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是唐代文学。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一切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从宫廷贵族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手中。唐代诗歌、散文、小说较前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两种新的文学形式:词和变文也在唐朝兴起。当然,在这些文体中,诗歌的成就最高,成为了唐朝一代文学的代表,唐诗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无论是诗人的数量,还是作品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以前的各代。唐代诗歌的题材在众多诗人的手里得到了很大拓展,小到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大到朝政得失、国家兴衰等等,宫廷、民间、江山、塞外都成为诗人笔下的诗材。不仅如此,唐朝诗歌的体裁也得到了完备的发展,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无一不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唐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律体。诗歌是唐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样式,唐诗的发展一般也被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除了诗歌的繁荣发展以外,唐朝散文的成就也很大。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了明确完整的文体改革理论,并身体力行地践行他们提出的理论,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被称为传奇。我国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成熟时期。唐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变文。词也是唐朝时兴起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在音节和句型长短方面的固定格律是在中晚唐才开始渐渐定型的,也是在中唐以后词才开始流行起来,五代时期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1.1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隋代结束了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唐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入幕和贬谪生活对唐代生活有深远影响,唐代儒、释、道融合,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唐代文学的繁荣表面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唐代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时期的产物。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下一次的繁荣作了准备。
-
●1.2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隋和初唐文学是六朝文学向盛唐文学的过渡,此时的文学体现出南北文风融合的趋势,并经初唐诗人对齐梁诗风的革新,为盛唐诗歌的到来扫清了道路。初唐诗歌创作主要以唐太宗为中心展开的,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高宗武后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完成了五律的定型。武后时期登上诗坛的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他提出的诗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有关键性的意义。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
●1.3盛唐的诗人群体
盛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顶峰,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王维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在王维、孟浩然诗人群体出现之前,张九龄是值得注意的诗人。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如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人。
-
●1.4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名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激清和神奇想象。
-
●1.5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风貌。他是衔接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具有诗史性质,叙事技巧在他手中达到高度成熟,他的律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沉郁顿挫和萧散自然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杜甫诗歌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
●1.6大历诗风与中唐诗坛
唐诗发展到中唐出现转折,由盛唐的浪漫热情转向对现实的冷静思考,呈现出唐诗发展的第二次繁荣,而大历时期正是由盛唐向中唐的一个过渡,它开启了中唐诗风的转变。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穆宗的四十多年中又渐趋兴盛,并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这个时期,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拓、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韩孟诗派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他们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继韩、孟之后,元和诗坛又出现了天才诗人李贺。刘禹锡、柳宗元是中唐诗坛两位重要诗人,他们政治遭遇非常接近,诗歌思想内容有共同的
-
●1.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
●1.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高度繁荣时,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方,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天习惯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
●1.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代小说出现了新的体式——传奇。唐传奇的出现示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它的发展与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大致同步,在唐代发展有三个阶段,中唐达于极盛,至晚唐稍衰。《李娃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柳毅传》《霍小玉传》等是代表作品。唐代还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文体。俗讲和变文文学的传播与影响,在文学由雅而俗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
