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课程导论
学科和课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本章将从创造学学科入门,进入应用创造学课程学习的知识殿堂,领略精彩的创造世界。
-
●1.1作为一门学科的创造学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个体创造行为和社会创造现象的内在规律。近百年来,创造学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对创造教育和创造实践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
●1.2作为一门课程的应用创造学
应用创造学课程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知识、创造能力和创造情感,引领同学们成长为创新人才。在课程内容上,包括理论、工具、实践三大板块,同学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强化个体反思、实践运用和内心体验。
-
第二章创造
创造并不神秘,也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属。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只有揭开创造的神秘面纱,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创造。
-
●2.1创造的内涵
创造可以发生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既有物质领域的创造,也有精神领域、知识领域的创造。创造就是以形成具有新颖性和适切性的成果为导向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
●2.2创造的要素
从人类创造活动来看,包含创造主体、创造客体、创造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当各种创造要素处于最优配置的时候,人类社会所蕴藏的创造潜力往往会竞相迸发出来。
-
第三章创造力
每个人都有创造潜力,关键是将创造潜力转化为创造能力。创造力往往指的就是创造能力。创造力既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在创造实践中得到提升的。
-
●3.1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力是一种形成具有新颖性和适切性的成果的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它需要用有新颖性和适切性的成果来证明。 具有高创造的人往往喜欢冒险,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勇于挑战未知。
-
●3.2创造力的要素
知识、智能、非智能是创造力的三类基本要素。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智能要素包括一般智能、领域智能和创造智能。创造意识、创造意向和创造意志等非智能要素往往在人的创造力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
第四章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阐明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对富有创造力、能产生创新性成果的各种思维形式的总称。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不受固有的方法、程序和思维模式的束缚,是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主要有:独创性、变通性、综合性和跨越性。一些因素会阻碍人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阻碍分别是是: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问题表征、判断障碍和问题情境。人类的思维形式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分类包括: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通常是多种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
-
●4.1创造性思维的涵义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类型,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阐明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对富有创造力、能产生创新性成果的各种思维形式的总称。创造性思维不受固有的方法、程序和思维模式的束缚,是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主要有:独创性、变通性、综合性和跨越性。
-
●4.2创造性思维的阻碍
一些因素会阻碍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第一个阻碍是心理定势。当某些策略和规则在过去成功后,往往就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定势。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阻碍是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阻碍是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创造性思维的第四个阻碍是判断障碍。创造性思维的第五个阻碍是问题情境。
-
●4.3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人类的思维形式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分类包括: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例如,发散思维是指针对问题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而聚合思维是指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若干思路加以重新组织,使之指向一个最佳解决方案。二者的有机结合,能产生更高质量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创造性思维通常是多种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
-
第五章创造技法(上)
所谓创造技法也就是创造方法,熟练掌握创造技法能极大地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目前,应用创造学领域常用的创造技法已有500多种。智力激励法是一种集体型的创造技法,该方法希望参与者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其具体实施是通过智力激励会议来进行的。智力激励会议包括五个步骤:会议准备、热身活动、明确问题、自由畅谈、加工整理。类比创造法是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找到对象之间的同质点或异质点,在类比转变中实现创造。通常有七种类比方式:直接类比、因果类比、拟人类比、幻想类比、对称类比、象征类比、综合类比。类比创造技法有统摄法、移植法和仿生法三种具体方法。
-
●5.1智力激励法
所谓创造技法也就是创造方法,熟练掌握创造技法能极大地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智力激励法,也叫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型的创造技法。该方法希望参与者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其具体实施是通过智力激励会议来进行的。智力激励会议包括五个步骤:会议准备、热身活动、明确问题、自由畅谈、加工整理。此外,派生出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专家函询法、三菱式智力激励法、CBS式智力激励法、NBS式智力激励法等新的智力激励法。
-
●5.2类比创造法
类比创造法是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找到对象之间的同质点或异质点,在类比转变中实现创造。通常有七种类比方式:直接类比、因果类比、拟人类比、幻想类比、对称类比、象征类比、综合类比。类比创造技法有统摄法、移植法和仿生法三种具体方法。统摄法包含变陌生为熟悉和变熟悉为陌生两个部分。移植法可分为原理移植、结构移植、方法移植和材料移植四类。仿生学法有结构仿生、能量仿生、结构能量综合仿生等。
-
第六章创造技法(下)
列举创造法是具体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克服思维定势的一种创造技法;列举创造法运用了分解和分析的方法,将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罗列出来并形成新设想;可分为特性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成对列举法和综合列举法等类别。设问创造技法是指围绕现有的事物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提问发现事物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出需要进行革新的方面;其原理包括组合创造原理、逆反创造原理和变性创造原理;包括奥斯本检核表法、5W2H法等创造技法。组合创造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结构、原理等技术因素通过巧妙的组合或重组,以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产品的创造技法;可以分为同类组合法、异类组合法、附加组合法、重组组合法等类别。
-
●6.1列举创造法
列举创造法是具体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克服思维定势的一种重要创造技法。列举创造法运用了分解和分析的方法,其要点是将研究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罗列出来,提出改进措施,形成有独创性的设想。该技法人为地按某种规律列举出创造对象的要素加以分析研究,以探求创造的落脚点和方案。按照所列举对象的不同,列举创造法可以分为特性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成对列举法和综合列举法等类别。
