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艺术学
景观艺术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7/15
开课时间2024/09/18 - 2025/01/20
课程周期18 周
开课状态已结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景观艺术学”既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也可以是景观艺术爱好者的入门课程。


景观艺术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景观形式上的反映,是以大地为基地,以天空为背景,运用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要素,所构成的空间造型艺术。景观艺术是一门时空交感的艺术,是唯一具有“时序变化特征”的空间艺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认知景观要素与空间、探究古今中外景观创作的艺术理论和方法;了解景观规划设计的流程,掌握构思立意、规划布局、空间组织,景观营造的艺术原理。


(1)在认知领域,同学们可以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自主和深度学习的能力、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在情感领域,可以厚植人文与家国情怀、拓宽全球化视野,提升职业价值感,养成学生刻苦务实、积极乐观、坚韧不屈的人格。


课程的特色和亮点

课程内容与结构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行业发展需求更新知识体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景观认知模块”、“景观评析模块”、“景观设计原理模块”3个循序渐进的知识模块;分单元融入主题项目与热点话题,采用有趣、有情的教学形式,讲好每个知识点。教学中引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建立多途径的教学评价体系、动态管理教学过程。

(1)解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了循序渐进的“三五三”课程教学体系:以自编出版教材为基础,解构课程知识体系,将教材章节内容拆分成66个知识点。按景观要素、景观要素组合、景观空间界定与组织、景观立意与布局、景观设计法则等5个知识点层次,建立“景观认知模块”、“景观评析模块”、“景观设计原理模块”三个进阶式知识模块,探索形成“课前、课上和课后”三段式的教与学组织流程,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自主构建每个单元知识的逻辑结构。


(2)多形式资源、多平台混合应用,打造“有趣、有效、有情”的“三有”空中“课堂”和“教学社区”,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提供高品质的线上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秉承“以美育德”的理念,融入诗、书、画、影、视、音等艺术元素,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3)立足行业热点,构建“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体系:以学科和行业的热点话题作为教学单元的主题,适时引入主讲教师的最新科研与实践项目、名家名作及影视剧名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依托案例工作坊、和专题讨论等形式,突破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互动。


课程大纲
园林景观与空间认知
1.1园林景观是什么
1.2景观空间与界定
1.3空间界面与空间感
景观空间的形式与特征
2.1空间抽象属性
2.2空间虚实与开闭特征
2.3视觉规律与空间感(一)-(二)
2.5空间尺度感(一)-(二)
2.6空间层次感(一)-(二)
与景观要素组合相关的变量
3.1数量、间距
3.2位置、方向、方位
3.3形状--点、线
3.4形状--面、体
景观要素组合的原则
4.1多样与统一(上)-(下)
4.2对比与调和(上)、(中)、(下)
4.3平衡与紧张(上)-(下)
4.4节奏与韵律
4.5比例与尺度
4.6平衡与紧张(上)-(下)
4.7节奏与韵律
4.8比例与尺度
相地与立意
5.1设计流程分析
5.2 相地与风水术
5.3 项目选址、基地评价
5.4构思与立意
5.5意境的创造与表达(一)-(四)
分区与布局
6.1利用图解法确定分区及其功能关系
6.2自然式布局
6.3规则式布局
6.4混合式布局
6.5现代新式布局
空间组织与造景
7.1游线组织与动态空间序列
7.2视线组织与动态空间序列
7.3空间轴向与轴线组织(一)-(二)
7.4视觉分析与景点设置
景观要素设计
8.1地形的功能与特征
8.2地形设计流程与法则
8.3等高线的表达艺术
8.4堆山叠石(一)-(四)
8.5水系设计(一)-(四)
8.6道路场地与铺装设计(一)-(二)
8.7植物景观设计(一)-(三)
8.8景观建筑与小品设计(一)-(二)
8.9景观照明设计(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