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课程概述
本门课程目前以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五个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为课程内容,深入该民族具体舞蹈样式,讲解、分析其形态、动态特征、文化特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哲理。从而提升同学们对舞蹈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力。
-
●1.1贵州少数民族舞蹈概述
本门课程目前以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五个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为课程内容,深入该民族具体舞蹈样式,讲解、分析其形态、动态特征、文化特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哲理。从而提升同学们对舞蹈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力。
-
第二章苗族舞蹈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极其重视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的古歌与舞蹈世世代代滋养本族人民。它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着世世代代苗家人的智慧,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
●2.1苗族舞蹈概述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极其重视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的古歌与舞蹈世世代代滋养本族人民。它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着世世代代苗家人的智慧,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
●2.2松桃苗族花鼓舞
苗族花鼓舞是苗族同胞喜闻乐见的一种集娱乐、祭祀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黔湘边界的苗族聚居区。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一带。 松桃苗族花鼓舞表演时由鼓手击打鼓点进行指挥,舞者同时边击鼓边舞蹈,舞者既要击打出铿锵有力的鼓点,并且同时还要舞蹈。 苗族花鼓舞,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铜仁地区内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各乡镇,其中以正大乡的苗族花鼓舞最为出名,甚至成为松桃的“代名词”。在1990年该地就被文化厅授予“花鼓艺术之乡”的美誉;2006年松桃苗族花鼓舞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3苗族反排木鼓舞
木鼓反排木鼓舞是苗族一种民间舞蹈,表现方式是以鼓导舞,鼓点是舞之节奏和灵魂,舞随鼓点变化而变化。反排木鼓舞传说,代代相传,即使是在娱乐泛化的今天,它仍然为苗人谨记。 上身的扭、摆、甩、拧结合下身的“颤、崴、拐、晃相得益彰,如珠联璧合。可谓“并有鲲鹏展翅之势,收存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揉攀缘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迅”。反排舞蹈动作协调搭配带给人过目不忘、荡魂摄魄的视觉冲击感。
-
●2.4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在芦笙舞蹈中,模仿锦鸡的求偶奇态、神情跳舞。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与祭祖有关,在十二年一祭的祭鼓活动全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锦鸡舞者绾发高耸,身着绣花超短百褶裙,脚穿翘尖绣花鞋,佩戴银饰,打扮如花枝招展的锦鸡,模拟锦鸡的昂首挺胸、偏偏漫舞,锦鸡舞者头上银饰锦鸡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貌若锦鸡亮翅,姿态闲雅、婀娜多姿,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
●2.5苗族铜鼓舞
苗族铜鼓舞以其悠久的“活态传承”方式,独具艺术特质的地域性价值,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黔东南苗族铜鼓舞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民族文化浓缩的精华;它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着世世代代苗家人的智慧,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
第三章彝族舞蹈
阿妹戚托,是贵州省晴隆县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妹戚托为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关于它产生的时期,没有文献有准确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迁徙流传到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境内,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舞蹈表现形式以脚为主要载体,踏地为节,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
●3.1彝族舞蹈概述
