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是一类古老的疾病,从古至今反复暴发流行。通过传染病爆发历史,我们明白传染病只能控制,不可能彻底消灭;传染病的暴发与人类侵犯自然相关;忽略对传染病的防控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反复流行,但每次格局在变;正确的策略应当是预防为主。当前社会仍面临着传染病压力,包括新发感染病、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和生物恐怖。
-
●1.1感染与免疫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可来自宿主体外,也可来自宿主体内。在病原体与宿主相互斗争过程中,宿主逐步形成了特异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包括感染过程的表现,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强弱,可以有五种不同的结局;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两个方面;免疫应答的作用,包括保护性免疫应答和变态反应。
-
●1.2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发病机制中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数是吻合的,但有时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包括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即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即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及免疫抑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和急性期改变。
-
●1.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前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
●1.4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四大基本特征,即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临床特点包括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临床类型。
-
●1.5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早期明确传染病的诊断有利于患者的隔离治疗,主要依靠综合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临床资料来源于详尽的病史和细致的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资料来源于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此外还有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过去史、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及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分子生物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内窥镜检查、影像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等。 传染病的治疗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治进一步传播,要坚持综合治疗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病原治疗与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并重。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支持疗法、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和中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也是传染病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及时报告和隔离患者,同时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并根据各种传染病特点,针对传播的主导环节,采取适当地措施,防止传染病继续传播。包括管理传染源,即病人、接触者、病原携带者的处理和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措施是消毒和隔离;保护易感人群,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
●1.6新发感染病概述
新发感染病是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以及近年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病。包括新发现的感染病和再发感染病,特殊的新发感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其病原体种类复杂,变异性大;宿主种类多样,人兽共患性;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不确定性。受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可依靠完善监督体系,强化疾病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学术研究;促进国际交流,拓展研究领域;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研发新疗法等防治。
-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
●2.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
●2.2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呈五期经过。广泛流行于亚欧等国,我国为高发区。
-
●2.3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
●2.4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垂直传播。HIV发病机理是主要侵犯并破坏CD4+T细胞,致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而导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PCP、结核、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感染、真菌感染等)和肿瘤(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治疗主要选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HAART)方案。
-
第三章细菌性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
●3.1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是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 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它的临床特征包括持续发热、相对缓脉、中毒症状、玫瑰皮疹、肝脾肿大。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肥达氏反应阳性,确诊靠细菌培养。治疗选用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或三代头孢。
-
●3.2霍乱
霍乱(cholera) 是由霍乱弧菌(Vibri cholerae) 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 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 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
●3.3细菌性痢疾诊断、治疗和预防
[简介]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1-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
●3.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有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
●3.5败血症
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并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败血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
第四章螺旋体病
螺旋体病
-
●4.1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有本病散发或流行。鼠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主要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反应性后发症,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
第五章原虫病
原虫病
-
●5.1肠阿米巴病诊断、治疗和预防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致疾病统称为阿米巴病。按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表现为痢疾样症状;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变可发生在肝、肺或脑,表现为各脏器的脓肿。
-
●5.2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人类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
-
第六章蠕虫病
蠕虫病
-
●6.1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掌握】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熟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了解】概述:简史,预防。
-
●6.2囊尾蚴病诊断、治疗和预防
(一)概述:定义。 (二)病原学:猪囊尾蚴为猪肉绦虫的幼虫,形态。 (三)流行病学:感染方式:外源性异体感染,外源性自身感染,内源性自身感染。地区分布。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寄生于脑、眼、皮下组织等部位造成的损害。 (五)临床表现:脑囊虫病以癫痫发作为主。眼病变的症状。皮下结节囊虫病的临床特点。 (六)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皮下结节组织活检查。脑囊虫病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癫痫鉴别。 (七)治疗:病原治疗—吡喹酮。手术摘除。 (八)预防:猪肉绦虫病的彻底治疗。饮食与个人卫生。