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5
开课时间2025/02/27 - 2025/07/18
课程周期21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理论学科,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器官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确诊、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以及实验依据。我们关注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透过症状体征等表象进一步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也是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会结合临床病例情况分析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病理生理学也是一门“桥梁学科”。在了解正常人体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进一步掌握疾病的发病规律和调节机制,可为后续学好临床医学与药学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重点章节,我们将会对比正常机体与患病机体在形态、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差异,穿插介导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帮助同学们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并且,课上还会介绍一些疾病发病机理的前沿进展和治疗靶点,引入部分内科学与药理学的内容,启发同学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本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将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与药理学有机结合,系统梳理相关联的知识点,做到理论结合临床、基础结合前沿。

我们的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主要开展重点章节的理论教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疾病的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疾病概论是关于各种疾病的普遍的规律性问题。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不同的组织器官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糖脂代谢紊乱、缺氧、发热、休克与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介绍各系统的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例如心血管系统的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的呼吸衰竭,肝胆系统的肝性脑病,泌尿系统的肾功能衰竭。配合这些线上教学的内容,同时我们将在线下开展翻转课堂,对病理生理学的前沿进展和热点问题展开分组讨论,通过演讲和问答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锻炼同学们汇报和答辩的能力,提升英文文献的阅读水平。

病理生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18世纪,早期的尸检以及显微镜的问世建立了最初的病理生理学。进入20世纪,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为病理生理学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今天,全科医学实践、精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会充实授课内容,变革教学模式,希望借助于这门课程,为大家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交叉前沿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用书:

1. 王建枝、钱睿哲主编《病理生理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

2. 吴立玲、刘志跃主编《病理生理学》第4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年1月

3. 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

4. 王庭槐《生理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8月

5. 万学红《诊断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6. 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


7. Essentials of 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States, 4th Edition, 2015

8. 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 An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 8th Edition, 2019

9. Pathophysiology 6th Edition, Jacquelyn L Banasik, 2018

课程大纲
疾病概论
1.1 疾病的相关概念
1.2 病因学
1.3 发病学
1.4 疾病的转归
水、钠代谢紊乱
2.1 正常水、钠代谢平衡
2.2 水、钠代谢紊乱分类
2.3 脱水
2.4 水过多
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3.1 酸碱的概念和来源
3.2 酸碱平衡的调节
3.3 酸碱平衡紊乱常用指标及分类
3.4 代谢性酸中毒
3.5 呼吸性酸中毒
3.6 代谢性碱中毒
3.7 呼吸性碱中毒
糖、脂代谢紊乱
4.1 高血糖症
4.2 低血糖症
4.3 脂代谢紊乱
缺氧
5.1 常用的血氧指标
5.2 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5.3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5.4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发热
6.1 正常体温与发热
6.2 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6.3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6.4 发热反应中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应激
7.1 概述
7.2 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及机制
7.3 应激与疾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
8.1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8.2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自由基增多
8.3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钙超载
8.4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炎症反应过度
8.5 缺血-再灌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休克
9.1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9.2 休克代偿期
9.3 休克进展期
9.4 休克晚期
9.5 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呼吸功能不全
10.1 呼吸功能不全的概述
10.2 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通气功能障碍
10.3 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换气功能障碍
10.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0.5 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
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
11.1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
11.2 心力衰竭的分类
11.3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
11.4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11.5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11.6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脏各部位舒缩活动不协调
11.7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11.8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肝功能不全
12.1 肝功能不全的概述
12.2 肝细胞损害与肝功能障碍
12.3 肝性脑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12.4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
12.5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r氨基丁酸学说
12.6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2.7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12.8 肝性脑病的防治
肾功能不全
13.1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13.2 急性肾功能衰竭
13.3 慢性肾功能衰竭
13.4 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