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绪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时代、高科技时代、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并建的时代,人类自身生存方式成为审美观照对象,对文化的审美是以理性作为审美判断主导方面的。本课程分四大部份:文化体系审美,文明形态审美,文化要素与结构审美,文化交流文化殖民与移民文化分析。
-
●0.1绪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时代、高科技时代、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并建的时代,人类自身生存方式成为审美观照对象,对文化的审美是以理性作为审美判断主导方面的。本课程分四大部份:文化体系审美,文明形态审美,文化要素与结构审美,文化交流文化殖民与移民文化分析。
-
第一章人类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
人类文化体系可按延续性、代表性、典型性、成熟性标准,择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四大系统,来全面观照人类文化风貌。可以说,在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向度中,西方文化长足发展了知性向度,中国文化长足发展了情感向度,阿拉伯文化长足发展了意志向度,而印度文化反身向内观,着重提升精神境界。
-
●1.1文化体系的审美特征
人类文化体系可按延续性、代表性、典型性、成熟性标准,择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四大系统,来全面观照人类文化风貌。可以说,在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向度中,西方文化长足发展了知性向度,中国文化长足发展了情感向度,阿拉伯文化长足发展了意志向度,而印度文化反身向内观,着重提升精神境界。
-
第二章西方文化体系的审美特征--聚焦造型艺术
西方文化体系的审美特征:西方文化体系突出知性向度,求真务实。第一个美学流派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数的和谐,深刻影响了其模仿论艺术观,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均精研数理,具有艺术与科学联姻的特性。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在自然哲学和数学美学基础上奠定的真美观念深入人心,宗教理性与科学理性顺利接棒,精神深度和高度的追求及客观主义原则即使在非理性主义盛行的现当代,也是欧美艺术的深层肌理。
-
●2.1西方文化体系的审美特征
西方文化体系的审美特征:西方文化体系突出知性向度,求真务实。第一个美学流派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数的和谐,深刻影响了其模仿论艺术观,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均精研数理,具有艺术与科学联姻的特性。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在自然哲学和数学美学基础上奠定的真美观念深入人心,宗教理性与科学理性顺利接棒,精神深度和高度的追求及客观主义原则即使在非理性主义盛行的现当代,也是欧美艺术的深层肌理。
-
第三章中国文化体系的审美特征——聚焦语言艺术
中国文化基于情感,切近人伦,以人为核心展开,呈现明显的泛伦理泛政治色彩。中国艺术类型多样风格多元,而语言艺术尤其是诗词的至上地位和深远影响格外突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和诗意盎然自有其独特价值。高科技背景下的人类诗意栖居,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与自然对话,均可在其中发掘丰富的精神资源。
-
●3.1中国文化体系长足发展了情感向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适宜农耕的地理环境利于中国农业发展,促使人早早挺立,实用理性和实际的生活态度成为通行原则,艺术成为平和情感和移风易俗的辅助教化工具。
儒道释三家,虽或重伦理和谐或重真实性情或重精神境界,但在寻求天地人一体和谐的理想上相通。世俗审美重吉祥,宫廷审美重华贵,文人审美重清逸,宗教审美重超脱,但在自然中和的大气场中却能融汇。 -
●3.2中国艺术系统中语言艺术居主导优势的原因
语言艺术尤其是诗词的至上地位和深远影响格外突出。这与文字早熟、易经传统,诗乐一体、诗画同源的艺术整体论等相关。
-
●3.3中国诗词的的审美特质
詩为中国艺术之精髓所在,达到结章炼句炼字的妙境,可抒情言志。诗艺高度发达和广泛普及,并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诗歌审美情趣影响了其他艺术形式,使中国艺术格外突出詩意诗韵,如建筑园林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借景胜境,书画摄影艺术的叙事抒情功能与詩情款曲相通,乐舞戏曲艺术的简约写意风格,语言艺术以詩为至上至精,散文小说戏剧等均以诗境为追求目标。
-
第四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审美特征,聚焦图案装饰艺术
