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2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9
开课时间2025/02/11 - 2025/06/30
课程周期20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机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属性,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医学生在学习了正常人体的结构、功能及代谢等知识后,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可理解患病机体异常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程精选符合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大纲要求的最经典病理生理学知识,内容涵盖病理生理学总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三大部分,共包括14讲87个微课视频。为促进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我们还制作了配套的全英文微课视频(87个)和全英文PPT(87个)。

本课程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加强与临床的结合。本课程的微课视频均采用病例引路,在授课过程中及单元测试中再加强与病例的呼应;除微课视频之外,还先后安排两次单独的病例讨论;并紧密结合发病机制,遵循最新临床诊疗指南,介绍某些重要防治原则。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实行“基于案例与问题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在每个微课视频后精心设计思考题或参考文献,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本课程在每一讲的适当内容中精心设计“思政教育”元素,将病理生理学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本课程团队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于2005年获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两次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课程主要为医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同时也满足广大教师、研究生和临床医务人员提升病理生理学知识之需求。

课程大纲
绪论
1.1 绪论
疾病概论
2.1 健康、亚健康与疾病
2.2  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
2.3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2.4  脑死亡
2.5 疾病模型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1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导学
3.2 高渗性脱水
3.3 低渗性脱水
3.4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与水肿
3.5 钠水潴留与水肿
3.6 高钾血症
3.7 低钾血症
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
4.1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导学
4.2 酸碱平衡的调节
4.3 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4.4 分析酸碱失衡病例的基本思路
4.5 代谢性酸中毒(1)
4.6 代谢性酸中毒(2)
4.7 呼吸性酸中毒
4.8 代谢性碱中毒
4.9 呼吸性碱中毒
4.10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缺氧
5.1 缺氧-导学
5.2 乏氧性缺氧
5.3 血液性缺氧
5.4 循环性缺氧
5.5 组织性缺氧
发热
6.1 发热-导学
6.2 发热激活物
6.3 内生致热原
6.4 热限
6.5 发热的时相
6.6 发热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应激
7.1 应激-导学
7.2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7.3 急性期反应
7.4 热休克反应
7.5 应激性溃疡
7.6 PTSD
缺血-再灌注损伤
8.1 缺血-再灌注损伤-导学
8.2 活性氧的作用
8.3 钙超载
8.4 白细胞的作用
8.5 缺血预适应和缺血后适应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9.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导学
9.2 DIC的发病机制
9.3 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9.4 DIC的诊断原则
休克
10.1 休克-导学
10.2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
10.3 微循环淤血期的病理生理
10.4 微循环衰竭期的病理生理
10.5 失血性休克
10.6 感染性休克
10.7 过敏性休克
10.8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不全
11.1 心功能不全-导学
11.2 神经-体液机制在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
11.3 心肌重塑
11.4 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一)
11.5 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二)
11.6 低排血量综合征
11.7 静脉淤血综合征
呼吸功能不全
12.1呼吸功能不全-导学
12.2 限制性通气不足
12.3 阻塞性通气不足
12.4 弥散障碍
12.5 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12.6 肺心病
12.7 肺性脑病
12.8 ARDS
肝功能不全
13.1 肝功能不全-导学
13.2 肝功能不全的功能代谢变化
13.3 肝纤维化
13.4 肝性脑病
13.5 氨中毒学说
13.6 γ-氨基丁酸学说
13.7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与氨基酸失衡学说
13.8 肝肾综合征
肾功能不全
14.1 肾功能不全-导学
14.2 急性肾衰竭的分类
14.3 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14.4 急性肾衰竭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4.5 慢性肾衰竭
14.6 肾性骨营养不良
14.7 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