阿妹戚托,是贵州省晴隆县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妹戚托为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关于它产生的时期,没有文献有准确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迁徙流传到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境内,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舞蹈表现形式以脚为主要载体,踏地为节,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
●3.2彝族阿妹切托
阿妹戚托,是贵州省晴隆县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妹戚托为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关于它产生的时期,没有文献有准确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迁徙流传到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境内,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舞蹈表现形式以脚为主要载体,踏地为节,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
●3.3彝族换裙礼
换裙礼,是彝族少女在成年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式,它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彝语名:叫作“沙拉洛”,意思是“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舞蹈作品《换裙礼》,是通过艺术化的形式,来表现成年后的彝族姑娘娇羞婀娜、自信大方之美。她们将独辫改梳成双辫,两根辫子合二为一,盘于头顶之上,象征着与将来的相爱之人缔结连理。接着,戴上绣花哈帕,挂上长耳坠,以表示少女情窦初开,娇羞秀丽之美。最后,便要换上由三种颜色组成的三接百褶拖地长裙。姑娘们着长裙走动起来,盈步婀娜,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
●3.4彝族哭嫁
哭嫁歌舞是彝族青年男女婚嫁风俗当中的重要组成,而苦嫁歌又被称为“酒礼歌”。哭嫁这一风俗形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包含了初初侯、阿买恳、鲁外三个部分。“阿买恳”意指即将出嫁的女性表演的歌舞,唱词内容多为亲情难舍,闺房哀怨的情感流露。取材于“阿买恳”创作的舞蹈作品《嫁》、《哭嫁》,如泣如诉,如悲似喜,带啼含笑,那是现代彝族青年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
第四章布依族舞蹈
布依族传统舞蹈多以上下动律特点出现,整体舞蹈优美柔颤;舞动时身躯保持自然体态,随着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带动上身前后顺势悠摆,形成悠闲、随意、大方的肢体语言特色。
-
●4.1布依族舞蹈概述
布依族传统舞蹈多以上下动律特点出现,整体舞蹈优美柔颤;舞动时身躯保持自然体态,随着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带动上身前后顺势悠摆,形成悠闲、随意、大方的肢体语言特色。
-
●4.2布依族转场舞
布依族转场舞是一种仪式性传统舞蹈,其传统表演仪式包括:祭祀、开场请师、情景表演、跳转场舞四个方面的内容。有“转”顾名思义就有运动路线,就有“圈”的形成,而布依族转场舞就是以圆形的运动模式来一直舞动着,“圈”代表着团结,说明民族的向心力、族群认同是一致的。其中“踏”、“绕”、“仰”、“衬”、“拧”是转场舞,原生动作的动机所在。
-
●4.3布依族撒麻舞
布依族传统舞蹈“撒麻舞”它来自于乡村田野并发展于乡村田野,是以基本生活为基调,以“写实”手法来展现的舞蹈形式。它始终保持着“原滋原味”的特点,不需任何加工修饰自然存在于民间,它是最为典型的生产劳作性舞蹈,都以生产画面和劳作过程真实的再现生活本身。
-
●4.4布依族矮人舞
布依族《雯筜母》wén dāng m汉语译意为《矮人舞》。流传在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和翁昂乡布依族地区,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颇具代表性的布依族民间舞蹈之一。这种头戴大箩筐、腰间穿上衣、在男生肚皮上画十分可爱有喜感的胖娃娃脸,然后通过气息变换使腹部肌肉收放变形,塑造成俏皮可爱、表情多变的矮人形象,构成了此舞独特的民间地方风格和诙谐风趣的艺术特点,具有东方“卓别林”的美誉。
-
●4.5布依族簸箕舞
布依族是水稻民族,除了种植水稻外还有盛产糯米,用糯米来打糍粑。打糍粑是布依族逢年过节的传统项目。舞蹈分为“坐粑棒”、“穿牛鼻卷”、“捶米草”、“跳克碓”、“甄子箜饭”五种基本动作特征。基本动律是膝间带颤,以上下大弧度运动为主。主要发力点是在手臂动作上,脚下和肢体进行配合。脚位有自然站立的小“八”字位和大八字位,步伐有跑跳步和最为典型的“跷板”步。
-
第五章水族舞蹈
水族人民世世代代酷爱铜鼓,并视为权力、财富和图腾崇拜的象征。相传,很古时候,居住在龙江下游的一支水族先民,被迫迁居到都匀陈蒙山上下,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但这里山高路险,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先民中有12个兄弟,为了不让官兵发现,分居在12个山垭口(又叫12翁,如翁奇、翁降、翁布等等),平时各自耕田劳作,有事就敲击铜鼓传呼。在一次战斗中,陈蒙山垭口的鼓手不幸牺牲了,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因此,每年在他逝世的这天,12翁的寨老都带上自已的铜鼓,带领自已的家族会集到陈蒙山垭口的草坪上,举行祭祀庆典,在表演过程当中女子手执手帕,甩动起舞。
-
●5.1水族概况