阿拉伯文化体系却是突出了人类精神发展的意志向度,以严格规范行为著称,把道德法制化,宗教军事化,文化具有强烈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排斥力,在全球现代化浪潮中依然有一些地区奉行严苛的原教旨主义,抵制西化。沙漠中的苦行意识与强力意志铸就高度纪律性,导致社会机制有军事色彩,伊斯兰教中对真主的膜拜相当于战士对英明领袖的服从与敬畏。真理天启,情感克制,欲望严控,艺术文化趋于理性抽象,突出图案纹样书法,审美标准以严密清明为上。
-
●4.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历史积淀和基本特点
阿拉伯地区孕育过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两大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源出此地,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出此地。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兴起,很快凝聚了阿拉伯民族,在伊斯兰圣战中征服了肥沃的中东新月地区、波斯、埃及,占有了全世界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发源地,阿拉伯语成为中古时期文化传播利器,阿拉伯人既善于征战也善于学习,成为“整个中世纪高举文明火炬的民族”。 -
●4.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多元底色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着古老文化积淀层,在多元文化激烈冲突中有强悍的伊斯兰精神统一性,个性突出,强势明显。埃及法老的神秘,巴比伦法典的威严,亚述军事帝国的强悍,波斯文学和地毯的瑰丽,土耳其的精美日用工艺品和犹太族的精神抵抗均透过伊斯兰文化的长袍面纱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又深刻融入阿拉伯文化的肌理。
-
●4.3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图腾,是图案装饰艺术的极致
伊斯兰艺术是阿拉伯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形式,清真寺是伊斯兰艺术的审美焦点。伊斯兰教认为宗教建筑是最持久和最高的美术成就。清真寺圆顶代表神的完美,穹窿顶拱券顶拱形门厅钟乳饰,是清真寺的特色所在,也是其精致复杂的图案装饰艺术的展厅,体现其超越气质。
-
●4.4阿拉伯图案装饰艺术的审美分析
资源匮乏的沙漠环境中生长的民族把最强烈的情感和希望寄予宗教,向往沙漠绿洲和海市蜃楼般的真境乐园,用抽象图案、满铺构图、稳定秩序、和谐理念装饰他们的理想世界。植物图案、几何图案、书法纹样及湿拓画、沙画等在精密繁缛千变万化中趋于一种崇高风格,令人叹服。
-
第五章印度文化体系的审美特征——聚焦舞蹈艺术
印度文化没有像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那样顺着精神发展知情意三大方向而行,或探向广袤自然世界或探向人类文化世界,而是返身内观,朝向精神自身,探究人的感觉感知感悟能力和精神境界,在抽象思辨中构筑精神殿堂,形成虚玄高妙的宗教文化,在审美上,更加强调精神象征意味,更加注重精神超越目标。印度乐舞是其优势艺术,能突破语言障碍广泛传播,以身体为直接表达媒介,是这种早熟文化的最擅长的艺术类型。
-
●5.1印度宗教文化建构的庞杂精神审美系统
印度文化之根有两系,一是20世纪才因考古发掘进入研究视野的印度河古文明,带有原始文化的女神崇拜、生殖崇拜遗迹和平等和平意识。二是雅利安人创造的吠陀文明,强调自然伟力崇拜和森严等级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传统婆罗门教与主张众生平等的沙门思潮的对立,耆那教与佛教的论争,本土印度教与外来伊斯兰教的对峙,等等,构成印度宗教美学的驳杂包容的精神审美特质。
-
●5.2印度的崇尚自在性自由性的自然审美观
印度人在天象、地理、植物、动物等审美中多有超功利态度,真诚欣赏自然的自在之美和自由之性,宗教意识渗透其中,对人体美理想追求也与积善消业的宗教理想息息相关。
-
●5.3聚焦舞蹈的印度的艺术审美观
印度艺术类型中,不仅建筑和雕塑、细密画等形式极具特色,其语言艺术、音乐艺术及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现代电影艺术等也可圈可点。而最出色的是其以人体为介质的表演艺术。据传说乐舞来源均自湿婆神的宇宙之舞,节拍旋律韵致情怀均有着宗教意味和自然活力,构成印度舞蹈的神性气质。公元二世纪,出现第一部戏剧理论巨著《舞论》,影响深远。
-
第六章文明嬗变形态审美
文明形态的审美,是在对文明形态的理论认知、实践改造、道德评价之外的一种非功利、重形式的审视方式。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中所展现出的结构变化、情趣变化、风格变化和主题变化、形式变化等等,是考察重点。同时,对文明形态的审美,也是人类自身生存状态下抽离出来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返身自我观照,审美意识有哲学反思意味。
-
●6.1人类文明历史形态审美
重点在人与自然关系模式的整体性变化中考察生产方式引发的审美观念变化,对与自然混沌一体的原始审美意识,及在顺应、驯服和改造自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牧文明、工商文明时期的审美观,及伴随生态文明共建的信息文明时期的审美风尚,均有解析。
