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
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9
开课时间2025/03/04 - 2025/07/01
课程周期1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要传承创新必须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才能保证薪火相传,技艺不失,文化不灭。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就要求要创新中医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

总结中医人才院校教育经验看来,必须尊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共识性原则。而且,这一观念要尽早树立,尽早实践。新生接触的最早、最基础的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是学好整个中医学的基石。藏象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属于临床应用的典型结构知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难点,所以讲好、学好藏象理论和临床对于学生树立中医思维,坚定中医信念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知识的结构差异、历史文化影响、临床要求等原因影响,中医学的教、学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尤其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或者课堂讲授,难以给学生以“带入感”,学生把握起来也比价抽象,中医思维更无从说起,所以如何将深奥的藏象知识用有别于言传身教的“师带徒手段”进行传授,如何将具有古代文化内涵的藏象医理和现代临床应用相结合……值得探索和思考。

《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课程,是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一门实用性极强课程,力求实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完美集合,突显“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医学教育要求。本课程集中凝练了脏象相关的基础理论、与之联系的临床案例、相应的现代研究内容,以及具体实践的讨论。以理论结合临床讲述的视频,情景剧展示等多种形式呈现于课程建设之中,将中医深奥的、抽象理论简单化、通俗化,便于理解,能使学习者易知、易会、易用。课程受众面广,既满足中医专业的学生、医务工作者,也满足“西学中”医务工作者学习,同时也适合大众人群对中医的了解,可以广泛用于学校教育或毕业后再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实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

课程大纲
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一、藏象与病因病机
二、藏象与四诊、辨证
三、藏象与方药
第二节 藏象的概念
第三节 脏腑的分类、各自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及应用
【计划学时】3学时。
五脏的生理与临床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的生理与临床
一、心的生理特性与临床:主通主明、心为阳脏而恶热、心气宜降
二、心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心主血脉
(二)心主藏神
三、心的系统联系与临床: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第二节 肺的生理与临床
一、肺的生理特性与临床: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通调水道
(三)肺朝百脉主治节
三、肺的系统联系与与临床: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第三节 脾的生理与临床
一、脾的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
二、脾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统血
三、脾的系统联系: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第四节 肝的生理与临床
一、肝的生理特性与临床:肝为刚脏;主升发
二、肝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肝主疏泄
(二)肝主藏血
三、肝的系统联系与临床: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第五节 肾的生理与临床
一、肾的生理特性与临床:主蛰藏、肾水宜升
二、肾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肾藏精
(二)肾主水
(三)肾主纳气
三、肾的系统联系与临床: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计划学时】20学时
六腑的生理与临床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胆的生理与临床
一、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二、胆主决断
第二节 胃的生理与临床
一、胃主受纳水谷
二、胃主腐熟水谷
第三节 小肠的生理与临床
一、小肠主受盛化物
二、小肠主泌别清浊
三、小肠主液
第四节 大肠的生理与临床
一、大肠主传导糟粕
二、大肠主津
第五节 膀胱的生理与临床
一、膀胱主贮藏尿液
二、膀胱主排泄尿液
第六节 三焦的生理与临床
一、六腑之三焦:运行津液;通行元气
二、部位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
三、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计划学时】4学时
奇恒之腑的生理与临床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脑的生理与临床
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第二节 髓的生理与临床
第三节 女子孢的生理与临床
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计划学时】2学时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藏与藏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四、心与肾
五、肺与脾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八、肝与脾
九、脾与肾
十、肝与肾
第二节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第三节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第四节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附:《黄帝内经》中相关原文和内涵。
【计划学时】3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