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唐诗与三晋
纵观唐代诗歌创作,三晋诗歌不仅创作繁荣,而且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唐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首先,从作家、作品及其特征方面,概括介绍了唐代三晋诗歌繁荣的总体情况,并对唐代三晋诗歌加以界定。其次,概括分析唐代三晋诗歌繁荣的原因,重点分析军事战略地位、政治优势、交通发达等对三晋唐诗创作产生的影响。
-
●1.1三晋诗歌创作概况
与唐前相比,与唐代其它地域相比,唐代三晋诗歌创作,都可以说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其繁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家众多,名家辈出;作品众多,内容丰富;时间长地域广。并对三晋诗歌做出界定:本土诗人写的有关三晋的诗歌;外籍入晋诗人写的有关三晋的诗歌;没有入晋经历的诗人,在送别和赠寄诗歌中写的有关三晋的诗歌。
-
●1.2三晋诗歌繁荣的原因(一)
唐代三晋诗歌繁荣的原因很多,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唐代三晋既是唐王朝的北门,又是其“京师右屏”,军事地位为唐代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三晋的地理空间。其次,“龙兴之地”的政治优势,促进了三晋经济、文化、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三晋唐诗创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1.3三晋诗歌繁荣的原因(二)
重点分析唐代三晋交通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唐代三晋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抵达北部边塞的重要通道。出入三晋的四条重要驿道,长安-太原驿道最为重要,与洛阳-太原驿道,形成的以长安、洛阳、太原为中心的三角交通圈。人员往来频繁,尤其是往来于驿道的文人,歇息驻足之际,写下大量行役诗歌,开拓了唐代行役诗歌的三晋路线。
-
第二章唐诗与太原
太原是唐王朝的北都和北门,河东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历史名城,胡汉文化融合之重地,还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宏伟的著名都市,因此成为三晋诗歌创作的中心。帝王将相、朝廷重臣、普通官员、漫游文人、戍边将士等都有关于太原的创作,奉和应制、唱和赠寄、游览寄情,留下了丰富的太原山水、人文、气候、物产的描写。并形成了太原诗歌雄壮与大气、刚健与豪迈的风格特征。
-
●2.1唐朝北都——太原
从三个方面概括介绍了大唐北都太原。它首先是一座的历史名城,主要体现建筑历史悠久,同时又多次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又是文化融合的重地,太原历史总是伴随着与中原汉族与边境诸多少数民族之间文化融合。还是一座宏伟之城。晋阳城从春秋时期建城以后,很多朝代都有修筑,到唐代扩建规模最大,为唐朝北方最大的都市,经济富庶,文学昌盛,是唐代三晋诗歌的创作中心。
-
●2.2唐诗中的太原山水
唐诗中的太原人文非常丰富,留住了很多太原记忆。太原山川秀美,唐笔代诗人下有很多用于观景的楼阁,有汾上阁,龙兴寺阁、童子寺阁、开化寺阁。唐代太原佛教兴盛,唐诗中提到的有童子寺、开化寺、龙兴寺、崇福寺等。唐诗中晋祠描写最多,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最具代表性。唐玄宗的《过晋阳宫》及其奉和应制诗是写晋阳宫的佳作。
-
●2.3唐诗中的太原人文
唐诗中关于太原气候的描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冷,诗人笔下太原的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秋来早,以李白《太原早秋》最为著名。一个是春来迟,如韩愈的《夕次寿阳驿》。因此,太原春天的春暖花开才让文人最为珍惜,写春游晋祠的诗歌较多。葡萄酒则是唐诗中的描写最多的太原物产,芳辛酷烈,味兼缇益,酿造普遍,很多地方都能喝到。
-
●2.4唐诗中的太原气候与物产
唐诗中关于太原气候的描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冷,诗人笔下太原的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秋来早,以李白《太原早秋》最为著名。一个是春来迟,如韩愈的《夕次寿阳驿》。因此,太原春天的春暖花开才让文人最为珍惜,写春游晋祠的诗歌较多。葡萄酒则是唐诗中的描写最多的太原物产,芳辛酷烈,味兼缇益,酿造普遍,很多地方都能喝到。
-
●2.5唐代太原诗歌风格
唐代太原诗歌既不同于长安、洛阳诗歌,也与三晋其它区域诗歌相异。唐代太原诗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雄壮与大气。其形成与政治优势赋予这座城市的自信、包容、大气密切相关。比如帝王的创作及奉和应制诗歌,描写城市建筑的诗歌。二是刚健与豪迈,其形成与太原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影响行成的尚武之风有关,唐代太原尚武之风更甚,边塞诗中众多的军事意象,强烈的功名的思想,都体现出这种特征。
-
第三章唐诗与蒲州
