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绪论
在简介石油天然气的地质含义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我国和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
-
●0.1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高效优质燃料、润滑油料、机器的“食粮”、化工原料、战略资源。
-
●0.2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
在回顾我国油气勘探历史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油气地质及勘探理论的发展简况,指出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的重大进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盆地石油地质理论。
-
●0.3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
主要介绍18世纪以来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对于每阶段的找油理论依据、勘探方法技术和勘探领域分别进行了阐述。
-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
本章主要阐述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和基本特征,并对油气中的重要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简介。
-
●1.1石油的元素组成
本节介绍了石油中的主要元素(碳、氢、氧、硫、氮)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
●1.2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在介绍石油主要化合物组成基础上,对有重要油气地质意义的化合物特征(如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重点介绍。
-
●1.3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
本节介绍馏分组成和组分组成的含义及其划分依据。
-
●1.4石油的地球化学类型
重点介绍石油的地球化学分类方案及海陆相石油的化学组成区别。
-
●1.5石油的主要物理性质
重点介绍石油的密度、黏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等物理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
●1.6重油和沥青简介
简要介绍重油和沥青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分布特征。
-
●1.7天然气的基本特征
介绍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产出状态和物理性质。
-
●1.8油田水的基本特征
主要介绍油田水的来源、化学组成和类型。
-
●1.9油气中的稳定同位素
简要介绍油气中的碳、氧等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
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本章在对代表性油气成因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油气有机成因理论体系(成烃原始物质、成烃影响因素、成烃过程、烃源岩评价、油气-源对比);并综述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
●2.1油气无机成因论概述
本节在介绍两大类油气无机成因理论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几种代表性油气无机成因论观点。
-
●2.2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概述
本节在介绍油气有机成因论基本观点基础上,阐述了油气有机成因论发展简史及重要进展。
-
●2.3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生物有机质
本节介绍有机成因油气的最原始母质——生物有机质的化学组成、生物来源、成烃方向及成烃潜力。
-
●2.4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
本节介绍沉积有机质的含义、来源、分布以及沉积保存条件。
-
●2.5干酪根的形成与化学组成
本节介绍干酪根的定义、形成过程、数量、化学组成与结构。
-
●2.6干酪根的显微组成
本节结合镜下照片介绍干酪根的显微组分与亚组分的划分和成烃潜力。
-
●2.7干酪根的分类
本节在简介根据原始生物和成矿方向的有机质分类方案基础上,重点介绍基于元素组成的干酪根分类,并阐述各类干酪根的化学组成与成烃潜力。
-
●2.8干酪根与可溶性有机质(沥青)的演化
重点阐述干酪根演化各阶段的特征;简介了可溶有机质的演化。
-
●2.9有机质演化生烃的影响因素
着重阐述温度与时间、细菌作用、催化剂作用、压力、放射性等对有机质演化生烃的影响。
-
●2.10有机质演化生烃过程的一般模式
将有机质生烃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阐述各阶段的大致深度温度区间、成烃母质、成烃主控因素、演化过程及产物。
-
●2.11煤成油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煤成油的定义、煤显微组成的成烃潜力、煤的生烃特征以及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
●2.12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在比较天然气与石油形成条件基础上,介绍天然气成因分类。
-
●2.13有机成因气的形成与组成特点
阐述生物气、油型气的形成条件与组成特点,煤型气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特点。
-
●2.14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
阐述无机与有机成因甲烷、油型气与煤型气、无机与有机成因二氧化碳的识别方法。
-
●2.15烃源岩的含义及地质特征
介绍烃源岩、烃源岩系、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等术语的基础上,阐述了烃源岩的地质特征以及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地质条件和沉积环境。
-
●2.16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之一—有机质丰度
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有机质丰度的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对烃源岩的评价标准。
-
●2.17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之二—有机质类型
在回顾前课基础上,对其他有关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的类型划分方案进行补充介绍。
-
●2.18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之三—有机质成熟度
根据评价烃源岩成熟度的常规地化方法,着重介绍几种常用的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指标。
-
●2.19油源对比原理与方法
介绍油源对比的含义、目的、理论依据、指标选择原则以及主要方法。
-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本章在介绍储集岩层的定义与分类、储集岩(层)的基本特性基础上,着重阐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成因类型以及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并对盖层的含义、分类、封闭机理以及封闭性影响因素也进行系统阐述。
