.3合作、分歧、冲突: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

    英国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特殊利益和影响力,在华的所有列强中往往能够起引领作用,因而中英关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的在华的影响力迅速被美国替代,中英关系由舞台的中心走向了边缘。

  • 7.4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日军第十一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南下策应英军作战,再次进攻中国第九战区所辖的湘北地区,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第三次长沙会战是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一次规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声望和地位。

  • 7.5宋美龄访问美国

    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6月底,宋美龄在美国历时7个多月的访问,是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政府为加强与盟国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又一重要外交活动。对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增进美国人民对于中国抗战的了解起了积极作用。

  • 7.6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晤,对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击败日本后如何处置日本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商讨,并签署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确立了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以明确的语言和国际公约的形式确定将日本强占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7.7豫湘桂战役

    1944年4到12月,日军为了扭转在亚洲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摧毁中国西南的空军基地,消除中美空军对日军和日本本土的威胁,打通纵贯中国大陆的铁路,在河南、湖南、广西等省份发动了代号为“一号作战”的战役。豫湘桂战役的惨败,与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战后期对日作战消极、作战能力下降是分不开的。豫湘桂战役的惨败,给国民党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 7.8中国战场的大反攻

    中国战场的战略反攻是由一个由局部反攻发展到全面反攻的过程的。国民政府在豫湘桂战役中损兵折将、弃城失地,但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中日双方这种互有输赢的战局,恰恰说明中国战场的局势开始发生逆转。抗日战争开始由相持阶段逐步向战略反攻阶段发展了。

  • 7.9在雅尔塔被交易的中国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英苏四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结成了同盟关系,但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却又存在分歧、矛盾,乃至激烈的冲突。作为实力最弱的中国,虽然勉强成为“四强”之一,却又无法真正享受大国的待遇,以致在雅尔塔会议中被美英苏三国所交易,在日本投降前夕被迫签订有损中国主权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7.10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同时中华民族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它推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对亚洲乃至世界和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第八章战后对日处置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如何参与对日处置,在处理日本战犯,收回台湾、澎湖、海南等领土主权,对日经济索赔问题上的政策与教训,以及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做出的贡献。

  • 8.1战后蒋介石以德报怨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出于战后国内政局和亚洲格局的考虑,蒋介石提出以德报怨政策,决定除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规定的原则处置日本外,不再对日本提出额外的报复性要求。蒋介石的“以德报怨”政策,主要表现在天皇制、日本战犯、驻军日本等问题上的宽容。

  • 8.2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对侵略者的正义审判。在审判日本战犯问题上,国民政府一直和美国保持一致,提出对日宽容政策。审判战犯的工作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组织审判、搜集证据时,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范围,致使日军的许多罪行没有被收录,造成很大的缺陷。对冈村宁次的无罪判决,是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最大的败笔。

  • 8.3战后领土处置与台湾光复

    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相继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区域,依约收回了被日本侵占的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和南海诸岛。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日本原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向台湾受降主官陈仪递呈投降书,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 8.4“对日和约”与赔偿交涉

    1951年9月8日,49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签订了“对日和平条约”。该条约旨在解决二战后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美国为了扶持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确立亚洲“冷战”格局而策划的单方面媾和条约。作为对日作战时间最长、损失最大的中国,从一开始就被美国排除在和约之外。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旧金山对日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 8.5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彻底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而且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并由欧洲主导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战后国际秩序是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维持普遍而持久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主要目标。中国在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东亚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 论

    1.1 课程开设意义和设想

    视频数1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政府的应对

    2.1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2.2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3 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

    2.4 义勇军与抗联的抵抗

    2.5 李顿调查团

    视频数5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走向抵抗:中国的局部抗战

    3.1 蒋汪合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3.2 长城抗战与《塘沽停战协定》

    3.3 华北事变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3.4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3.5 “八一宣言”与中共政策的转变

    3.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4.1 七七事变与庐山谈话

    4.2 八一三淞沪会战

    4.3 空军抗战:碧血长空

    4.4 血染长江:中国海军的抗战

    4.5 南京保卫战

    4.6 南京大屠杀

    4.7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4.8 陶德曼调停与中德断交

    4.9 抗战建国:国民党“临全大会”

    4.10 汪精卫投敌

    4.11 伪政权的建立

    4.12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13 国民党军队的游击战

    视频数13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与敌后战场

    5.1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5.2 八路军与华北抗日根据地

    5.3 新四军的改编与发展壮大

    5.4 毛泽东与《论持久战》

    5.5 百团大战

    5.6 反“扫荡”斗争

    5.7 黄河大合唱与民众动员

    5.8 革命圣地延安

    5.9 中共七大与中国命运

    视频数9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战时动员与民众生活

    6.1 抗战硝烟下的西迁

    6.2 抗战时的兵役

    6.3 抗战时期的粮政

    6.4 日军对重庆的战略大轰炸

    6.5 抗战时期的物价与生活

    6.6 灭绝人寰的细菌战

    视频数6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从太平洋战争到抗战胜利

    7.1 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中国对日宣战

    7.2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7.3 合作、分歧、冲突: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

    7.4 第三次长沙会战

    7.5 宋美龄访问美国

    7.6 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7.7 豫湘桂战役

    7.8 中国战场的大反攻

    7.9 在雅尔塔被交易的中国

    7.10 抗日战争的胜利

    视频数10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战后对日处置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8.1 战后蒋介石以德报怨

    8.2 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8.3 战后领土处置与台湾光复

    8.4 “对日和约”与赔偿交涉

    8.5 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视频数5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