蒲州在唐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蒲州不仅在唐代的政治、军事、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唐代诗歌创作历程中也有着突出的表现。本章就针对蒲州的重要地位、蒲州名物对唐诗创作的生发作用以及唐代诗歌中蒲州的历史影像进行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唐代蒲州的政治、经济地位;唐代蒲州士族与文化;唐诗与蒲津桥以及唐诗与鹳雀楼等。
-
●3.1唐代蒲州的政治与经济
唐代蒲州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政治、军事功能。蒲州“中界三京”“其地益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使得蒲州在唐代的行政名称与行政地位多次发生改置。另外,蒲州的农业非常发达,是唐代粟与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蒲州拥着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盐,蒲州盐利成为唐帝国财政收入主要的构成部分。
-
●3.2唐代蒲州士族与文化
唐代蒲州士族在唐帝国的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在政治上,特别是在唐代被称为“关中郡姓”的裴氏、柳氏与薛氏三大著姓在整个唐帝国建国与持续的历史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去在政治舞台上持续显示自我存在之外,蒲州士人也创作出了优异的文化成绩。在蒲州除去产生了诸如王维、柳宗元、王之涣、卢纶、司空图等著名的诗人之外,还吸引了大量的诗人汇聚于此,如温庭筠、李商隐等,蒲州本籍诗人与外来诗人一起,创造了优秀的唐代蒲州诗。
-
●3.3唐诗与蒲津桥(一)
蒲州在唐代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作用最为集中在呈现在蒲津桥上。蒲津桥第一次与唐诗接触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而这也成为玄宗决定于次年即开元十二年“增修”蒲津桥的直接诱因。此次增修完成的蒲津桥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显示出了唐人对于以往时代的超越和对自然的征服。可以说,蒲津桥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以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艺术呈现,成为最能代表盛唐华彩的部分。
-
●3.4唐诗与蒲津桥(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蒲津桥作为国家工程所给予唐人的那种巨大震撼力在逐渐减退,蒲津桥在唐诗中的历史影像与文学意蕴也在发生了改变。蒲津桥“利涉大川”所呈现出的自然之“通”与诗人的人生之“穷”在某些特定情境中发生的对撞,会刺激与鼓荡诗人的内在心灵。蒲津桥在此时成为唐诗创作的生发点与促生地,成为承载诗人“穷”“通”感慨的文学意象。但当诗人不再纠结于人生“穷”“通”之时,雄壮的蒲津开始变得轻巧,它成为诗人安置人生、调适心灵的“胜境”。
-
●3.5唐诗与蒲津桥(三)
蒲津桥“利涉大川”所呈现出的自然之“通”与诗人的人生之“穷”在某些特定情境中发生的对撞,会刺激与鼓荡诗人的内在心灵。蒲津桥在此时成为唐诗创作的生发点与促生地,成为承载诗人“穷”“通”感慨的文学意象。但当诗人不再纠结于人生“穷”“通”之时,雄壮的蒲津开始变得轻巧,它成为诗人安置人生、调适心灵的“胜境”。
-
●3.6唐诗与鹳雀楼(一)
北周宇文护出于军事目的而修建的鹳雀楼,到了唐代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并与唐诗产生了不解之缘。唐代鹳雀楼登临诗的创作较为集中,作品数量也多。但大多没有流传下来。现存的九首鹳雀楼登临诗分属于盛、中、晚唐三个时期,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士人心态的改变。唐代鹳雀楼登临诗,既表现出了盛世帝国的辉煌气象,也记录了末世王朝的衰飒局面,可以说,虽然唐代鹳雀楼登临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却构成了唐王朝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学记录,展现出了唐代士人的心路历程。
-
●3.7唐诗与鹳雀楼(二)
唐代鹳雀楼登临诗,既表现出了盛世帝国的辉煌气象,也记录了末世王朝的衰飒局面,可以说,虽然唐代鹳雀楼登临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却构成了唐王朝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学记录,展现出了唐代士人的心路历程。
-
第四章唐诗与雁门
雁门及雁门关是唐代诗人非常青睐的写作对象,“雁门”在唐人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种意象化的书写,借助雁门诗歌展现了唐代诗人丰富的精神生活。本章是对唐诗中雁门诗歌的专门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三晋关隘概况、雁门及雁门关概况、唐代雁门诗歌的主要内容、唐代雁门诗歌的主要风格、唐代雁门诗歌的文化精神。
-
●4.1三晋关隘概况
山西地势呈现出“两山夹一川”的态势,被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称为“最为顽固”。山西处于游牧民族盘踞的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具有重要军事地理地位。山西的管理和经营,对中国古代的政权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山西现存古代长城关隘众多,这些关隘也自然成为古代诗人青睐的写作对象。