-
●3.1储集岩层定义与分类
介绍储集岩、储集层、油气层和产层的定义,并重点介绍储集层的岩性分类、储集空间分类、渗透率分类等。
-
●3.2储集岩(层)的特性
重点介绍了储集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两大特性,并介绍了两者的各类量化表示方法及公式。
-
●3.3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
介绍碎屑岩的储集空间的成因类型: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并介绍了次生孔隙的特征及成因机制;重点介绍孔隙结构及其定量研究方法(压汞曲线)和各种参数的含义。
-
●3.4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沉积环境
介绍沉积条件对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具体包括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颗粒的排列方式、杂基含量和沉积构造等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3.5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之二——成岩作用与成岩环境
介绍成岩作用中的压实、胶结、溶解作用对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并讲述地温、超压及埋藏史等成岩环境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3.6碎屑岩储集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介绍砂砾岩体的定义,重点选取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浊积砂和海岸等沉积环境下发育的砂岩体特征进行介绍。
-
●3.7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
重点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孔隙、溶孔(洞)、裂缝)进行介绍,并图示分析储层发育的管状喉道、孔隙缩小部分成为喉道、片状喉道等三种喉道类型。
-
●3.8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因素
分别介绍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并重点介绍碳酸盐岩溶解作用主要与碳酸盐岩自身的溶解度、地下水的溶解能力以及所处的地貌、气候和构造作用有关;而碳酸盐岩的裂缝发育则受到岩性和构造两方面的因素控制。
-
●3.9特殊岩类储集层
在特殊岩类储集层定义介绍的基础上,分别对火成岩、变质岩、泥质岩这三类特殊岩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进行描述。
-
●3.10盖层的类型
在盖层定义、特征介绍的基础上,分别从岩性、分布范围、盖层与油气藏的位置关系三个方面介绍盖层的类型。
-
●3.11盖层封闭油气的机理
分别介绍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的定义及其对油气封盖的机理,其中物性封闭主要依靠盖层毛细管力封堵油气向上运移,也叫作毛细管压力封闭。
-
●3.12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岩层能否作为有效盖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节主要介绍盖层的岩性、韧性、厚度、分布的连续性以及构造作用等对其封闭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介绍石油和天然气运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主要时期、方向和距离,简要介绍研究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和物理模拟方法。
-
●4.1油气运移概述
介绍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概念、油气运移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地层压力、岩石润湿性、流体流动类型等与油气运移有关的几个问题。
-
●4.2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介绍水溶相、游离相和扩散相等油气初次运移的可能相态,并分析指出游离相是主要的运移相态,扩散相是贯穿于油气初次运移始终的相态;结合油气生成过程,介绍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化。
-
●4.3初次运移动力:压实作用-正常压实作用
介绍烃源岩压实作用使得流体排出的机理,核心问题是瞬时剩余流体压力的形成及其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
-
●4.4初次运移动力: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
介绍泥质烃源岩的欠压实作用现象,及欠压实作用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
-
●4.5初次运移动力:黏土矿物脱水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及有机质生烃作用
介绍在封闭的烃源岩流体动力系统中因温度升高造成流体体积增大,相应地增加孔隙流体压力,促使油气初次运移;因黏土矿物脱去结构水,增加孔隙流体体积,进而增加孔隙流体压力、促使油气初次运移。
-
●4.6初次运移动力:渗析作用、毛细管力、扩散作用
介绍烃源岩内部及烃源岩与相邻渗透性地层间因存在离子浓度差异而形成的渗析作用,及其对油气初次运移的影响。
-
●4.7初次运移通道
在分析烃源岩组构基础上,介绍适合油气初次运移的较大连通孔隙、微层里面、微裂缝、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等运移通道。
-
●4.8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效排烃厚度和初次运移模式
在分析影响油气初次运移主要时期的诸多地质因素基础上,介绍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介绍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和油气初次运移模式。
-
●4.9油气二次运移相态、流动类型和阻力
介绍油气二次运移相态、流动类型和阻力。
-
●4.10油气二次运移动力——浮力
介绍地层条件下浮力作用下油气二次运移机理。
-
●4.11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
介绍沉积盆地中水动力和构造应力作用下油气二次运移特征。
-
●4.12油气二次运移输导层——储集层输导层
介绍油气二次运移输导层定义、分类;介绍储集层输导层的主要类型、基本通道空间、输导性能的影响因素、运移方式与有效运移通道。
-
●4.13油气二次运移输导层——断层和不整合输导层
介绍油气沿断层输导层运移的条件、断层(侧向和垂向)封闭性影响因素、基本通道空间和运移方式、断层作为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特点及意义。介绍地层不整合结构及输导机理、不整合作为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特点及意义。
-
●4.14二次运移输导体系
介绍输导体系定义、分类,分别介绍储集层输导体系、断层输导体系、不整合输导体系、复合输导体系的定义、运移方式及输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4.15油气二次运移方向
介绍优势运移通道和优势运移方向的概念、影响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含油气盆地中油气二次运移的宏观运移趋势方向。