-
●6.2设问创造法
设问创造技法,简称设问法,这种创造技法是指围绕现有的事物,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提问,发现现有的事物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找出需要进行革新的方面,进而发明出新的事物。设问创造法的原理主要采用了三种创造原理:组合创造原理、逆反创造原理和变性创造原理,主要思路是变换思考问题的方向,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思考。设问创造法包括奥斯本检核表法、5W2H法以及和田十二法等创造技法。
-
●6.3组合创造法
组合创造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结构、原理等技术因素通过巧妙的组合或重组,以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造技法。关于组合创造法的类别,根据参与组合的组合因子的性质和主次以及组合的方式,组合创造法大致可以分为同类组合法、异类组合法、附加组合法、重组组合法等不同类别。在人类的创新创造活动中,形态分析法和信息交合法是两种最为常用的组合创造技法。
-
第七章创造成果
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我们探索创新的道路,获得创造成果的宝贵回报,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创造成果应当如何保护呢?又如何将成果进行转化呢?在本讲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创造成果的形式、保护和转化,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让大家对创造的力量和成果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
●7.1成果形式
创造成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创造成果形式是指人们将创意、创新或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或表达形式的过程。通常涵盖了科学、技术、艺术、文学、社会创新等多个领域。这些创造成果形式不仅体现了个人或团队的努力和创新,还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价值。
-
●7.2成果保护
无论是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学术论文还是技术发明,创造成果的保护对于作者和创作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成果保护成为了企业、研究机构和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果保护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工业设计等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
-
●7.3成果转化
在上一节的内容中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成果保护的内容,但是仅仅只是对成果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对成果进行转化,学习成果转化已经是现代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涉及从理论或实验室环境中将创新成果转变为可应用、可商业化的形式,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第八章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指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创造教育具有发展性、全体性、主体性、独特性、开放性、综合性、问题性、实践性等特点。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和脑科学基础。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揭开了创造主体在创造过程中会经历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遵循这些特征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创造主体的创造心理品质,为创造主体提供适宜的创造环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人的创造力。创造教育的实施涉及渠道建设(学科课程渠道和综合课程渠道)、教学策略(研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质量评价(延迟评价、档案袋评价)以及创造型教师。
-
●8.1创造教育概述
创造教育是指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创造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其基本理念:人人都具有创造潜力;教育能够促进创造力开发;“成物”与“成己”辩证统一;“继承”与“创造”辩证统一;创造力开发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创造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发展性、全体性、主体性、独特性、开放性、综合性、问题性、实践性。创造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8.2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和脑科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涉及创造心理品质、创造心理过程和创造心理发展。脑科学基础涉及脑的结构、脑的功能等。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为人类揭开了创造力的“神秘面纱”,给人们展示出了创造主体在创造过程中会经历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遵循这些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创造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创造主体的创造心理品质,为创造主体提供适宜的创造环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人的创造力。
-
●8.3创造教育的实施过程
在创造教育的渠道建设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科课程渠道和综合课程渠道。在创造教育的教学策略方面,创造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是研究性教学,也包含项目式教学策略、对话式教学策略、活动式教学策略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在创造教育的质量评价方面,主要是延迟评价、档案袋评价。而创造型教师是能够掌握和运用创造教育理论、策略、方法与技术,创设创造性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者有效地进行创造力开发的教师。
-
第九章创新创业
2014年,在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时,前总理李克强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此,创新创业在中国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热潮,创新创业也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之一。
-
●9.1创业与创业者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本节课程给大家讲述了什么是创业?什么又是创业者?同时,从几个方面向大家讲述了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应该具备的能力。
-
●9.2创业机会识别
创业的核心在于创业机会,创业者对创业机会是否有正确的认识、理解与把握创业机会的识别,关乎创业能否成功。本节课程向大家介绍了创业机会的由来和怎样识别创业机会。
-
●9.3创业团队组建
在创业过程中,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是最重要的力量。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招人难、管理难、赢得人心难等实际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创业团队呢?本节课程将从创业团队的设计、创业团队的管理以及团队领袖的关键特质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
●9.4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节课程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的底层逻辑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
●9.5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是创业者叩响投资者大门的“敲门砖”,是创业者计划创立业务的书面摘要,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往往会使创业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程将简单介绍一下创业计划书的概念、作用以及核心要素。
-
●9.6创业路演
创业项目路演作为一种创业宣传方式出现并逐渐流行于近年来的创业圈。创业项目路演通常是指某一初创企业报名参加创业路演,以努力争取风险投资人的投资。本节课程将简单介绍一下创业路演的概念、作用、核心要素以及核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