-
●4.2雁门与雁门关
唐代诗人笔下的山西关隘,主要集中在对雁门及雁门关的书写。唐代诗人笔下的“雁门关”,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雁门关”,而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实际包括了“雁门郡”和“雁门关”及其附近的北部边塞地区。作为著名的古战场,雁门关经历了无数的血雨腥风,也见证了无数的沧桑巨变。这些风雨沧桑,被来到这里的唐代文人反复咀嚼,化作为一首首优秀的诗篇。
-
●4.3唐代雁门诗歌内容(一)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唐代大量的文人来到雁门地区,写下了无数的著名诗篇。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雁门边地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的描写。雁门边塞的苍茫辽阔,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陶冶了诗人们的情怀,也激荡了他们的雄心壮志。
-
●4.4唐代雁门诗歌内容(二)
唐代雁门诗歌的第二大内容是抒发诗人们立功边塞的雄心壮志。诗人们或者通过送友人从军而发自己建功边塞的理想,或者直接深入边塞,写出自己的英雄豪情。唐代雁门诗歌的第三大内容是继承中国古代征人思妇的主题,表达边地征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渴望和平和厌战情绪。
-
●4.5唐代雁门诗歌风格
唐代诗人借对雁门及雁门关的描写,抒发了自己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呈现出瑰丽多彩的艺术风格。一是雄浑豪迈,作品中呈现的磅礴气势给读者的强烈冲击感和感染力。二是苍凉悲壮。唐代雁门诗歌中,大漠苍凉和英勇悲壮是交织在一起的。三是平淡质朴。表现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最真挚的情感,透露出平淡而真切的人情之美。
-
●4.6唐代雁门诗歌精神
经过唐诗的经典化流传,雁门诗歌已经彰显出其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品格,并且对后世的雁门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雁门文化几乎囊括了三晋文化的所有精神特质,唐诗中体现的雁门文化精神主要有:首先,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第二,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第三,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
第五章唐诗与河汾
黄河与汾河共同哺育了三晋大地与人民,黄河与汾河是陶育三晋文化的重要载体。本章重点讲解了三晋大地与黄河及汾河的文化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黄河、汾水与三晋唐诗的相互影响关系。本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黄河与三晋”“唐诗与黄河”“三晋与汾河”“唐诗与汾”。
-
●5.1黄河与三晋
黄河与三晋。首先概括了黄河的地理名胜与历史文化,并着重讲解了山西境内黄河的地理与历史的概况,重点突出了“黄河为血脉,太行为筋膂”的文化陶育功能。在讲解的过程中,引用与黄河相关的诗词,讲述了黄河与唐诗在意象、风格及作家情感方面的作用关系。
-
●5.2唐诗与黄河(一)
重点分析了三晋黄河的地理形胜与唐代诗歌的文化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乐府古辞《公勿渡河》中的黄河意象;龙门、蒲津关等黄河重要的渡口与唐诗的文化关系;鲤鲤跳龙门的传说与唐诗表现;唐诗中的冷秋意象等。
-
●5.3唐诗与黄河(二)
本节重点分析三晋黄河的地理形胜与唐代诗歌的文化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乐府古辞《公勿渡河》中的黄河意象;龙门、蒲津关等黄河重要的渡口与唐诗的文化关系;鲤鲤跳龙门的传说与唐诗表现;唐诗中的冷秋意象等。
-
●5.4唐诗与汾河
重点讲解了汾水与唐诗的文化关系。主要有汾河关塞与唐诗,以雀鼠谷关塞为代表;汾水与沿河都邑对唐诗的影响;其中以杜审言名作《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为重点篇章,讲解了平阳、姑射山与唐诗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汾阴祭祀与唐诗、唐诗中的汾水隐逸情节。
-
●5.5三晋与汾河
重点讲解了汾河对三晋文化的陶育功能。其主要内容为汾河的地理名胜与历史人文。从先秦时期开始追溯,讲解了《诗经》中的《汾沮洳》,到汉武帝的《秋风辞》,再到唐宋人的汾水意象。除此之外,亦提到了隋唐时期以王通为代表的河汾文化及其影响。
-
第六章唐诗与三晋佛教
三晋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寺庙林立,高僧辈出。五台山更是佛教信仰与文化最集中的地区,是唐代最声名远播的佛教名山。在唐诗中有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了三晋佛教,而五台山诗歌在这类作品中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关注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五台山在唐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三晋佛教在唐代的发展情况。本章内容主要有:三晋佛教的繁荣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唐诗与三晋佛教等。