-
●4.1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和距离
介绍油气二次运移主要时期及其分析逻辑(即主要运移期的影响因素),介绍二次运移的距离及影响因素。
-
●4.17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气运移
介绍如何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
●4.18应用地球物理资料和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油气运移
介绍运用压实曲线研究初次运移,利用原油孢粉追溯油源和二次运移方向,利用荧光显微分析技术研究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利用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油气运移。
-
●4.19物理模拟方法研究油气运移
简要介绍油气初次运移物理模拟在排烃条件、方式、相态、临界排烃饱和度、排烃数量和排烃效率等方面的运用情况,介绍油气二次运移模拟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方式、优势运移通道的模拟、碳酸盐岩介质中油的运移、油气沿不整合的运移等方面的运用情况。
-
●4.20流体势分析方法研究油气运移
介绍地下油气水流体势的表达,在流体力场强度作用下油气水的运移特征;介绍运用流体势方法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uvz法则。
-
第五章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本章在圈闭和油气藏概念介绍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机理以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并介绍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天然气藏与油藏的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差异、凝析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以及三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
●5.1圈闭的概念及度量
介绍圈闭的概念、组成要素,以及圈闭的度量参数与度量方法。
-
●5.2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
介绍油气藏的概念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
-
●5.3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机理和过程
介绍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动力学机制和油气的聚集过程。
-
●5.4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
在介绍油气差异聚集概念和盆地内油气宏观分布模式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两类油气差异聚集机理。
-
●5.5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
首先介绍油源丰富程度的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不同规模含油气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差异及其形成的油气藏规模差异。
-
●5.6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在介绍生储盖组合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
●5.7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有效的圈闭
介绍圈闭有效性的概念和圈闭有效性的的影响因素。
-
●5.8油气藏的保存、破坏与再形成
重点介绍油气藏的保持条件和破坏因素,并对油气藏的再形成模式进行简介。
-
●5.9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传统地质分析方法
主要介绍三种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传统地质分析方法——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分析法、圈闭发育史分析法、油藏饱和压力法。
-
●5.10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流体历史分析方法
主要介绍两种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流体历史分析方法——自生伊利石法、流体包裹体法。
-
●5.11凝析气藏的形成原理
主要介绍凝析气藏的概念、形成机制,并简要介绍地下油气藏相态的识别方法。
-
●5.12天然气藏与油藏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差异
从烃类来源、储盖层条件、运聚方式、保持条件、空间分布等方面介绍气藏与油藏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差异。
-
●5.13非常规油气藏的概念和类型
简要介绍非常规油气藏的概念及分类。
-
●5.14致密油气藏
介绍致密油、致密砂岩气的概念、形成地质条件和运聚机制。
-
●5.15页岩油气藏
介绍页岩油气藏的概念及其特点、以及页岩气的成藏条件。
-
●5.16煤层气藏
介绍煤层气藏的概念、类型、赋存状态,以及煤层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
●5.17天然气水合物
介绍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
●5.18地温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在介绍地温场、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等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温场的影响因素、古地温的测定方法,以及地温场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5.19地压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在介绍地压场概念及异常高压成因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流体压力封存箱以及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5.20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介绍了地应力场的概念和地应力场的研究方法,并重点介绍地应力场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六章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本章主要介绍油气藏的分类以及各类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主要特点类型。其中包括对于断层和不整合在油气成藏中作用的讨论。
-
●6.1油气藏的分类概述
介绍了油气藏的不同分类方案,以及地质上经常采用的分类原则,并介绍了 依据圈闭成因的油气藏分类方案。
-
●6.2背斜油气藏
在介绍背斜、背斜油气藏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不同背斜构造成因的背斜油气藏类型。
-
●6.3断层油气藏
在介绍断层圈闭和断层油气藏概念和断层圈闭的形成机理基础上,重点阐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断层油气藏分类与特征。
