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山东联盟)
食品微生物学(山东联盟)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6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青岛农业大学
开课教师李静谭海刚朱英莲
学科专业工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微生物、解读经典实验,启发思考、为深层次科研思维奠定基础。欢迎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同学以及热爱微生物学的同学前来围观。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微生物概念
李静
微生物学发展史
史前、初创期
李静
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李静
微生物的特点
李静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细菌形态和染色
细菌的个体形态
李静
细菌的大小及染色
李静
细菌的一般构造
细胞壁
李静
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李静
细菌的特殊构造
糖被、鞭毛、菌毛
李静
芽孢
李静
细菌繁殖及群体形态
李静
放线菌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李静
放线菌的繁殖及群体形态
李静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李静
酵母菌
酵母菌的形态、大小
李静
酵母菌的基本构造
李静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群体培养特征
李静
酵母菌的生活史
谭海刚
丝状真菌—霉菌
霉菌的基本形态及构造
李静
霉菌菌丝的分化形态
李静
霉菌的群体培养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李静
非细胞微生物
病毒的特性
李静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
李静
噬菌体的繁殖方式
噬菌体及繁殖
李静
一步生长曲线
李静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
水、碳源和能源
谭海刚
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谭海刚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谭海刚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
谭海刚
主动运送和基团移位
谭海刚
培养基的分类
培养基按照成份和外观的物理状态分类
谭海刚
培养基按照对微生物的功能分类
谭海刚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底物脱氢的四条途径
谭海刚
递氢和受氢-呼吸和无氧呼吸
谭海刚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谭海刚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谭海刚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法
全数的测定
朱英莲
活菌数的测定
朱英莲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朱英莲
生长曲线的四个时期
朱英莲
高温杀菌作用的种类
朱英莲
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
朱英莲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
李静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李静
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变量试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
李静
突变株的筛选
高产、抗药突变株筛选
李静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李静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转化
谭海刚
转导
谭海刚
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谭海刚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有利关系-互生和共生
谭海刚
有害关系-寄生、拮抗和捕食
谭海刚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传统分类鉴定方法
谭海刚
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谭海刚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和保藏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谭海刚
微生物与食品保藏
谭海刚
课程回顾
课程回顾
李静
  •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讲授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从小、简和低方面讲授什么是微生物?从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讲授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从体积小、面积大为基础讲授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 1.1微生物概念

    本节重点讲授什么是微生物?从个体微小、构造简单和进化地位低方面讲授微生物的概念,并讲授微生物的种类。

  • 1.2微生物学发展史

    本节重点讲授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特点及代表人物。重点介绍列文虎克、巴斯德、科赫等人的主要贡献。

  • 1.3微生物的特点

    本节重点讲授微生物的特点,即五大共性。从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方面讲授微生物的特点。

  •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本章重点讲授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从个体形态、大小和细菌染色法方面讲授细菌形态和染色;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方面讲授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从糖被、鞭毛、菌毛和芽孢方面讲授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从放线菌概念、形态、繁殖及群体形态方面讲授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细菌形态和染色

    本节重点讲授细菌的个体形态类型、大小度量及表达及鉴别染色方法。

  • 2.2细菌的一般构造

    本节讲授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一般构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各部位的成分组成及功能。

  • 2.3细菌的特殊构造

    本节讲授糖被、鞭毛和芽孢等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介绍糖被的种类、成分、功能和应用;讲述观察鞭毛有无的方法以及鞭毛的三大组成部分;分析芽孢的特点及利弊。

  • 2.4细菌繁殖及群体形态

    本节重点讲授细菌的繁殖和细菌的群体形态。从裂殖和芽殖特别是二分裂方面讲授细菌的繁殖;从菌落概念和个体与群体形态的对应性方面讲授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是、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的群体形态。

  • 2.5放线菌

    本节重点讲授放线菌的概念、个体形态特征和群体形态特点。重点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等方面讲授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

  •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本章重点讲授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从细胞大小、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和生理特性等方面讲授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从形态、大小、构造、繁殖方式和生活史方面讲授酵母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从形态、构造、菌丝体分化、霉菌的群体培养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方面讲授霉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3.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本节重点讲授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从细胞大小、细胞壁成分、细胞膜组分、细胞器有无、鞭毛结构、核糖体、细胞核和生理特性等方面讲授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 3.2酵母菌

    本节重点讲授酵母菌的相关知识。包括酵母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酵母菌细胞壁的构造,繁殖方式,群体特征以及不同营养体形式酵母菌的生活史。