●1.10晚唐诗歌
中唐诗歌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长庆后,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唐诗风貌再次出现明显转变,由中唐进入晚唐。晚唐诗歌不及盛唐、中唐繁荣,但也有一些著名诗人,诗风也有新的变化。杜牧、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等人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
●1.11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在晚唐独树一帜,他在对中唐已开始 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的开拓,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伸出他刻意求深,用典过多,多用比兴,造成了他的较难懂。
-
●1.12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词所配的是隋唐时新起的燕乐。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晚唐五代的西蜀的温庭筠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他是花间词鼻祖。南唐的冯延巳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人之首,李煜的词本色,有真情性。
-
第二章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转型期文学,这一时期文学体裁多样,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新兴的戏剧、话本小说等开始出现。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词的成就最高,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宋代词作名家名作辈出,流派众多,有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派,也有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风格各异。宋诗虽然没有能像唐诗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但宋诗也取得了自己的成就,因为唐诗的巨大成就给宋诗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宋代的诗歌在对唐诗的继承中不断地超越,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宋代是散文发展的定型时期。宋代的散文家数量多,成就突出。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就有六位。宋代的散文紧密联系现实,有着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散文中议论为主,风格也走向平易自然。宋代文学除了词、诗、散文的卓越成就之外,通俗文学也很繁荣。
-
●2.1宋代文学概述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影响了宋代诗文的发展。宋代作家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2宋初文学
北宋建国以后的七十多年,诗坛基本上是在中晚唐诗风的影响下,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因为宋初的许多文人是从五代十国入宋的。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个流派,即“宋初三体”。第一体是以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的“白体”。北宋初期唯一能突破白体束缚的诗人是王禹偁。“宋初三体”中第二体是“晚唐体”。他们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喜欢写五律,并在写诗时反复推敲,崇尚白描,少用典故,诗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但全篇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宋初三体”中最盛的是西昆体。这一派别因为杨亿等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和钱惟演。
-
●2.3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北宋立国之初的四五十年间,词作者不过人,仅有词作首,随着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词的创作开始兴盛。北宋前期的主要词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范仲淹、柳永等人。 晏殊、欧阳修、张先多作小令,在晚唐婉约词风继承中有所创新。北宋前期词坛上成就最高的是柳永。柳永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他真正开启了宋词的天地。有《乐章集》。
-
●2.4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北宋中期,欧阳修举起诗文革新运动的大旗之后,宋诗发生了较大的转型,开始走向成熟与繁荣。在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诗人的努力下,西昆体的流弊得到矫正,诗歌的题材范围得到了扩大,由单纯对唐人的模仿转变为独创,古淡平易的诗风取代了华丽纤秾的诗风,宋诗自身的风格开始形成。在这场诗歌革新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欧阳修,后来的王安石、苏轼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这一革新成果。
-
●2.5苏轼
苏轼思想通达,出入儒道,又浸染佛禅,儒、释、道在他身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但是他的思想中儒家思想还是根本,这是他的政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基础。在诗歌创作上,苏轼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古体写近体,纵横驰骋,收放自如,诗歌表现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在词的创作方面,苏轼继柳永之后全面改革了词体,在观念上,他主张诗词一体,这就打破了原来传统的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观念,词获得了和诗一样的文学地位。在内容上,他“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在他笔下都能用词表达出来,进一步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开拓了词创作的全新境界。在创作上,他坚持词须是“自成一家”。苏轼是个全才型的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个文坛领袖,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他也是宋型文代的典型代表。
-
●2.6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陈”二人中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影响巨大,在他周围聚集了众多的青年诗人,陈师道也是其中的一个,后来陈师道脱颖而出,也受到青年诗人的推崇,北宋后期诗坛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黄陈二人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他们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这一派诗人不都是江西人,只因为黄庭坚和诗派中的二谢都是江西人,其他人都是学习黄庭坚的,因此这一派就叫“江西诗派”。这个流派一直到南宋,吕本中、曾几、赵蕃等人也被看作是江西诗派的人。到了宋末元初,方回因为江西诗派的诗人多数学习杜甫,就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江西诗派“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这是两宋之交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靖康之变以后,一些南渡诗人如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人经历国破家亡的巨大变故,从书斋生活中走了出来,开始用诗歌表现他们的爱国热忱和现实的社会生活。诗歌题材发生了变化,诗歌的艺术形式也有了改变,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所增强,江西诗派的诗风发生了深刻变化,诗坛风气也随之变化,北宋诗风开始向南宋诗风转变。