-
●6.1三晋佛教的繁荣及其在唐代的发展
历史上,三晋地区的佛教非常兴盛,唐代更是如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僧侣,一是山林寺庙。就僧侣而言,唐代以前,这里产生了很多名僧,晋代的法显和慧远是最著名的两位。前者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旅行家,后者在佛教中国化方面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唐代的名僧更多,大多是净土宗与禅宗的大师。此外,来参拜五台山的国内外高僧,留下名字的就有八十人左右。就山林寺庙而言,这里名寺极多,分布广泛。吸引了无数佛教徒和文人前来游赏参拜。
-
●6.2唐诗与三晋佛教
三晋佛教的魅力在唐诗中多有体现。这里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唐诗中的五台山,二,唐诗中的其他寺庙。五台山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很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见到文殊菩萨的期待。五台山不仅是中国的佛教名山,也是世界的佛教名山,唐诗中也有表现外国僧侣不远万里参拜五台山的作品。五台山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学意象,很多没有去过五台山的诗人,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它有所表现。除了五台山,三晋大地上还有很多著名的寺庙,诗人们游赏过,描绘过。这些作品不单与景色、修持有关,甚至还涉及爱情。
-
第七章唐诗与三晋隐逸
三晋地区有着悠久的隐逸文化,历代的隐士们大都继承、发扬了伯夷精神和介子推精神。他们主要集中在中条山、首阳山、王屋山等处,使这些地方成为著名的隐逸之山。到了唐代,隐逸之风更盛,且有了不同的特点,即修道求仙、读书山林、绝意仕途等。隐逸山林一直是文人的理想,唐代诗人中有很多人创作过向往隐逸的诗歌,但大多只是愿望而已。既有隐逸行为又有作品问世的大概只有司空图等人。另外唐代诗人对古代的隐居之士多有赞美,李白则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
●7.1三晋隐逸的传统及其在唐代的发展
三晋地区有着悠久而浓郁的隐逸传统,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是这种传统的发端人物。三晋地区的隐逸,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气节。到了唐代,从全国范围看,隐逸文化与前期相比有很多不同。当时的隐士有(一)修道求仙的,有(二)读书山林的,有(三)绝意仕途的,也有(四)以隐求仕的。三晋地区的隐士中几乎没有第四种人物。第一种的代表如张果、侯道华等,第二种的代表如徐商、尹纵之等,第三种的代表如王绩、司空图等。
-
●7.2唐诗与隐逸之山
三晋大地上的中条山、王屋山等处从来都是隐居者的首选。很多诗人都表达了隐居中条山的向往,但可以肯定这只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达而已,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诗人只有司空图。隐居期间他写了大量的诗歌,一部分表现闲适的隐居,另一部分则隐而不闲,而这一部分更有价值。中条山的西南端是著名的首阳山,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处。唐代诗人多赞颂二人的精神,但李白却不以为然,这是李白的庸俗之处。王屋山作为天下第一洞天,诗人们对它的刻画主要以渴望成仙为主。
-
第八章唐诗与太行山
太行山是山西省东部、南部的界山,具有重要的交通意义。它雄伟壮丽,有着数不清的游览胜地。它文化丰富,特别是上党地区,是我国史前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域,印证着这里的古老文明。它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同时,它还是著名的隐逸之山。唐代诗人对太行山的描写很多,没有了太行山,唐诗中会失去很多精神,很多象征,很多英雄的事迹和波澜壮阔的历史。
-
●8.1“天下之脊”——太行山
太行山是一条山脉,它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东南部整体地势较高,先秦人视其为“天下之脊”。有著名的“太行八陉”和“羊肠坂”。太行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拥有数不清的奇丽风光。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神话故事均起源于太行东南部上党地区。它形势险峻,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很多著名战役。同时它也是有名的隐居之处。
-
●8.2唐诗与太行山
在唐诗中,太行山有很明确的特点,即险恶难行、寒,热等。这些特点构成了仕途险恶、人生艰辛或者人心反复等的象征。太行山是隐居和修行的圣地,王维、王昌龄、储光曦等都有过入太行山隐居或者修行的愿望或实践。太行山的侠风很盛,常反映在作品中。特别是柳宗元刻画韦道安的作品。太行山上发生过很多波澜壮阔的历史,唐代诗人也都有细致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