  • 3.3丝状真菌—霉菌

    本节重点讲授霉菌的菌丝形态、分化特征、构造组成等,并分析其对人类的贡献和危害。

  • 第四章非细胞微生物

    本章重点讲授病毒的特性、形态构造、化学组分、噬菌体繁殖及一步生长曲型。从形体大小、核酸、繁殖方式等方面讲授病毒及其特性;从构造、对称机制和群体形态方面讲授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从噬菌体的繁殖和一步生长曲型方面讲授噬菌体的繁殖方式。

  • 4.1病毒的特性

    本节重点讲授病毒的概念和特性。从细胞生物比较分析讲授病毒的概念;从形体大小、成分、核酸、酶系、繁殖方式和离体状态等方面讲授病毒的特性。

  • 4.2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

    本节重点讲授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从实例讲授病毒的大小;从病毒粒的构造、对称体制和群体形态方面讲授病毒的形态。

  • 4.3噬菌体的繁殖方式

    本节重点讲授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和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制作方法。

  •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营养物特点和吸收规律以及微生物营养类型和微生物培养基的种类。从功能、种类、含量和利用规律等方面讲授微生物六类营养要素;从能源、氢供体和基本碳源角度讲授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类;从营养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有无载体参与、能量消耗和物质变化等方面讲授物质吸收规律;从培养基成份的明确程度、外观的物理状态和对微生物的功能讲授微生物培养基的种类。

  • 5.1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

    本节讲授水、碳源和能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六大营养要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学习做好铺垫。

  • 5.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本节重点讲授根据微生物所利用能源、氢供体和基本碳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四类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和异同点。从氢供体、基本碳源、能源和代表菌等方面分别讲授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区别,并分析了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可变性。

  • 5.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本节讲授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主要方式。分析每种方式的特点、载体等,对比各种方式的异同点。

  • 5.4培养基的分类

    本节讲授培养基的几种分类方式。首先,按照成分和外观的物理状态进行分类,有天然培养基、组合培养基和半组合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其次,按照功能分类,有鉴别培养基、筛选培养基等。

  • 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主要能量代谢途径、生物氧化的类型、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和微生物代谢调节对发酵工业生产的影响。从特点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讲授微生物主要能量代谢途径;从概念、类型和功能方面讲授生物氧化的类型;从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膜外三个阶段讲授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从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抗反馈调节突变株和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讲授微生物代谢调节对发酵工业生产的影响。

  • 6.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本节讲授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途径和类型。分析底物脱氢的几条途径,介绍因受氢体不同而形成的呼吸和无氧呼吸。

  • 6.2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

    本节重点讲授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的细胞质阶段、细胞膜阶段和细胞膜外阶段。从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和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讲授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的细胞质阶段;从细菌萜醇载体运输、双糖肽亚单位形成和双糖亚单位形成讲授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的细胞膜阶段;从转糖基化作用和转肽作用讲授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的细胞膜外阶段;在三阶段合成过程中讲授与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相关的青霉素、杆菌肽和环丝氨酸等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6.3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本节重点讲授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措施以及应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抗反馈调节突变株和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调节对发酵生产的影响。从代谢调节的概念出发讲授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措施;从赖氨酸和肌苷酸的生产讲授应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从苏氨酸的生产讲授;从生理学手段和细胞膜缺损突变讲授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本章中重点学习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两种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测定方法,即全数的测定和活菌数的测定。在学习细胞数目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的意义、特点,三个重要参数,四个时期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因素及意义等。进一步学习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重点讲述两种高温杀菌作用包括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同时学习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并学习高温对培养基成分的有害影响、及消除有害影响的措施。

  • 7.1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法

    本节中重点学习两种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测定方法,即全数的测定和活菌数的测定。其中全数的测定主要学习血球计数板的原理、计数、适用范围及特点,活菌数的测定主要阐述倾注平板法和涂布平板法的原理、方法、区别及注意事项。

  • 7.2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本节中重点学习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的意义、特点,三个重要参数,四个时期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及衰亡期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因素及意义等。

  • 7.3高温杀菌作用的种类

    本节中首先学习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重点讲述两种高温杀菌作用包括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主要学习火焰灼烧法和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湿热灭菌法主要学习巴氏杀菌法、煮沸消毒法、间歇灭菌法、常规加压蒸汽灭菌法及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

  • 7.4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

    本节中重点学习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包括灭菌对象含菌量、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度的影响、灭菌对象pH及灭菌对象的体积。并学习高温对培养基成分的有害影响、及消除有害影响的措施。