-
●6.4岩体刺穿油气藏
在介绍岩体刺穿圈闭和岩体刺穿油气藏概念以及岩体刺穿圈闭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岩体刺穿油气藏分类及特征。
-
●6.5裂缝性油气藏
介绍裂缝油气藏概念和裂缝油气藏的特点以及裂缝油气藏实例。
-
●6.6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介绍地层油气藏及其分类、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概念及特征。
-
●6.7潜山油气藏
介绍潜山以及潜山油气藏的概念、类型、成藏特点和实例。
-
●6.8地层超覆油气藏
介绍地层超覆圈闭及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实例。
-
●6.9岩性油气藏的概念与形成特点
介绍岩性油气藏的概念及分类,以及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形成特点、控制因素。
-
●6.10岩性油气藏主要类型
介绍储集层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体岩性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的特点及实例。
-
●6.11水动力油气藏与复合油气藏
介绍水动力油气藏的概念、基本类型,以及复合油气藏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本章在介绍油气聚集单元的概念及主要类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以及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划分、研究内容及应用;归纳总结我国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阐述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
●7.1油气田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介绍油气田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油气田的分类和主要类型。
-
●7.2油气聚集带及主要类型
介绍油气聚集带与含油气区的含义,以及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类型。
-
●7.3含油气盆地的基本概念与构造单元
着重介绍含油气盆地的含义、结构和构造。
-
●7.4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
-
●7.5前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着重介绍前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油气分布等。
-
●7.6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着重介绍克拉通盆地的 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和油气藏类型等。
-
●7.7裂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着重介绍裂谷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储盖层、油气运移和油气藏类型等。
-
●7.8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划分
介绍含油气系统的定义、内涵,以及含油气系统的划分与命名。
-
●7.9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应用
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基本要素的描述、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主要描述图件),以及含油气系统的应用实例。
-
●7.10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介绍我国油气资源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分布特征。
-
●7.11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介绍世界油气资源的平面分布特征、纵向分布特征和油气在地史上的分布特征。
-
●7.12宏观上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介绍油气分布不均衡的宏观控制因素——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
-
●7.13盆地内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介绍盆地成油论以及盆地内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烃源条件、二级构造带、有利沉积相带、断层和区域性盖层。
-
第八章油气勘探理论与方法
本章简要介绍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发展过程,重点阐述陆相湖盆生烃理论、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等我国油气勘探理论的重要进展及各种油气勘探技术。同时,介绍油气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级及评价方法。
-
●8.1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介绍世界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主要勘探领域。
-
●8.2我国油气勘探理论(1)
介绍陆相湖盆生烃理论、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
●8.3我国油气勘探理论(2)
介绍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理论和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
●8.4油气勘探技术之一——地质调查技术
介绍盆地勘探的地质调查及评价工作方法、技术和流程。
-
●8.5油气勘探技术之二——井筒技术
介绍盆地勘探的测井、钻井、录井等井筒技术及仪器设备。
-
●8.6油气勘探技术之三——实验室分析技术
介绍实验室常用分析及测试技术和仪器设备。
-
●8.7油气资源与储量的基本概念及分级
介绍国内外油气资源量及储量的定义、分级。
-
●8.8油气资源评价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介绍油气资源评价的目的、主要任务、内容及常用评价方法、流程。
-
第九章油气勘探程序与任务
本章主要介绍油气勘探的工作程序,重点阐述区域勘探、圈闭预探、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的任务及工作程序,并介绍滚动勘探开发的概念及意义。
-
●9.1油气勘探的任务、工作特点及程序
介绍油气勘探阶段划分原则,各阶段的勘探对象、工作特点、主要任务、勘探目标及勘探程序。
-
●9.2区域勘探的主要任务及工作部署原则
介绍区域勘探阶段的主要任务、技术方法、工作部署及原则。
-
●9.3区域勘探工作程序
介绍区域勘探阶段的主要工作程序,重点强调了区域勘探工作部署的原则。
-
●9.4圈闭预探的任务与工作程序
介绍圈闭勘探的主要任务、目标、方法技术及工作程序。
-
●9.5预探井部署
介绍预探井部署的原则、布井系统等。
-
●9.6主要二级构造带的预探方法
介绍长垣(大隆起)、背斜带、断裂带、潜山带等主要二级构造带的预探方法。
-
●9.7油气藏评价勘探的任务及工作程序
介绍油气藏(田)评价勘探的主要任务、技术方法及工作程序。
-
●9.8滚动勘探开发
介绍滚动勘探开发的概念、意义及勘探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