-
●2.7北宋中后期词坛
北宋神宗、哲宗和徽宗三朝,词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这是词的繁荣发展时期。当柳永等人先后离开词坛之后,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继之而起。形成了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苏门词人群,主要有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等。一是以周邦彦为领袖的大晟词人群。
-
●2.8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李清照有《词论》一文,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明确提出了诗词分野问题。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朱敦儒的词比较完整的表现出他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南渡之后,民族危亡促使一些词人的创作必须正视和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去歌唱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以及英雄的苦闷,柔丽婉转的词体也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在这一词风的转变过程中,张元干最为典型。此外,还有叶梦得、陈克、李纲、岳飞等人。
-
●2.9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指的是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陆游诗歌创作过程也相应的分成三阶段。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题材非常广泛,尤以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诗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陆游的诗风格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兼李白豪放飘逸与杜甫沉郁顿挫为一炉,而又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善于凭借幻境、梦境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 陆游最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其中七律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长。杨万里的诗歌自成一家,被称之为“诚斋体”。范成大诗中最有价值的是使金诗和田园诗。
-
●2.10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本有英雄的才情和将略,在南渡之前就揭竿而起,积极抗金。南渡之后,多次上书言事,但却无路请缨,报国无门。而生为“归正人”,却更受到不信任,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抗金的愿望。辛弃疾南渡后的命运是三起三落。辛弃疾的抗金愿望在战场上无法实现,将其苦闷、失意、激愤、爱国热情,英雄气慨入词,树立了词史上的丰碑。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健,有一种雄豪壮大之美。在两宋词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而言,辛词都可说是空前绝后。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极为深远。与他大致同时的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或传其衣钵,或与其词风相近,都属同一门派。
-
●2.11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坛
姜夔是耿介清高的江湖隐士,也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艺术全才。姜夔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新的审美规范。姜夔接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移诗法入词,他还秉承周邦彦字练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吴文英终身布衣,过着游幕、清客的生活。他的词多是登临、咏物、酬唱之作。他与周邦彦、姜夔一样,作词讲求声律,并能自度曲。吴词语言生新奇异,写词爱用丽词、代字。吴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密丽深幽的风格。宋末还有一些其他词人,创作各有特色。像周密,其词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典雅清丽的词风。王沂孙工于咏物,其咏物词的特点是:()善于隶事、用典;()擅长用象征和拟人手法。 张炎在词中备写身世之感,词风清雅疏朗。《词源》对后世词学影响很大,书中提出的“清空”“骚雅”等概念,成为后世词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蒋捷的词别开生面。 蒋词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韵藉,既无辛派后劲的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的刻削隐晦之失。 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等人也创作了很多词作。
-
●2.12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多以吁请抗敌、谋划复国大计为主要内容。大都秉笔直书,义正辞严,气势磅礴,言辞恳切。在欧、苏、王之外开辟了古文的新境界。 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小品,长短不拘,形式灵活。有不少生动有趣的散文。 朱熹等南宋理学家对文学发表了许多言论,内容十分丰富。 南宋编刊散文选集的风气很盛,重要的有《宋文鉴》和《文章正宗》。 南宋的理学家大多能文。如朱熹的许多序、记、碑、铭等,其中不乏文学性较强的作品。 南宋初期的骈文,以汪藻的成就最为突出。 南宋中后期以后的四六作家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利妥贴,代表作家有李刘、李廷忠等。
-
●2.13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南宋后期,宋金对峙相对稳定时,中期诗坛盛行的爱国主义呼声渐渐变弱,四灵诗派和江湖诗派登上诗坛,他们的诗一般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写自然风光,吟风弄月、投谒应酬作品增多,诗人不再积极地关注现实,虽然艺术技巧上有所创造,但总体创作格局不大。而南宋灭亡前后,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让一些诗人从自我的小天地走出来,爱国主义题材再次成为诗坛创作重点。辽诗留存下来的作品只有七十馀首,作者既有契丹人,也有汉人。其中最能体现辽诗特色的当推契丹诗人之作。契丹诗人大多是君主、皇族和后妃,这是因为他们较早有机会接触汉文化。金代诗坛,诗人辈出,作品繁多。其发展过程大 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诗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