-
●6.2文化结构的变迁及其审美特征
描绘从原始文化的散结构、奴隶制两极对立垂直线结构,封建社会金字塔结构、资本主义社会梯形结构及扩张收缩后的蜂巢结构、社会主义社会倒梯形结构及理想社会圆形结构的嬗变,结合各历史时期典型艺术现象,解读人类社会审美观。
-
●6.3理想社会的探索之路,血与火中冲向解放和自由
探究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由实践尝试到改革转轨的历程,重点解析俄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国当代乡土题材小说、东欧剧变中的柏林墙涂鸦、南斯拉夫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代表作品、作为革命时尚符号的切-格瓦拉等,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审美意识形态建构进行理性思考。
-
第七章文化要素与文化层次的审美
在复杂的精神文化系统中,选择在不同历史阶段曾经或将要在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要素,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四大核心要素,对以这些要素为中心建构的精神文化进行审美分析。分析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标准差异。
-
●7.1文化核心要素的审美
传统文化系统中居核心地位的宗教文化伦理文化,在近代文化发展中起引领作用的哲学文化,在现代文化中成为思维范式的科学文化,在当代文化发展中冲在前沿的艺术文化,各领风骚,各有千秋,形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百花园,对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影响甚大。
-
●7.2文化层次的审美
重点分析由文化主体的自然属性、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文化层次和多样趣味,探究不同人群、不同阶层和不同精神发展阶段的丰富审美趣味及共同美感的关系,展望新媒体时代的人工智能艺术发展前景。
-
第八章文化传播、殖民文化与移民文化
全球化时代是文化大交流时代,以往传统文化体系各自隔绝发展的时代早已过去,殖民时期文化被动交流的不平衡时期终于终结,冷战时期文化针锋相对生死对决的格局已经打破,现在是在国际市场贸易往来、国际投资流动、国际政治抗衡、世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的文化交锋交汇与融合,在跨国企业、国际化教育、世界移民潮、互联网文化等的近距离全方位交流中,各文化体系的个性风格格外突出,异域风情就在身边摇曳,文化审美感格外强烈。
-
●8.1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早期文化发展受地域局限,多是相对隔绝各自发展,战争、商业、宗教、艺术是打破文化壁垒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一旦这些方式结合进行,文化传播效力会大增。战争推进文化传播一例——亚历山大东征, 宗教游学和平传播文化一例——玄奘取经,生存传播一例——吉普赛人
-
●8.2文化殖民、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
全球化的野蛮阶段就是殖民时期,殖民地本土文化与外来的侵略文化经过持久文化战争后,多数本土文化落败甚至灭绝(如玛雅文化),少数在保留地残存(如印第安部落文化),也有的在文化隔离中艰难生长(如非洲文化族群),有的土著居民文化孱弱的荒蛮之地(如太平洋岛屿居民),任外来文化生长,本土原住民文化成为保护标签(如澳洲文化与岛屿土人,新西兰文化与毛利人)。而后殖民地文化与宗主国文化开始融合,形成文化对流。当殖民地杂交文化完全稳定下来,异质文化不再是敏感源,原住民文化进入博物馆和文化节,原宗主国文化成为批判对象和超越目标,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成为学术探讨的课题,这时,文化新物种就获得了正名。文化战争间歇,文化生态系统重新建构。
-
●8.3美洲移民文化与移民文学
目光聚焦美洲,考察其移民文化发展史,把美国移民文化异军突起的凯歌与印第安人文化衰亡悲剧对照解读,反思作为生存方式的文化之利弊,正视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文化历史,萃取文化价值观。
-
●8.4美国的中国移民及华裔文学
从成吉思汗引发的“黄祸”恐惧到杰克伦敦重提《黄祸》,再到毛泽东时代引发的红色威胁论,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绵延不绝多元多变柔韧刚劲的文化系统迷惑不解又警惕防范。这里对《排华法案》阴影下生存的早期中国移民及其后代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迷惑作一扫描,分析了其在西方文学中的形象变化。重点介绍了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文化形象和“中国性”建构的艰辛努力,对20世纪80年代后蓬勃发展的新移民文艺和世界华人写作热潮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