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物质的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分容定律,液体、溶液和固体的一般概念。
-
●1.1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
-
●1.2实际气体
实际气体
-
●1.3分压定律和分容定律
分压定律和分容定律
-
●1.4液体和溶液
液体和溶液
-
●1.5固体
固体
-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关系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和化学平衡:热力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
●2.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
●2.2能量守恒定律 内能
能量守恒定律 内能
-
●2.3焓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焓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
●2.4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2.5 反应热的计算
反应热的计算
-
●2.6与化学反应方向有关的问题
与化学反应方向有关的问题
-
●2.7摩尔熵变
摩尔熵变
-
●2.8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
●2.9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及标准摩尔生成吉氏函数
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及标准摩尔生成吉氏函数
-
●2.10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
-
●2.11化学平衡常数及同时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常数及同时平衡规则
-
●2.12化学平衡的计算
化学平衡的计算
-
●2.13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
●2.14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
-
第三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
●3.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
●3.2微观粒子的波粒两象性
微观粒子的波粒两象性
-
●3.3电子运动状态的现代描述
电子运动状态的现代描述
-
●3.4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
●3.5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
●3.6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
●3.7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式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式
-
●3.8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
●3.9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
第四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化学键理论概述: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金属键理论和分子间力。离子键的形成、性质、强度和特征,离子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几种共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和能够说明及阐述的问题;离子的极化变形、分子间力和氢键
-
●4.1化学键理论的发展概况
化学键理论的发展概况
-
●4.2离子晶体的类型
离子晶体的类型
-
●4.3半径比规则
半径比规则
-
●4.4晶格能
晶格能
-
●4.5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4.6共价键的类型
共价键的类型
-
●4.7键参数
键参数
-
●4.8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4.9杂化轨道理论的内容和要点
杂化轨道理论的内容和要点
-
●4.10杂化轨道的类型
杂化轨道的类型
-
●4.11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
●4.12分子轨道能级图
分子轨道能级图
-
●4.13同核双原子分子
同核双原子分子
-
●4.14分子间力
分子间力
-
●4.15氢键
氢键
-
●4.16离子极化
离子极化
-
●4.17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
第五章酸碱的离子平衡
酸碱和离子平衡:酸碱理论的演变概况,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概念及计算,缓冲溶液的概念、pH计算和配制方法;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及应用,包括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和分步沉淀。
-
●5.1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
●5.2酸碱解离平衡常数
酸碱解离平衡常数
-
●5.3一元弱酸弱碱解离平衡计
一元弱酸弱碱解离平衡计
-
●5.4多元弱酸弱碱解离平衡计算
多元弱酸弱碱解离平衡计算
-
●5.5缓冲作用原理
缓冲作用原理
-
●5.6缓冲溶液的配制
缓冲溶液的配制
-
●5.7酸碱平衡计算
酸碱平衡计算
-
●5.8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
●5.9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
●5.10沉淀转化和分步沉淀
沉淀转化和分步沉淀
-
第六章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离子电子法配平方程式,用电化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掌握原电池的基本概念、电极反应电势的计算及应用,电动势和吉氏函数及平衡常数的关系,氧化还原平衡计算等。
-
●6.1化合价和氧化值
化合价和氧化值
-
●6.2原电池
原电池
-
●6.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
●6.4电极反应的标准电势
电极反应的标准电势
-
●6.5能斯特方程和电极反应的电势
能斯特方程和电极反应的电势
-
●6.6电极反应的电势的应用
电极反应的电势的应用
-
●6.7电动势与摩尔反应吉氏函数及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
电动势与摩尔反应吉氏函数及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
-
●6.8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和配位平衡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平衡
-
●7.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
●7.2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
●7.3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
-
●7.4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
●7.5配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
配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
-
●7.6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
●7.7配离子之间的平衡
配离子之间的平衡
-
●7.8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
第八章s区元素------氢、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s区元素------氢、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
●8.1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
●8.2氧化合物
氧化合物
-
●8.3盐类
盐类
-
第九章d区元素—过渡元素(一)
d区元素—过渡元素(一)
-
●9.1铬及其化合物
铬及其化合物
-
●9.2锰及其化合物
锰及其化合物
-
●9.3铁、钴、镍及其化合物
铁、钴、镍及其化合物
-
第十章d区元素—过渡元素(二)
d区元素—过渡元素(二)
-
●10.1铜族元素的单质
铜族元素的单质
-
●10.2铜族元素的化合物
铜族元素的化合物
-
●10.3Cu(Ⅰ)和Cu(Ⅱ)的互相转化
Cu(Ⅰ)和Cu(Ⅱ)的互相转化
-
第十一章p区元素(一)— 硼族和碳族
p区元素(一)— 硼族和碳族
-
●11.1硼的化合物
硼的化合物
-
●11.2锡、铅的化合物
锡、铅的化合物
-
第十二章p区元素(二)— 氮族
p区元素(二)— 氮族
-
●12.1氮及其化合物
氮及其化合物
-
●12.2砷、锑、铋及其化合物
砷、锑、铋及其化合物
-
第十三章p区元素(三)— 卤素
p区元素(三)— 卤素
-
●13.1卤素的单质
卤素的单质
-
●13.2卤化氢和卤化物
卤化氢和卤化物
-
●13.3卤素的含氧化合物
卤素的含氧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