水族人民世世代代酷爱铜鼓,并视为权力、财富和图腾崇拜的象征。相传,很古时候,居住在龙江下游的一支水族先民,被迫迁居到都匀陈蒙山上下,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但这里山高路险,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先民中有12个兄弟,为了不让官兵发现,分居在12个山垭口(又叫12翁,如翁奇、翁降、翁布等等),平时各自耕田劳作,有事就敲击铜鼓传呼。在一次战斗中,陈蒙山垭口的鼓手不幸牺牲了,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因此,每年在他逝世的这天,12翁的寨老都带上自已的铜鼓,带领自已的家族会集到陈蒙山垭口的草坪上,举行祭祀庆典,在表演过程当中女子手执手帕,甩动起舞。
-
●5.2水族民间舞蹈介绍
水族人民世世代代酷爱铜鼓,并视为权力、财富和图腾崇拜的象征。相传,很古时候,居住在龙江下游的一支水族先民,被迫迁居到都匀陈蒙山上下,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但这里山高路险,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先民中有12个兄弟,为了不让官兵发现,分居在12个山垭口(又叫12翁,如翁奇、翁降、翁布等等),平时各自耕田劳作,有事就敲击铜鼓传呼。在一次战斗中,陈蒙山垭口的鼓手不幸牺牲了,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因此,每年在他逝世的这天,12翁的寨老都带上自已的铜鼓,带领自已的家族会集到陈蒙山垭口的草坪上,举行祭祀庆典,在表演过程当中女子手执手帕,甩动起舞。
-
●5.3水族舞蹈动作学习
水族人民世世代代酷爱铜鼓,并视为权力、财富和图腾崇拜的象征。相传,很古时候,居住在龙江下游的一支水族先民,被迫迁居到都匀陈蒙山上下,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但这里山高路险,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先民中有12个兄弟,为了不让官兵发现,分居在12个山垭口(又叫12翁,如翁奇、翁降、翁布等等),平时各自耕田劳作,有事就敲击铜鼓传呼。在一次战斗中,陈蒙山垭口的鼓手不幸牺牲了,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因此,每年在他逝世的这天,12翁的寨老都带上自已的铜鼓,带领自已的家族会集到陈蒙山垭口的草坪上,举行祭祀庆典,在表演过程当中女子手执手帕,甩动起舞。
-
第六章侗族舞蹈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蝉之歌》是侗族民间最流行的最有特点的歌曲之一,歌曲主要是模仿大自然各种蝉鸣鸟叫的声音。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而舞蹈作品《蝉》正是被蝉之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从而想通过舞者的肢体来模仿蝉,通过肢体的语言再次诠释侗族大歌《蝉之歌》,从而尝试人类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思想的一种艺术表达。
-
●6.1侗族舞蹈简介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蝉之歌》是侗族民间最流行的最有特点的歌曲之一,歌曲主要是模仿大自然各种蝉鸣鸟叫的声音。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而舞蹈作品《蝉》正是被蝉之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从而想通过舞者的肢体来模仿蝉,通过肢体的语言再次诠释侗族大歌《蝉之歌》,从而尝试人类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思想的一种艺术表达。
-
●6.2侗族舞蹈《蝉》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蝉之歌》是侗族民间最流行的最有特点的歌曲之一,歌曲主要是模仿大自然各种蝉鸣鸟叫的声音。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而舞蹈作品《蝉》正是被蝉之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从而想通过舞者的肢体来模仿蝉,通过肢体的语言再次诠释侗族大歌《蝉之歌》,从而尝试人类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思想的一种艺术表达。
-
第七章贵州少数民族舞蹈赏析
《索玛花开》该剧弘扬彝族文化,传达民族文化自信。提倡家国情怀,支嘎阿鲁始终站在守卫家园、守卫族人的立场,英勇冲锋,战死沙场。索玛蔚为了自己的爱人,泣血而亡,染红这一片土地。 《历》大型彝族歌舞剧《历》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一个轮回的五个季节和一个彝年为框架,结合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将神话故事与彝族文化完美结合;寓意着历史是永远,薪火代代传,年轮在流逝,生命永不息。演绎着彝家儿女的成长,表现岁月的变迁,充分展示了彝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期通过成长的历程揭示生命的价值。
-
●7.1大型彝族音乐舞蹈诗《索玛花开》赏析
《索玛花开》该剧弘扬彝族文化,传达民族文化自信。提倡家国情怀,支嘎阿鲁始终站在守卫家园、守卫族人的立场,英勇冲锋,战死沙场。索玛蔚为了自己的爱人,泣血而亡,染红这一片土地。
-
●7.2大型彝族歌舞剧《历》赏析
《历》大型彝族歌舞剧《历》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一个轮回的五个季节和一个彝年为框架,结合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将神话故事与彝族文化完美结合;寓意着历史是永远,薪火代代传,年轮在流逝,生命永不息。演绎着彝家儿女的成长,表现岁月的变迁,充分展示了彝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期通过成长的历程揭示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