  •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以及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转化和转导。从概念入手讲授微生物遗传变异的规律和本质属性;从设计思路、实验环节和结果分析讲授证明核酸为生物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驯养论”、设计实验要点和结果分析、结论得出讲授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和影印平板试验;通过实例讲授产量突变株、抗药性突变株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从定义、基因重组过程和特点等方面讲授转化和转导。

  • 8.1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

    本节重点讲授遗传、变异,遗传型、表型等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从概念入手比较讲授遗传与变异、遗传型与表型及饰变之间的关联性,认识微生物遗传变异的规律和本质属性。

  • 8.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本节重点讲授证明核酸为生物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从动物试验、细菌培养试验、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和各种S菌抽提细胞成分转化试验讲授两阶段完成的经典转化实验;从带有放射性DNA核心和带有放射性蛋白质衣壳两组试验讲授噬菌体感染实验;从病毒拆分、重建杂合、感染和分离纯化讲授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 8.3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本节重点讲授证明基因突变具有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经典实验。从试验微生物、生长时期、是否分装、噬菌体与菌株接触时间、结果差异和结论得出等方面讲授变量实验;从试验微生物、平板微生物数量、培养时间、菌落状态、是否涂布、噬菌体与菌株接触时间、结果差异和结论得出等方面讲授涂布实验;从图示中涂布平板、影印不含药物平板和影印不含药物平板的一一对应性以及斜面菌株的来源讲授影印平板实验。

  • 8.4突变株的筛选

    本节讲授产量突变株、抗药突变株及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以春日霉素为例讲授利用琼脂块培养法筛选产量突变株的筛选方法;利用普通培养皿法和梯度培养皿法讲授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以及缺陷型菌株筛选的基本步骤。

  • 8.5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本节重点讲授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转化。从定义、感受态、感受态的影响因素、转化因子和转化过程讲授转化;从概念分析转化与转染的区别。

  •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从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微生物和空气中的微生物讲授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从互生、共生、寄生、拮抗和捕食方面讲授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 9.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本节重点讲授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分布。从营养、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类数量、土壤深度对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方面讲授土壤中的微生物;从微生物来源、种类、数量、特点和水的自净作用方面讲授淡水型和海水型水体中的微生物;从来源、数量和与人类的关系方面讲授空气中的微生物,并延伸到无菌操作技术。

  • 9.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本节从概念、相互关系等方面介绍微生物与周围环境间存在的几种常见关系: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

  •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从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生态特性、血清学反应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方面讲授经典分类鉴定方法;从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细胞化学成分用作鉴定的指标和数值分类法方面讲授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 10.1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本节讲授常用的微生物的经典分类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重点介绍形态、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等方法。

  • 第十一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和保藏

    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和微生物与食品保藏。从细菌、酵母、霉菌和微生物酶制剂方面讲授微生物与食品酿造的关系;从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和食品保藏技术方面讲授微生物与食品保藏的关系。

  • 11.1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本节重点讲授细菌、酵母、霉菌和微生物酶制剂与食品酿造的关系。以食醋和发酵乳制品为例讲授细菌与食品酿造的关系;以啤酒和葡萄酒为例讲授酵母与食品酿造的关系;以酱类为例讲授霉菌与食品酿造的关系;从种类、用途和来源方面讲授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酶制剂。

  • 11.2微生物与食品保藏

    本节重点讲授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和常用食品保藏技术。从面包、果蔬、肉和蛋等食品的腐败类型讲授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从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和食品保藏的原理方面讲授加热杀菌法、低温保藏法、脱水干燥保藏法、高渗透压保藏法、防腐剂保藏法、食品辐照保藏法和食品气调保藏法等食品保藏技术。

  • 第十二章课程回顾

    课程总结

  • 12.1课程回顾

    课程总结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概念

    1.2 微生物学发展史

    1.3 微生物的特点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1 细菌形态和染色

    2.2 细菌的一般构造

    2.3 细菌的特殊构造

    2.4 细菌繁殖及群体形态

    2.5 放线菌

    视频数9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3.2 酵母菌

    3.3 丝状真菌—霉菌

    视频数8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非细胞微生物

    4.1 病毒的特性

    4.2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

    4.3 噬菌体的繁殖方式

    视频数4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5.1 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

    5.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5.4 培养基的分类

    视频数7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6.2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

    6.3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视频数4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7.1 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法

    7.2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7.3 高温杀菌作用的种类

    7.4 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

    视频数6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8.1 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

    8.2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3 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8.4 突变株的筛选

    8.5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视频数7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9.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9.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视频数3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10.1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视频数2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和保藏

    11.1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11.2 微生物与食品保藏

    视频数2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课程回顾

    12.1 课程回顾

    视频数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